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黄仕忠丨杀年猪

中山大学中文系 黄仕忠
2023-01-23 11:25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大(duo)糕嘭(pang),年豕呴(gou),囝囝有得昻(ang)。

每当年关临近,孩子们就唱起这首歌谣,吞咽着口水。农历十二月刚到,搡年糕那嘭嘭的碓声和隐隐的地动,成了山村静夜的催眠曲。接着杀年猪,肥猪临宰前“gou yiyi”的长声喊叫,对小孩子来说,像是吹响了过年吃肉的集结号。

杀猪,要请杀猪师傅,人称“杀猪佬”。小时候,我们村没有杀猪佬,通常请的是洞家桥的洪彪师傅:蓝灰色鸭舌帽,蓝灰色衣服,帆布做的大围裙,那时六十多岁吧,脸上皱纹很多,看起来却是线条柔和,似乎有些书卷气,不像杀猪佬。挑一只长箉(音guai)竹篮,一头挂着厚重的木砧板。篮子里面的刀具有许多个品种。我家厨房里只有一把菜刀,他却有厚刀、薄刀、尖刀等十来样。那砍骨头的刀,就像是一把蒲扇,刀脊有一寸多厚,只需要轻轻一挥,大块的脊骨、腿骨,就松脆地分离了。

有一年,我大约十三四岁,观看了杀年猪的全过程,还品尝到了“杀猪顿”。

我家没有杀猪用的大板凳,父亲用绳子捆住两张条凳代替。我和哥哥还帮不上手,所以请了堂兄阿坤来帮忙。那天清晨,父亲和阿坤从栏里拎住猪耳,把猪拖过来,那猪“guo Yiyi”地叫着,被侧按在凳子上。洪彪师傅按住猪头,将尖刀从猪喉咙处捅入。伴随着肥猪最后的叫声,血水喷涌而出,流入一只大脚盆里。

母亲一早就用里、外两只陶镬在烧滚水了。这时搬来豆腐桶(木制,敞口,口径约一米半),装满滚水,将杀翻的猪,头部浸入滚水中,后腿搭在桶沿上。洪彪用一条很粗的、一头扭成圈的铁筋,挠动猪毛,是谓“褪毛”。头部褪过后,再掉转来,将后臀浸入滚水。褪下的猪毛,捞出后去掉油皮,沥干收好,到春天里可以换给义乌来的“换糖佬”,他们换去做成猪鬃板刷。这“换糖佬”,摇个拨浪鼓,北方称“货郎儿”,挨村沿门,收猪毛、鸡鸭鹅毛之类,村人大多与他换取线头、顶针、泥线(缝衣针)。我用鸡肫皮换过鱼钩和鱼线,那鱼钩上凿有倒钩。我自己之前也用泥线烧红扭弯成钩,但做不了倒钩,起竿时总被鱼儿挣脱。

再将褪毛后的猪,置于凳子上,先敲去蹄上趾甲,再在猪后脚大趾处切开一小口,用那根长铁筯从小口插进,顺皮下往前捅,伸至腹部、颈部等处,然后用嘴加力往里吹气。于是眼见那猪像皮球一样变得胀鼓圆滚,再用细麻绳紧扎那小口,将猪身打横,用一头成卷的厚铁片,从脊部开始,一道道的用力刮动,将油皮和零星猪毛尽数刮去,连肢窝下、脚趾间也清得一干二净。

那猪身冒着热气,白白胖胖,蹄尖红红的,像是小脚,十分可喜。解绳放气,开刀剖腹,取出内脏,用布吸干腹腔中残留的血块,切下猪头,再从中脊劈开,遂成两爿,先摘下肋腹间的板油。板油是脂肪油块,左右两块,加起来有五六斤重。那时诸暨人做菜主要用脂肪油,将板油在镬里熬出油,用陶罐装好,需要时用调羹舀取便可。炼过油后的油渣,既香又脆,还热乎乎时,可作零嘴,也是年夜饭做“大豆腐”(豆腐羹)的最好配料。最后才是分类切成肉块或条肉。记得平日去买肉,母亲叮嘱父亲时,提到有肋条、屁丘、臊腻刀等名称,有些我到现在也没对上部位,只能记下音相近的字。

杀年猪,或是办喜酒而杀猪,重点不仅在肉,更在于“肚里货”(内脏)。因为要用来做出许多不重样的菜肴,喜酒席上、正月请客,不可缺少。内脏通常不出售,自家杀猪时才能留下。

猪肝是一碗好菜,切成薄片,用雪里蕻煎炒,极是入味,但火候甚难掌控。猪心通常切片煎炒,多是孝敬长辈,我几无印象。猪肚较韧,不易嚼烂。小时换牙,姐姐笑话我,拍手唱儿歌:“缺牙虎,啃猪(音zi)肚。猪肚啃勿(音近“弗”)破(音pa),朝猪娘屁眼连拜拜(音ba)。”这儿歌本来我只记了两句,幸好赵老师还记得全首。

大肠小肠,取出后另外放在脚盆里。洪彪带了儿子来帮忙,就让他在那里捋肠子,把里面的猪粪捋出。这活很烦杂,臭哄哄,滑腻腻,一般人不愿做,所以扔给徒弟。猪小肠据说可以用来灌香肠,里面装进肥瘦相间的精肉,极是美味。但遗憾的是小时候家中从来不曾做过,所以没有记忆。香肠的真正味道,是后来我从岳父家的川味腊肠中才品尝到的。

猪大肠,因为不易去味,很多人不喜欢,又有许多人特别喜欢。小时候听父亲讲故事,说“瞎眼佬”如何欺侮亮眼人:某日众人聚餐,这瞎子事先弄了点细米皮糠,撒在大肠里,挟得后大口咀嚼,忽地停住,说:“嗯,倷个(怎么)有糠个?”众位亮眼人一看,可不是么,肠内糠秕犹存,却故意对瞎子说“呒没呒没(没有没有)”,只是不再举筷。那瞎子最喜此物,借机独享,还故意咂嘴,逗笑众人。于是亮眼人与瞎眼人各自偷偷得意。

猪头则别有所用。须是从颈部整个切下,用作祭祀祖宗的供品。村人说人笨,便称其为“猪头山阿木林”。猪头肉是不上正桌的,而且头太大,殊难煮烂。村里有谚曰:“只要柴火足,猪头吔会熟。”常用来劝说那些读书笨的人。

杀猪虽是早晨开始,清理完成,已用得半晌。时近中午,便得请帮忙的人吃“杀猪凳”,其实应作“杀猪顿”,即请吃一顿饭。桌上通常会有几样:猪血,猪肺,精子肉松。这肉松用最好部位连精带肥的五花肉,用刀剁成细肉丁,约米粒大小,撒入盐粒,装进大碗,做法与“装大汤”相近。

同学任晓岗见了我描述“大汤”的做法(见《一碗豆腐干引发的纵火案》),说道:“你那道‘大汤’硬菜,究其底为功夫菜,手工成本极高。费心思,费时间,精工细作,其核心为‘入味’。其基础则是食材的鲜度,比如猪肉,几乎是现杀的年猪,配料亦然。佐味料则几近于无,纯靠食材原生之味,透出江南美食的一大特征。看得人食指大动。”其说甚是到位。这碗精子肉松放到镬内竹制饭架上,待饭熟时,肉亦熟透,香气四溢,肥者如白玉,瘦者如玛瑙,粘而不连,纯属本味,鲜美至极。那时也只能是略尝其味,不得敞开肚皮作供应。小孩子惦记这“杀猪顿”,便是眼馋这肉松。但肉实有限,清水煮猪血则未加限制,浇点酱油,味道也十分难忘。

余下的事情归母亲。有些肉块要用来还债,因为平时客来无肉,曾向小嬷嬷借过;有些则需送作人情,因为亲戚之中,还有些人家杀不起年猪,要送两刀肉去。所以最后还能剩得半爿,已算不错。过得些天,有一些条肉加盐腌制后制成了“腌肉”,被挂了起来,吹在寒风中。一只猪腿被腌成“火腿”,却没有金华火腿那般考究,并无各色配料,只是加盐腌过几日而已。这些肉收存起来,一直要吃到明年上半年割稻之时。

若非过年,平日村中无人杀猪。公社所在地石砩,隔三差五,亦有杀猪,其肉出售。当时肉价每斤六角八分。除头、脚、尾巴,其他猪身部位,价格相同,而内里差异,却是极大。买者所需,亦是各异。村人所买,多争肥膘,以其含油,可补油水,反嫌瘦肉无油,切丝烩炒,筋干如柴。国家职工可凭“肉票”购买,价减小半,喜择精肉,以其无脂。于是倒也两安。

至于杀猪佬割肉提秤,则甚有讲究。儿时常听母亲说一句谚语,道是“斩刀切肉,抬头看人”,因为看他切肉称重,似是面无表情,其实来者何人,何处肉佳,何处肉疵,秤棒该得如何,心中一清二楚。毕竟也不是谁都可有杀猪、卖肉的资格的。而这句谚语,也让小小年纪的我,早早对人情物理有了新的认知。

我初中时,有一年冬天,我们家又杀了猪,还是一杀杀了两头。那猪的品种,是金华产的“两头乌”,因肩、臀两处呈乌黑色,故有此称。皮薄肉嫰,是做金华火腿的最佳猪种,但养来出售,并非好的选择。因为这猪骨架甚小,生长较慢。

当时政府收购毛猪,要求不低于120斤。父亲早早起来,让母亲喂饱了猪,捆来一秤,有126斤。想来问题不大,于是用双轮车拉去枫桥毛猪收购站。我家离镇十五华里,一路颠簸,那猪在路上拉出了粪尿。到站里一秤,偏偏就差两斤。人家拒收!好说歹说,皆道规定如此。父亲彷徨无计,有好心人建议,送去枫桥“小菜场”宰杀,只要有60斤肉,也算合格。这猪出肉率较高,不妨一试。于是父亲真的拉去试了。结果杀翻洗净,砍下的猪头都几乎近于脑壳了,一秤净肉,离规定仍差两斤。即使加上板油不动,也仍不够斤两。再三恳求,勉强收下一头,另一头就只好自家处理。但“肚里货”什么的,就都归了屠宰场,而且一点猪血也没给。

父亲一早出发,归时已是傍晚。到家后,又将猪肉装进长箉畚箕,挑着往杨村、桥亭去转了一圈。回来时倒是空担。隐约听得与母亲在说,大多是赊欠的。

这猪本来是要到过年再卖的,其中一头原是预留的年猪。但家中有事,无处借钱,售猪以救急,不意偏遭以上种种。那时父母遇着事,也不跟我们姐弟说,以为这是他们自己要面对的事,总说你们只要把书读好就行。我见父母脸色不好,也不敢去问,怕他们另添烦心。以上所记,都是父亲对母亲细声解释时,我悄悄听到的。

在村里,有无年猪可杀,关系一户人家的脸面。那年冬天,父母的脸上再未见到过笑容。过年前夕,父亲从征天水库买了两条水库大鱼来,每条都有十八七斤重,他笑着说:“今年过年,鱼打头阵。”那年的年夜饭,父亲做的主菜是大块鱼肉煮老豆腐。我们全家人都没怎么说话,匆匆吃完,赶紧收拾了,便开始炒年货,用热砂子炒蕃薯干,我烧镬窠,哥上灶头。在忙忙碌碌之中,我们家的这个除夕夜,过得分外的平静。

【回音壁】

任晓岗(杭大同学):看得百感交集,五味杂陈。勾起我青少年时代的一段记忆,曾做过一年多的你文中描述的“杀猪佬”,得空一涂,供兄比照。

(晓岗后来回忆高考,写出了这段杀猪佬的故事,今撷取如下)

我蹲点的猪禽收购站有个技术能手,操刀十有三载,经他手所宰猪不下千匹,且手起刀落,绝无拖泥带水之弊,在方圆十里杀名颇盛。乡人戏称其为“天杀星”。

因为全地区商业系统要举办技术大比武,他是本县食品系统的种子选手。我这次蹲点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奉上级令去观摩并记录其刀技。有人煞有介事地手捏秒表,做体育裁判状。案场有一条中间凹下的杀猪凳,案板上排下数把奇形怪状的刀具。排刀之时,碰撞之声铿锵,百瓦灯泡在刀锋上映出一溜寒光。

有人吆喝道:“开始!”

随着一声猪嚎,猪厩方向突然窜出一匹猪,且嚎且奔。猪后跟出一条三十余岁的精壮汉子,上身赤膊,双手却戴手套,脚蹬半统胶靴,腰挂一串粗麻绳。

汉子瞄着仓惶奔走的肥猪。待其从脚边奔过时,暴起伸手跨步,闪电般揪住猪尾巴根,双手猛提,二百来斤的猪当即后脚离地,进退不能。汉子伸腿一拨,猪仰天翻倒,四蹄朝天。在凄厉的猪猡惨嚎声中,但见他一手抽出腰间麻绳,三两缠将猪后足绑住,深吸一口气,暴喝一声将猪掀上杀猪凳。抄起牛耳尖刀,从猪咽喉略下处斜向一刀捅入直至刀身全没,略一抖腕,右脚顺便一勾,盛血木桶已移至凳下。

刀出血涌,霎时桶满。

刀刃沿猪脖子娴熟地划了一圈,然后刀尖一探,砉然作响,骨节脱处猪头砰然落地。汉子抡起钢斧一气砍落四只猪蹄,随即换刀顺猪腹直拉一刀,并在猪腿内侧横挑四刀。与此同时,他已飞起数脚将血桶、麻绳、蹄子、头颅诸物踢至一边。顺手拿过一把弯月形的薄刃剥皮刀,嚓嚓嚓三拉四推加一个翻身,一张带毛猪皮已经剥下。汉子抓过两只钢钩扎住猪后腿将裸猪挂上横梁,顺着中腹痛快淋一刀下去,猪腹豁然洞开,心肝肠肺赫然在目。他左手拽住内脏,右手略略几刀,内脏颓然委地。然后挥起钢斧咔咔咔几下,空中晃动的已是两扇净猪肉了。

从豕突到猪肉晃荡,历时5分26秒。

数年后我在大学里读得庄子的《庖丁解牛》,眼前就闪现出精壮汉子掷刀于案,悠然抽烟的场景。

叶晓芳(杭大同学):一早看杀猪,血腥味的早晨。

黄仕忠:我写时,就担心你们要说。但那个时候真的只有快乐的期待,就像水稻、水果成熟时的收取。本质上,也是那样的时代对于生命的漠视。一刀进去,血水喷涌流淌,我几乎想过用“欢快”一词。在生存面前,仿佛回到了原始部落时代。

叶晓芳:也不必悲悯,自然界法则,生物链上层吃下层。

黄仕忠:也是。吃得文明些,依然掩盖不了吃肉的事实。

赵国瑛(中学校友):仕忠兄,一早起来拜读大作。写得甚是仔细。不仅写杀猪,更道出了彼时乡人生活的窘迫。卖猪一节,我也深有体会,当时收猪卖肉者都有些仗势欺人。

杀年猪,我记得农历十二月廿六夜是不杀的,是忌日。不知你们乡风如何?另外,猪杀好后,一般请杀猪佬吃的多是内脏。听闻前几年村里有个杀猪佬年纪不大死了,或许是内脏多吃引发心血管病所致。杀猪的大板凳有茶几那么阔,一般人家是没有的,我们是杀猪佬自备专用的。

以上点滴,供参考,十里不同俗,我只是赵家杀猪的记忆。

黄仕忠:我们这村太小,很多基本的东西没有。还有,就是我的记忆其实也不太完整,而且都是“文革”中的。例如您说的忌日,我没有印象,可能“文革”中被破除了,也可能仅仅是我没有经历到。

赵国瑛:写得这么细,已相当不易。当时乡人对供销社,肉店,汽车站,收购站等,印象普遍不好,因为到处都存在特权腐败。乡民本来生计艰难,又遭不公,自然气愤难消。售卖农产品时常受欺压,用现在的话叫“微腐败”。我还听说八十年代初,村民去国营肉店买肉,因卖肉佬开后门太过分,好肉都留给熟人不卖,有人气愤,向肉店窗口泼大粪的。

黄仕忠:权力的傲慢,在贫乏的年代尤甚。因为可以肆无忌惮。我很多时候,总想去体会乡下人的心理:有权不用会作废;嫉妒别人,一旦有了,则用起来忘乎所以。有作虐别人带来的心理快感。其实也是一种心理的病态。

黄绍辉(堂侄):杀年猪是乡下最具仪式感的年事,旧时要年景好一点,会精打细算的农家,才能有年猪杀。杀了猪,一般也不是全部自家享用,总要卖一部分或还个人情。你说的那种因手头拮据而提前杀猪的尴尬事,农家几乎都碰到过。

120斤是收购站的规格,到了就收,不到,则铁面无私,双轮车拉回。有些人没车,是抬回去的,那猪要好多天才还得魂。收检人员权力很大,记得有个叫叶水土的,斤两及格,看你的猪身量苗条,瘦肉率高一点,给你卖点人情,猪鬃上“咔咔”剪几刀,弄个“供港猪”的名分,变成了香港市民专享的肉食。这个内外销的区别,能让农户多拿到几十斤饲料票,用饲料票可以买到麸糠、菜籽饼等紧缺物资,这对普通农家简直是一笔飞来的横财。遇着规格不到,就去食品站“掼头杀”,一般切下的猪头标准是“六斤四两”,猪头跟“肚里货”归自己,其他国家统购,应该是供应给了城镇职工。

到了集体生产队后期,我们石砩食品站只有一个杀猪师傅,用鲁提辖的话,叫“你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卖肉窗口那个火爆样,“小毛师傅””小毛爷爷”,农户人家为了争夺一块能多熬点猪油的“元宝肋”“肥膘肉”,恨不得自己就是这位屠夫老爷的亲孙子。

回望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吃顿肉食就是普通老百姓最大的享受。现在中国老百姓都不知道吃什么才是美味了。

猪下水的吃法,我们诸暨喜欢用雪里蕻爆炒猪肝、猪心。猪大肠一般都红烧,佐料多用绍兴黄酒跟酱油。猪肚是用文火慢炖,熟了捞出沥干,切成片,蘸着酱油吃,酱油里再加点蒜泥,那个味道也是“啧啧”作响的。广东人喜欢煲汤,猪心、猪肚、猪肺都煲汤,《舌尖上的中国》有一期是说一个广东老太太用猪肚熬大锅粥,早上一群人围坐一起,吃着猪肚粥,喝着早酒,我们浙江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陈建根(中学校友):杀年猪,在我儿时相当于过大节。凌晨,当听到猪长长地嚎叫,就会立马起床,不管室外天冻地裂,雪有多厚。小孩子围着看整个杀猪过程,最感兴趣的是吃猪血和吃油渣,乘热吃,那又香又鲜的味道会高兴一整天,记忆一辈子。

猪血喷流进木盆里时,要马上加入清水搅拌均匀,不加水,会血太浓,会硬。之后将结块的生血放入大锅里慢火煮,火一定不能大,不能让水潽出锅,也不能煮太过头了,火太大,血会空,时间过长,血会太老。火候和时间的把握很重要。吃时以酱油和大蒜苗为调料。在场的人,每人会盛一小碗吃,隔壁邻居们,每家会分到一大碗,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现熬的油渣,放点盐花,那个香、脆、鲜,孩子每人一手把捧着,吃得讨天(添)。肉用来卖钱,内脏和猪头一般会留给主人家。猪头肉烧油豆腐,是过年时吃得最久的一样菜,打冻吃也非常方便。猪头拔毛和炖,是我们小孩的任务。而猪头最好吃的是那两块葡萄肉,每次总是被我们偷吃掉的。现在城里生活己经不再有这一场景了,虽然年近退休,但对杀年猪、吃杀猪炖还是很向往的。2019年春节,我们在阳春妹妹家搞过一次杀猪炖,二十多个城里人赶去参加,连吃连带,两只猪没了,每个人都非常开心。

赵延芳(杭大老师、同乡):杀猪我看过不少次,但大多都是远远的站着看。因而用什么工具等细节没有记忆。那场面的血腥真感觉有点残忍。猪宝宝从小在自家养大,需要一年时间,跟现在养狗的人一样也会产生感情。所以有的女人见猪被杀会哭。男孩天生胆子大,心也硬一点,竟能观察得如此细致入微,传统杀猪方式就不至失传了。屠宰场现在杀鸡、鸭鹅、猪,大都机械化了吧?

那支儿歌我记得。这定要用诸暨方言念来才押韵。我觉得这支很简单的儿歌,特别形像活泼。第一是将“始龀”(换牙)的小儿比作小老虎,首显其活泼好动。后一句是找了个并不实际的“坏话”来羞他,那时这个缺牙的小孩,就会忍控不住,难免咧开嘴羞赧地笑。你姐唱它的目的就在于此。我相信所有诸暨的换牙孩子,当初都经历过这种被嘲讽。回想那场景,觉得非常美好可爱。我和老爸都属虎,就在这个时候,他叫我小老虎,我叫他大老虎,有点天伦的温馨感觉。

我还记得小时候,有妈抱婴儿的,孩子哭闹,妈为哄他开心,就说“囡囡乖(音fai),等息(等会)看‘㖪吖吖’(宰猪时猪的叫声),姆(闭口音m)妈拨(给)囡囡吃肉肉”。真有像曾子妻哄孩子一样的。

王丽雅(中学校友):杀年猪的过程,细致入微,仿佛你杀过猪似的,看来你观察事物,从小就很仔细。记得1976年我家造房子时,要请泥水师傅吃中饭和夜饭,每天清晨我的小姐姐去石砩或枫桥买菜,有一次她去石砩买猪肉,人很拥挤,放在口袋中的10元钱被人偷了,哭得像个泪人!那时的肉,我记得是6角8分一斤。农历十二月廿六,一般是不杀六畜的。

何桥(高复班同学):杀年猪是习俗,更是文化。意义不在杀的过程,也不在“杀猪顿”,而在享受一种过年才有的氛围与乐趣。

周其奎(中学校友):把杀猪写得如此透彻,还略带了许多其他细节。不瞒您说,我家很勤快的,年猪是年年杀的,但跟你说的差不多,自己留下猪头、猪血和一些肚食,其他都卖掉,只要有肚食过年,就算富裕了。那时猪肺也是很好吃的,能上喜酒桌“十二碗头”。最富裕的一年,我大约十一岁,我爹的老友之妻被青霉素打死(因副作用反应而去世),他家有个猪娘(母猪),无人喂养,就送给我家养,但我们也不能养好小猪,就把猪娘给阉了,到过年时杀了,两家人一家得一半,这一年吃得最畅了!虽是猪娘肉,但盐肉吃到第二年六月里。那时杀猪,打年糕,磨年糕粉是很愉快的事,满心的欢喜。

小时候的生活实在太苦了,放鸭,拾柴,割猪草,拾稻头,拾麦头,挖蕃薯杀(掘漏下的蕃薯)等。我读高中时,饭还不够吃,往往是家里人米籴得来再送到学校里来,那时也不用菜,只要有米饭,一餐一斤多米,弄点自来水就能吃下去,而且还甜蜜蜜,哪像现在,要是把这倒掉的拿去给以前的我们吃,就很满足了。

蒋乐平(中学校友):之前看过第一稿,杀年猪不提到猪血,稍有不足,可能是风俗不同?我们五泄这边,近邻杀年猪,意味有得吃猪血了。这也能反映了一种有意思的习俗:猪肉和“肚里货”舍不得送人,送一碗猪血表示一下,也是传递乡情亲情。

陈利萍(杭大校友、同乡):杀年猪在陈家邬时见到过,情形与文中所述大致相同。记得当时谁家杀了年猪,就会给左邻右舍送一碗熬好的猪血共享。

吴先宁(民革中央,同乡):我写过一篇“过年”,有一段写到杀年猪:

每天清晨天还没亮,不是这家就是那家请来了宰猪的师傅杀年猪,空中就会传来肉猪嘹亮的、理直气壮的、表功一般的嗷叫声,似乎在说,我一年里长这么肥壮,对你们也有个交代了!天亮以后,到整个一天,小溪和池塘的洗濯埠头就挤满了各个年龄段的女人,一边洗刷从家里扛出来的各种家具,洗肉洗菜,冻红的双手忙个不停,一边嘴也没闲着,彼此询问家里的猪杀了多少斤肉,年糕夯了多少斤米,以及鸡鸭鱼肉,备下了多少多少。……

邹双双(中山大学):小时候我们几姐妹割草煮潲把猪喂大,猪也把我们养大,吊毛吊走的猪钱,就是我们的学费。后来稍微宽裕了点,也能杀猪过年了。印象中记得不用杀猪凳,一刀下去息气后就倒挂在木梯上,然后浇滚水去毛,开膛去脏弄干净后,再挪到我爸做木工的案板上。完后吃猪血、猪肺、猪肉,后来传言说猪肺不健康,也不吃了。猪血会分给左邻右舍,也是劳动人爱吃的,说是肠胃清洁工。整天和木屑木灰打交道的父亲喜欢,我们也喜欢,特别是秋收时要割稻草、打稻谷,说猪血可以将飞进嘴里肚里的稻灰稻屑清除掉,所以那阵子会经常吃。就是现在去喝茶,我还是会点一碗“猪红”。

李颖瑜(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读完这篇,仿佛目睹了一场杀猪宴,欢欣热闹的氛围盖过了血腥残忍的画面,这里面有丰收的喜悦、过年的期盼,又有亲戚邻里欢聚一堂的热闹,当然还有垂涎欲滴的躁动和大快朵颐的酣畅,那“尖刀捅入,血水喷出”的画面仿佛有了助兴之功。文中的两首儿歌都十分有趣,小孩因其纯真,念起杀猪吃肉更是欢天喜地。物质短缺的年代,一年到头吃不了几顿肉,种种辛酸可以想见,但也因生计艰难,过年杀猪尤显珍贵。我虽没见过杀猪,但如今回想,最有年味、最快乐的时光还是食物匮乏的小时候,吃顿肉就乐不可支了。想起了“曾子杀猪”的典故,读完老师这篇,更理解曾子之子的心情了。

魏小婉(中学校友):想想过去,实属不易。不过,现在猪肉仍是我的主打荤菜,红烧肉、梅干菜蒸肉等等各有其味,而加了生抽、最后加了小葱的肉松,则是鲜香无比啊!

蔡依萍(浙大校友、同乡):仕忠,真的不太明白,你怎么会知道这么多农村的事,而且观察这么细。杀猪这么可怕的过程也被你说得乐不可支,馋煞啊。“像是小脚,十分可喜”,这“十分可喜”是不可以不要?因为你已描写很细了啊,可喜可爱,让人自己体会就是了。你同学说的“看得食指大动”是啥意思啊?我看已经有很多人看过了,我读得是不是跟人不一样?总觉自己啥也不懂的。

黄仕忠:食指大动,有个典故。古代某人有通感,但凡遇有好东西吃时,食指就会跳动。因指有美味可吃的预兆,后亦形容看到有好吃的东西而贪婪的样子。这是文人喜欢的文绉绉的说法。

“像是小脚,十分可喜”,看似重复,其实也有一些些小心思在里面。因为这小脚的即视之感,与旧时欣赏女孩子小脚的那种美感是相通的。只是将美女与肥猪相并,请勿介意。

龙赛州:老师的这篇文章,直接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那时候家家户户养猪,小孩放学回来,作业放一边,抄起竹篮,趁没天黑去路边田间割猪草,弄满一篮才回家,用铡刀铡碎,再拌到剩饭剩菜里当猪食。每天如是,附近的很快割完,就往远处走,有时候要走很远才能弄满一篮。打猪草时,能找到各种吃的,如酸杆、覆盆子、茅根、花蜜……只要是带点酸甜味的,都会入口。小时候和妹妹一人一个篮子出门,她干活麻利,篮子里的猪草总是比我先满,却不先回,帮我把篮子也填满后再一起回,遇到野果也是她摘我吃,总觉得她是姐姐而我是妹妹了。现在回家,看到满地蒿草,心内可惜,这要是割猪草,得多省事,十分钟就能一满篮了。

近年关时,也杀年猪。猪的战斗力很强,要请专门的杀猪匠,或者亲朋好友一大堆人才敢上。每次杀前都会听到猪震耳欲聋的嚎叫声,所以也没有像老师那样细致的观察。现在为环保,农村都不让散户养猪,甚至听说有不许烧柴、不让养鸡的,真是乱来。前年猪肉价格暴涨后,政策才又松动了些。

刘娟(湖南工商大学):小时候乡里也杀年猪,但我胆小不敢近观,只记得每次杀完猪会把猪尿泡吹了气,当成气球给那些小男孩玩,您这个记录真是详细!

又想起我妈妈的故事。她当年被推荐去上中专,是因家境困难,母亲不在身边,父亲没能力扶养,被称为“有父母的孤儿”,可是她自立自强,坚持上学,自己养活自己,这样感动了乡里的干部,争着给她写推荐材料。本来妥妥的读书机会,结果却被人搞关系占了先,把她挤下来了。最后有意思的是,那个搞关系的人因为身体不合格,去了学校又被遣返,还是通知我妈妈去上学。妈妈本已经没有希望,收到通知,又激动又为难,家里一分钱没有,只好去把自己养的猪卖掉,可是猪斤两不够,妈妈急得给猪喂了一肚子的食,想增加重量,结果收猪的人看到这个情形,不肯收,妈妈只好把自己的情况告诉对方,好说歹说,对方总算动了怜悯之心,收下了那头寄托希望的猪。妈妈拿到卖猪的钱,先给她爸爸买了衣服,又留了点钱,最后才给自己买了些必需品,去上学了。现在回想起来,我妈妈真是了不起,小小年纪就承受了太多苦难。

黄仕忠:@刘娟  我自己写到结尾处,也不觉泪盈于眶。

高薇(中山大学):确实是美味加辛酸!第一遍读,自动屏蔽掉整个杀猪过程,映入眼帘的尽是猪肝、猪肠、猪肚这些美味,硬生生看饿了,暴露出了本人喜吃新鲜“猪杂”的潮汕人本性。第二遍读,终于透过鲜美佳肴,读懂了过年气氛靠杀猪、分肉作人情、买肉讲门道、卖猪应急筹钱等诸多甘苦。尤其最后写无猪可过年十分冷清,才让我更加明白,开篇所写请人宰猪的场面,反而是每家每户一到年底最盼望的事了。但年终究还是要过,大家各自忙碌着准备着。年夜平静,既是无奈,也蕴含着一股股咬牙度过难关的力量。

黄仕忠:那样的生活,那样的场景,那样的心情,若非经历过,其实是很难体会到的。

高薇:是的!感谢您的记录,感谢回音壁当中前辈们的补充,二者结合,常读常新。

沈珍妮(学生):这篇好极了,尽物理,也极有人情味。现在家中过年,仍不能缺少用腌好的年猪头祭祖一项,只是都是买的现成。[笑脸]。

蒋思婷(学生):都看完了,有些难过。以前的那些,是我想象不到的困难。之前经常听奶奶“讲古”,更多的是好奇与不解,近来才明白,那都是辛酸的日子。

    责任编辑:黄晓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