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央媒:不少影视作品想展示真实生活,却在人物、故事失焦失真
最近,两部“都市向”“女性向”的网剧热播,引来不少关注,也引来不少争议。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样的“女子图鉴”。
虽然是以在大都市打拼的职业女性为主题,也描摹了诸如面试碰壁、住地下室、一个人看病、一个人搬家等不少“漂泊族”可能经历的生活细节,但这些细节上的真实,却不足以支撑起整部剧的真实感与代表性。比如,其中一部“图鉴”的女主角从小城市来到大都会,没有经历太多艰辛,就开启了开挂的人生。第一次在饭局上见面的老板为她介绍体面的工作,一块创可贴就结识了事业上的贵人,大城市打拼的艰辛、职场的考验、一步步升级带来的自我实现,也都退位于各式各样的爱情桥段。难怪网友会感叹“看不到自己的生活”,甚至评价为“北漂版玛丽苏”。的确,不管是什么样的题材,如果少了一点生活的实感与质感,是难以让人感受到“同情之理解”的。
其实,近些年来,有不少这样的影视作品,一方面想要展现真实的生活,一方面却在人物的塑造、故事的逻辑上陷入了失真失焦。这也不得不让人反思:文艺作品应该怎样表现现实?文艺创作者应该如何去了解时代和社会?以讲述女性独立的影视剧为例,创作者看到了市场对这一题材的期待,于是蜂拥而上,但他们是否真正了解这种期待背后所反映出的女性社会地位的转变,是否真正看到了女性精神世界的成长,又是否真正关注女性权益的诉求?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深切的关怀,对女性的认知没有与时俱进的改变,仅仅是想利用“北漂”“沪漂”“女性独立”等热词制造噱头、寻找卖点,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仅会失去艺术的真实,更不可能具有与时代关切同频共振的强大生命力。
那么,文艺创作者如何才能拥有书写现实的能力?著名编剧高满堂曾说过,“经常有人问我创作秘诀是什么?我哪有什么秘诀?如果非说有‘秘诀’的话,那就是深入生活……正是在生活的熔炉中,我采集到了艺术的金子”。如今,在行业浮躁风气的影响下,在追求快产快销的影视生产模式的裹挟下,不少创作者失去了深入生活、体悟生活的耐心,从而也就丧失了对现实的洞察力、感悟力、判断力。不少打着“现实”旗号的文化产品,谈不上对社会的纪录,也就更谈不上对现实的提升、对未来的瞻望、对时代的引领。我们需要一种真正的辽阔的现实主义,这是建立在对生活的深刻认知、对时代的深刻理解、对人心的深刻洞察之上的现实主义。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成就既有社会影响、又有艺术魅力的文艺作品,才能更好满足人民对于优秀文化产品、优质精神生活的期待。这正是:没有生活沃土,何来艺术之花?
(原题为《“女子图鉴”里的奋斗,到底缺了点什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