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廉洁文化】历史中的清廉故事

2023-01-09 11: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廉洁文化是反腐倡廉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清正廉洁的故事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学习。无论历史如何发展,时代怎样变迁,敬廉崇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永远是时代的主旋律。

羊续悬鱼 拒绝礼馈

东汉时期,庐江太守羊续从不请托受贿、以权谋私。有一人叫焦俭, 为人正直,有一天,他看见羊续生活得太清贫,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来。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为难,无奈只好暂且收下。但等焦俭一走,他就让人把鱼挂在庭檐下,再也不碰它。这件事情传开后,大家都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都不敢礼贿他了。因此,当地百姓都敬称他为“悬鱼太守”。

于谦拒礼 两袖清风

明朝于谦曾在河南做官,按当时的规矩,地方官员每年都要进京接受考察。这一年轮到于谦进京,手下的人拦住他说:“您什么都不带,进京不送礼什么事都办不成。”于谦笑着提起两只袍袖风趣地说:“这就是我要带的东西。”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陶母退鱼 清廉自守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有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让陶侃深受教育。

晏婴一裘 厉行节俭

晏婴是春秋后期齐国的宰相,一生过着俭朴的生活,一件裘袍穿了30多年,已经很破了仍舍不得扔掉。齐景公知道这件事后,便打算赏赐他豪宅、马车等,但晏婴坚决不接受。晏婴廉洁奉公的精神流传于中华。其貌虽不扬,其爱国廉洁之魂如熠熠星辰,不断激励着后世之人,行务实求真之事,铸清正廉洁之魂。

以廉为宝 清正廉洁

春秋时期,宋国国相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玉,就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肯接受,对他说:“你把玉作为珍宝,我把不贪财作为珍宝,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玉,我们就失去了各自的珍宝。”子罕廉洁的作风,洁身自好的品质深受大家的爱戴。

原标题:《【廉洁文化】历史中的清廉故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