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九)
3月1日是罗马尼亚传统的迎春花节。这是象征春天到来的节日,男士们应按传统习俗购买红白丝线点缀的饰品送给母亲、姐妹或女友,在美好的季节里祝福她们幸福顺遂。盎然的春意不可辜负,熟识的罗马尼亚朋友推荐我去歌剧院看戏。对方是布加勒斯特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住处与我所在的学院招待所仅有一墙之隔。某天闲聊时,她突然指着宿舍阳台对面的建筑问我:“你喜欢听歌剧吗?国家歌剧院每月都有经典剧目演出。”想到之前在博物馆见过的古旧戏剧宣传海报,自觉这番建议值得采纳。于是,每周光顾歌剧院就此成为闲暇时刻的消遣。
本文采用日记体形式,整理并记录了个人2022年3月的异乡见闻,前篇可参见《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一)》《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二)》《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三)》《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四)》《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五)》《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六)》《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七)》《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八)》。
罗马尼亚国家歌剧院:用途多样的小广场、女高音的花腔和一专多能的群众演员
2022年3月
罗马尼亚国家歌剧院见证着罗国本土戏剧艺术的辉煌发展。在观看表演的主剧场两侧,设有陈列众多珍贵历史文件、照片和服装道具的隔间,是人们热爱并敬畏戏剧艺术的见证。说来也巧,这栋建筑就在布加勒斯特大学法学院宿舍楼的对面。每晚五点半到六点左右,我住处的窗外便可隐约听到歌剧院管弦乐队试奏的声音。歌剧院门前的小广场在一年四季各有用场。冬季圣诞节前后,空地周围支起的各种小摊组成了售卖煮红酒、烤香肠、奶油姜饼和民俗纪念品的圣诞集市。正对歌剧院建筑的中心区域则围起塑料充气墙,成为孩子们练习滑冰的好去处。或许是因为歌剧艺术晦涩难懂,家长们鲜少携子女入场观看演出。所以,这些戴着绒线帽、穿着滑冰鞋的小朋友得以在面积不大的人工滑冰场尽情撒欢打闹。凛冬已过春暖花开,歌剧院门前的空地开始长出绿草,小而精致的圣诞集市和简陋的滑冰场早已不见。孩子们的户外活动也变了花样——他们拿着球或是其他玩具,在歌剧院旁的台阶上追逐跑跳。
1-1暮色下的罗马尼亚国家歌剧院(全景) 图片由笔者自摄
1-2晴日里的罗马尼亚国家歌剧院(近景) 图片由笔者自摄
1-3罗马尼亚国家歌剧院外围临时设立的冬季滑冰场 图片由笔者自摄
“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歌剧是融合声乐与器乐、剧本与表演、文学与舞蹈等形式的综合性艺术。歌剧的雏形来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这种表演在1600年后出现在佛罗伦萨(意大利语:Firenze)。但真正称之为歌剧的表演,却是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世俗化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歌剧的结构通常包括序曲、间奏曲、合唱、重唱和独唱,担纲主角的歌唱家进行曲目表演的手法包括咏叹调和小咏叹调、宣叙调和咏叙调、浪漫曲与小夜曲等。歌剧的典型特征是以歌代叙。由于歌剧中所有的念白和台词都需用声乐诠释,演出活动对歌唱家的技巧水平有极高要求。此外,乐队的伴奏也在歌剧表演中不可或缺。有些场幕仅需小乐队就能完成,但多数情况要配备完整的管弦乐团辅助演唱。根据曲目的情节设计,有时歌剧表演中还会穿插舞蹈以丰富舞台效果。歌剧的衍生变种是音乐剧,源于喜歌剧及轻歌剧,因通常诠释欢乐而幽默的故事情节而获得广泛受众。
虽然网络购票更为便利,但现场购票具有仪式感。罗马尼亚国家歌剧院的售票小屋紧挨着大厅的入口处,有个带着木质小拱门的玻璃窗。有趣的是,平平无奇的小拱门却能判断售票处是否营业——午休及非工作时段,刷过白色油漆的小门紧闭不开,想现场购票的观众得改日再来。在这扇小拱门的上方,悬挂着显示座次价位和余票信息的LED屏幕。观众买票时先报出场次日期和剧名、后与负责售票的工作人员确定预选位置,便可在付账后得到想要的戏票。如若不挑剔座位与舞台距离的远近,购买著名剧目的戏票只需折合人民币不到百元的消费。
1-4罗马尼亚国家歌剧院演出大厅(内景) 图片来自谷歌图库
我在罗马尼亚国家歌剧院的售票处购得戏票数张——不仅观赏位于“世界十大歌剧”之列的《卡门》《图兰朵》《奥赛罗》《茶花女》《浮士德》《蝴蝶夫人》,也观看歌剧《游吟诗人》《罗恩格林》和《费加罗的婚礼》,以及经典芭蕾舞剧《堂·吉诃德》。悲喜轮转的戏剧艺术无疑是浪漫的。相同的剧目由不同的演员进行舞台诠释之后,故事情节里的爱恨情仇变得愈发独特。虽然无法听懂意大利语的歌词,也不能实时借助罗马尼亚语字幕跟进故事情节,但通过事先熟悉剧情梗概并细致观察舞台表演,我有幸感知歌唱演员们细腻而丰盈的情绪表达。群众演员的表演张力也是动人的。他们穿梭于角色之间配合主演,女性通常扮演衣着奢华的贵妇、名利场里的舞女和田埂上望风的村姑,男性多乔装搬运货物的工人、酒会上应酬社交的贵族或是供人取乐的斗牛士。
虽然戏票售价亲民,但在大流行病肆虐的当下欣赏演出的人并不多。不过,还是有戴着N95口罩、拿着消毒液、穿着得体的观众坚持每周到访剧院。欣赏歌剧艺术的乐趣同样来自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歌剧院里结伴而行的老夫妻并不少见。年长的男士通常穿西服,在春寒料峭的季节戴着条纹围巾;年长的女士身着制式庄重的套裙,带有流苏设计的耳坠闪闪发亮。为现场气氛所感染,具备声乐基础的观众在中场落幕后还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剧中的经典唱段。但多数时候,优美的练唱声来自休息时仍不懈怠的歌剧演唱家。在场幕转换、演职演员休整状态的间歇,隐藏在舞池里的管弦乐手和周围人随意谈天,也迎来松弛情绪的时刻。不过,有些人还在忙碌不停。在绛红色的丝绒帘子背后,负责舞美道具的工作人员在快速更换布景。伴随着小提琴悠扬的试奏音,提醒来宾入席继续观戏的钟声响起。一切准备就绪,大幕又将拉开。
朱赛佩·威尔第的莎士比亚情结:来自《奥赛罗》的悲情叙事和人性反思
2022年3月
《奥赛罗》(Othello: The Moor of Venice)全称《威尼斯摩尔人奥赛罗的悲剧》。该戏剧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在1603年前后创作的悲剧作品,改编自吉拉尔迪·钦齐奥1565年出版的意大利短篇小说《摩尔上尉》(Un Capitano Moro)。剧情围绕四位主要角色展开——供职威尼斯部队的摩尔人军事指挥官奥赛罗、未当选副将而怀恨在心的旗官伊阿古、被栽赃陷害的副将卡西奥和无辜被杀死的黛丝德蒙娜。
威尔第完成于1887年的歌剧《奥赛罗》基本保留莎士比亚原作的故事框架。奥赛罗(Othello)虽是获得胜利掌声的英雄,但猜忌多疑且轻信他人谗言。面对伊阿古(Iago)为挑拨离间而设下的巧妙骗局,他很快被内心的震怒和杀机蒙蔽双眼。因受控于伊阿古的欺骗和怂恿,奥赛罗在庆功酒宴上与副官卡西奥(Cassio)械斗并免除对方的职务,对妻子黛丝德蒙娜(Desdemona)子虚乌有的婚外情深信不疑。他最终失去理智并亲手杀死无辜的爱人,在获知真相后以自尽结束生命。与原著略有差异的是,歌剧《奥赛罗》对剧目开场重新进行编排,将原著的第一幕情节融入二重唱选段之中。该剧的打斗戏细致饱满,乐器急促高亢的演奏旋律不仅暗示着故事情节的起伏,也象征着主角奥赛罗的悲剧的人生命运。不同于《茶花女》和《游吟诗人》,《奥赛罗》对管弦乐器的运用明显突出,对咏叹调和宣叙调的安排相对克制,更重视歌剧配乐对故事情节的引导作用,隐含着威尔第对人性的认识和反思。
罗马尼亚国家歌剧院排演的《奥赛罗》器乐演奏铿锵有力、歌唱演员们唱功扎实,充分展露出剧中人物的情感纠葛。出自第四幕的《杨柳之歌》(Canzone del Salice)由女主角黛丝德蒙娜所演唱,该经典唱段也是整部歌剧的点睛之笔。这首悲歌讲述着女子被爱人抛弃的故事,意在表达黛丝德蒙娜对奥赛罗性情大变的不解和惊恐,为其香消玉殒的结局埋下伏线。饰演伊阿古的演员剃着光头、目露凶光,唱出旋律跌宕的咏叹调《我信仰残酷的上帝》(Credo in un Dio crudel)。在“世人皆为残酷命运的万物”的愤愤不平中,伊阿古的狡诈和卑劣悉数尽显,让人感到不寒而栗。即便如此,塑造伊阿古的男中音却最受观众的青睐。彼时剧终谢幕,他已褪去剧中人的乖戾,神情变得平静而温和。男中音不仅向观众回以掌声,还挥了挥握紧的拳头并放在胸口轻拍片刻,以此表示珍惜观众对他的支持和认可。
朱赛佩·威尔第的悲情浪漫:泣血的茶花女和抗争命运的游吟诗人
2022年3月
朱塞佩·福图尼诺·弗朗切斯科·威尔第(意大利语: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被认为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歌剧作家之一。他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附近的勒朗科勒,逝世于米兰。1824年,他开始创作歌剧。威尔第的歌剧创作巅峰在1840年代中期,代表作是“歌剧三部曲”——于1851年完成的《弄臣》,以及于1853年完成的《游吟诗人》和《茶花女》。其中,以小仲马1848年出版的同名小说《茶花女》(法语:La Dame aux camélias)为素材所创作的歌剧是威尔第最受欢迎的作品。该歌剧经改编后以“La traviata”命名,通常译作“迷途的妇人”。因文学作品原型是法国名妓玛丽·杜普莱西(Marie Duplessis),歌剧中的女主角亦为上流社会交际花。
威尔第的《茶花女》用降B大调作曲,3/8拍,节奏为小快板(英语:Allegretto)。主角维奥莱塔(Violetta)为女高音,阿尔弗雷多(Alfredo)为男高音。本剧为多幕剧,共有三幕。剧始的第一幕,维奥莱塔和阿尔弗雷多在私人酒会中相遇,出身低等贵族家庭的阿尔弗雷多对维奥莱塔产生无尽的爱慕,两人合唱著名选段《饮酒歌》(Libiamo ne' lieti calic),“爱情终归会消逝,人生最好便是享乐”为该曲最经典的唱词。虽然阿尔弗雷多对维奥莱塔一见钟情,但后者拒绝了阿尔弗雷多的求爱——她想维持自己上流交际花的地位,故选择压抑对爱情的渴望。剧中的第二幕,阿尔弗雷多的执着终于打动了维奥莱塔,两人坠入爱河并脱离上流社会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阿尔弗雷多的父亲登门造访,希望两人停止交往以顾全家族声誉。维奥莱塔与阿尔弗雷多被迫分离,回到巴黎重操旧业。不知实情的阿尔弗雷多恼羞成怒,与昔日爱人反目成仇。剧终的第三幕,罹患肺痨的维奥莱塔在床榻上饱受折磨,哀叹着命运弄人。阿尔弗雷多历经坎坷后获知维奥莱塔的下落,却发现对方已经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在弥留之际,维奥莱塔将自画像送给阿尔弗雷多留念,在不甘和遗憾中猝然离世。
歌剧《茶花女》情节紧凑、舞美精致、场面华丽,自登上舞台首演至今经久不衰,成为意大利歌剧史上的经典。占据整个歌剧时长近二分之一的宣叙调最为动人,歌唱家如朗诵般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痛苦带有巨大的力量,错综复杂的爱情悲剧往往让人流泪。在罗马尼亚国家歌剧院,伴随着宣叙调高亢唱腔的还有观众共情女主角命运而发出的低沉啜泣声。身着宝蓝色亮面长裙的女高音光彩照人。她在悬挂着精致吊灯的舞台上姿态优雅地曳动裙摆,用肢体语言向观众描摹纸醉金迷的上流生活。为更好地表现觥筹交错的酒会场面,她在演唱《饮酒歌》时还脱下高跟鞋并站上演奏用的钢琴,以此显露戏剧人物维奥莱塔身为知名交际花的无尽风光。
2-1 罗马尼亚国家歌剧院的《茶花女》剧照 图片来自官网宣传页
2-2 罗马尼亚国家歌剧院的《茶花女》现场表演 照片由笔者自摄
2022年3月
游吟诗人精通叙说故事并擅长编述韵文,尤以讲述历史及系谱见长。以游吟诗人为业的社会现象兴盛于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末期。从业者首先出现在法国南部地区,他们被称为“特罗巴多”(英语:Troubadour)。游吟诗人的产生有特定时代背景,与十字军精神的传播、骑士文化的风靡有关。游吟诗人在早期多数是封建王侯、贵族和骑士等上层人物。此外,吟游诗人中的女性通常被称作“Trobairitz”,代表人物有著名的戴迪亚伯爵夫人(法语:Comtessa de Dia)。由于近现代游吟诗人的传统活动逐渐衰落,当下所定义的“游吟诗人”通常指作品带有浪漫色彩的知名作家,如威廉·莎士比亚被冠名“埃文河畔的游吟诗人”,或如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被称作“孟加拉的游吟诗人”。这一称谓也可代指普通的吟游诗人(英语:Minstrel),即通常被君主或贵族雇用的、唱香颂(英语:Chanson)的宫廷表演人员,可以是身份地位较低的仆人。与游吟诗人不同,吟游诗人四处流浪、到处卖艺,只负责传唱英雄史诗或乡野传奇,较少参与文学或艺术创作。
威尔第的《游吟诗人》(意大利语: Il trovatore)为四幕歌剧。意大利语剧本由萨尔瓦托·卡马拉诺(Salvatore Cammarano)创作、莱昂内·埃马努埃莱·巴尔达雷(Leone Emanuele Bardare)补充,改编自安东尼奥·加西亚·古铁雷斯(Antonio García Gutiérrez)的话剧剧本《特罗巴多》(西班牙语:El Trobador)。威尔第在该创作阶段试图跳出意大利剧本创作的固有手法,尝试采用具有个人特色的戏剧风格,搭建时间跨度宽广的叙事框架,并配合快节奏、有力度的音乐语言。该剧初始版本于1853年1月在罗马阿波罗剧院首演,增加芭蕾舞表演的修改版本于1857年1月在巴黎歌剧院首演。威尔第特别为《游吟诗人》的歌剧剧本添加标题,即第一幕《决斗》、第二幕《吉普赛人》、第三幕《吉普赛人之子》和第四幕《处刑》。因此,本剧开场便以戏剧冲突的方式诠释主题,即家庭、复仇与战争。
《游吟诗人》将故事背景设定在15世纪西班牙内战期间的亚拉贡和比斯开(今比斯卡亚)。因西班牙封建领主严酷迫害吉普赛人,误入伯爵领地的吉普赛老妇人惨遭火刑而死。吉普赛老妇人的女儿阿祖塞纳将从宫殿里偷来的伯爵次子曼里科抚养成人,而其胞兄卢纳对此毫不知情。互不相认的兄弟长大后成为情敌,曼里科最终被继承爵位的卢纳处决。此时,阿祖塞纳才向卢纳道出真相,并伴随着大仇得报的愤恨气绝身亡。在主要人物角色中,比斯开王子手下、游吟诗人曼里科(Manrico)为男高音,阿拉贡公主的侍女莱奥诺拉(Leonora)为女高音;年轻贵族卢纳伯爵(Count di Luna)为男中音,比斯卡扬吉普赛女子阿祖塞纳(Azucena)为女中音。威尔第对吉普赛女子阿祖塞纳进行细腻的人物刻画,甚至考虑过以她的名字命名这部歌剧。尤其值得一提,剧中第二幕表现吉普赛人群体生活的《铁砧大合唱》(Vedi! le fosche notturne spoglie )和描述吉普赛人心理活动的《熊熊烈火》(Stride la vainpa)均为经典著名唱段。
罗马尼亚国家歌剧院上演的《游吟诗人》重视艺术表达细节。虽然观众极容易被女高音歌唱家的美妙声线所吸引,但表现更为出彩的却是扮演复仇者吉普赛女子的女中音。吉普赛人的原始和粗朴确为艺术创作提供不竭的灵感。因恰好座席位置靠前,我不仅能清楚地直视歌唱家为表现愤怒情绪而出现的面部扭曲,也能仔细审视对方身上极具视觉冲击效果的舞台服装——她戴着层叠的手镯和样式夸张的耳环,所穿的裙子缀有繁密的亮片装饰,不时折射出若隐若现的光影。
注1:有关罗马尼亚国家歌剧院的剧目演出信息及歌唱艺术家介绍,详情可参见其官方网站(https://operanb.ro/)。
注2:威尔第歌剧《游吟诗人》的人名翻译基本参照中国国家大剧院宣传栏目(https://www.chncpa.org/zwzt/ycjm/gjyysr/)给出的译名。在该网页介绍中,女中音吉普赛女子的名字Azucena被译为“阿苏茜娜”。由于该翻译与原词发音存在出入,本文结合文化背景和拼写习惯将其转译为“阿祖塞纳”。
(作者:李曾桃子,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立场无关,文责自负。引用、转载请标明作者信息及文章出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