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夜读|终将远去的居家办公

张十味
2023-01-10 21:18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前几天,当单位发出取消居家办公的通知时,我们几个同事小群都是一片“哀嚎”:居家太久,实在是不想每天挤地铁去单位了。而且我们都有预感,这一次取消居家办公,可能就是最后一次。

居家办公实在是太安逸了:睡觉时间一下延长一个多小时,起来也不用整理,只要不视频开会,蓬头垢面、穿着睡衣就能开始上班。关键是我的工作内容,只要按时交任务就行,居家环境还安静一些,有助于集中注意力。

曾经以为经历了疫情,居家办公或许就能成为一种常态,它就是未来。而随着通知的到来,梦想破碎了。

其实不只是我们这种小单位,曾经纷纷把居家办公挂在嘴上的那些大厂也都变了。前不久马斯克买下推特的时候,就高调宣布取消远程居家办公,且每周必须待满四十小时以上。无独有偶,这两天迪士尼也宣布取消居家办公,要求员工3月起一周到岗四天。曾经无数人预测“居家办公是未来新趋势”,难道就要雨打风吹去?

不得不说,虽然居家办公看起来很美,但是也有很多局限。曾经有同事把一个工作材料发到群里,领导轻描淡写地回了一个“挺好的”。

就这三个字,却让我有些忐忑。领导到底是满意还是不满意呢?满意的话为什么后面不加个“大拇指点赞”的表情呢?是不是因为很多同事都在他不好意思直接说呢?……这一通猜测下来,我也不知道领导什么态度。这简洁明了的三个字,似乎又蕴含着无限深意。

直到后来见了面,我又想起了这件事,问他是不是不满意。只见领导眉毛一挑,嘴角含笑,“没有啊,我真的觉得挺好的!”看到他的表情,听到他的语气,我就知道一切都是想多了。

国外曾有学者总结过一个公式:沟通=7%语调+38%声音+55%肢体语言。虽然这个结论和过于僵化的量化指标备受质疑,但不得不说,这背后对交流逻辑的思考方向是有启发意义的。人类之所以能达成合作,并不是靠单一的介质,比如文字、图片等等,而是一种内涵丰富的信息表达,而这种表达只有在人与人同处一个物理空间时才可以做到。

尤其是很多人可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习惯,人们只有在见面时才能准确理解这个意思。就像我的领导,如果看材料时一言不发,可能是他不太满意,我猜他正在想怎么措辞让我们修改一下;如果他发出“啧”的声音,听着像是质疑,其实是他被材料吸引了,他正在仔细地琢磨。这种高效率的信息捕捉,居家办公无论如何替代不了。

就像迪士尼取消居家办公的理由所说,“没有什么能够取代与同行们一起联系、观察和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实际的相处,也没有通过向领导和导师学习而获得专业成长的机会。”相信很多人都有体会,无论电话怎么打,信息怎么发,最好的办法还是线下见一面。面聊这种全方位信息传递,才是达成合意最有效的办法。

或许是科技进步还不够快,线上沟通相比于见面的信息流失,还没法通过技术去弥补。当然也不排除未来全息影像技术进步了,像科幻电影一样,身处不同地方的人,可以投影到同一个场合开会,而且还能精准呈现每个人的表情、语调。到那时,居家办公或许真的成为日常。但眼下,人们还是得认清现实,该挤的地铁还得挤,该开的会议还得开,居家办公大概率会离我们远去。

当然,至少线下办公有一点好,它也能柔化很多场景,让我们能更轻松地表达。就好像我想春节假期提前两天回老家,我就在食堂和领导一起吃饭时提了出来。他嘴里鼓个包,一边嚼青菜一边说:“没问题没问题,几年没回了,今年回去吧,好好陪家人。”相信此刻食堂里的饭菜香,多少能够唤起他对家庭价值的认同。

如果在线上沟通,那我只能发一个措辞严谨的信息,配上各种玫瑰花、抱拳的表情包,言辞恳切地申请两天假期。而如果他回一个轻描淡写的“行”,那我又要猜上半天了,想想都觉得累。看来线下办公虽然有些麻烦,但终究还是无可替代的。

 

    责任编辑:李勤余
    图片编辑:朱伟辉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