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书 | 《一息之间》:关于自由潜水,我们一直误解重重

2018-05-22 19: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Melissa

替《孤独星球》写了三十几本旅行指南以后,来自洛杉矶的自由撰稿人亚当·斯科尼克把目光投向了一个神秘而危险的小众潜水项目:自由潜水。而促成他花费两年时间,针对上百名专业人士进行采访,写出《一息之间》这样一本纯粹以消解自由潜水运动背后的各种迷思为主题的非虚构文学,契机只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位热情、谦逊、才华横溢的潜水者尼古拉斯·梅沃利。不巧的是,后者在两人相识后的一周内,死于巴哈马蓝洞深度挑战赛(Vertical Blue)中途,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死于开放水域公开比赛的潜水者。

梅沃利之死,让斯科尼克意识到,自己对于竞技性自由潜水的兴趣,被永久性颠覆了——他开始以跟踪报道的方式,彻查梅沃利的死因,追究这项运动的意义,以及运动员们在突破体能极限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本总结之作。

2013年5月,尼古拉斯·梅沃利在“加勒比”杯的恒定重力潜水项目中成为第一位下潜到100米深度的美国人。Lia Barrett 图

《一息之间》带来的阅读体验,注定不会像同领域其他畅销书,譬如詹姆斯·奈斯特的《自由潜水与反传统科学》(Deep:Freediving, Renegade Science)或是《海洋告诉我们的事》(What The Ocean Tells Us About Ourselves)那么富有煽动力——让人读得津津有味之余,亦乐意怀着各种美好憧憬,去接近这项运动。恰恰相反,斯科尼克在书中流露的一些观点,就像一盆冰水,浇熄了很多人心头对于纵身一跃,像海洋哺乳动物般穿梭深海的不切实际的狂热。

故事从悲剧发生的现场,即2013年11月巴哈马长岛的迪恩斯蓝洞开始讲起。作者采用多层叙事以及非线性叙述的手法,把梅沃利的成长轨迹,其人的天赋、志愿、生活态度,透过所在的潜水社群以及来自朋友圈的故事分享,梳理得十分精细。在塑造人物之余,作者又加入了两条重要的浮线,一方面是对梅沃利的死因进行研究,试图从生理学、临床、医疗救援的合理性等不同维度给予解释,另一方面则由这个罕见的个案(据斯科尼克说,是三万五千人中仅有的一例)延展开来,透过自由潜水领域内屡见不鲜的浅水晕厥、肺挤压、气泡栓塞导致的中风等等疾病征象,质疑竞技性自由潜水的弊端,还有运动员们因一味追求深度而忽略人体在水下活动的生理极限,带来的巨大风险。

“自由潜水领域常见的肺挤压可与曲棍球或足球引发的脑震荡相媲美——这个隐患多年来完全被人们误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出现的频率只有变得更高。”

作为对上述现象的成因的解释 ,斯科尼克用了整整一个章节对自由潜水近七十年来的发展脉络加以阐述,告诉我们,潜水者们是如何把水下纪录由三十米拉长到一百米,而在此过程中,一名潜水者从新人变到熟手所需要的时间又是如何逐步缩短,变得不再可控的。

尼古拉斯·梅沃利在洪都拉斯的罗阿坦岛 。Lia Barrett 图

一位在蓝洞深度挑战赛负责救援工作的潜水员,在受访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或者他的话也意味着部分真相:“2011年起,竞技性自由潜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那以前运动员都已经适应了深处的环境,他们经验丰富,训练多年,但之后我看见很多没有生理知识也不知道如何适应水下压力的新人下潜到了难以置信的深度。”2011年,是梅沃利正式接触自由潜水的年份。

人们倾向于用运动本身的危险性为个体死亡归因,然而,在梅沃利的故事里,斯科尼克更想传递的信息是,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还有许多问题仍未得到解答。如果梅沃利不过分执著于深度,或者更有耐心的话,如果医疗队救援程序没有出现失误,又或者比赛制度更为合理的话,悲剧能否避免?了解肺挤压,以及其他常见于深度潜水者的肺部损伤,对于我们认识这项运动有何帮助?这些教训能帮助预防未来的死亡吗?

作者并没有针对上述问题直接进行解答,事实是,时间给了我们想要的答案。在梅沃利逝世的两年后,自由潜水的比赛规则发生了变化,举例来说,新的比赛规则要求选手的下潜目标不得超过个人最好成绩三米以上,一旦选手在下潜过程中进入停滞状态,则需要立即提升,否则将被取消参赛资格。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更积极的转变,体现在人们对这项运动的认知上——几乎所有参与自由潜水运动的人都开始意识到肺损伤的慢性危害,这是过去数十年里不曾有过的现象。

尼古拉斯·梅沃利生前照片

《一息之间》的叙事方式和结构铺排十分巧妙,故事的高潮,或者说“戏肉”,被放置在了开篇,而在之后的每个偶数章节和奇数章节,作者采用双线平行结构推进叙事,既对自由潜水这项极度迷人又极度危险的运动加以解密,同时不忘以对话、轶事、生活片段之类的细碎模块,逐渐完成梅沃利的性格拼图。

我们的主人公是一个矛盾、复杂,难以一言道尽的人物,既叛逆不羁、特立独行,同时又热情、积极、关爱他人,或许是因为成长过程中长期被父亲忽视的缘故,梅沃利自幼时起就活得像一个朋克、一个自由主义者,甚至像《搏击俱乐部》电影里描述的那些死怼消费社会的激进人士一样,他早早的就放弃了对“美国梦”和传统社会价值的追求,把兴趣转向了吃纯素食、占领空屋、拍摄独立电影、过游荡的生活上。潜水是梅沃利童年时代最喜爱的运动,渐渐的,发展成一种契合灵魂的快乐,生命中最不可割舍的部分。

书里有不少关于梅沃利的描述,展现的是一个人性格中的不同侧面,时而多情、苦恼得像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时而坚定得像个殉道者,读起来都让人信服。甚至我们会因为全面体察到一个人的困惑、野心,对爱与友谊的渴望,对自我的严厉约束,而不由得感同身受,心酸于天才的故事过早收场。

迪恩斯蓝洞(Dean’s Blue Hole),目前世界上已知第二深的蓝洞,被成为自由潜水的天堂。巴哈马蓝洞深度挑战赛在此举办。资料图

有两个片段,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感触极深的。一个是梅沃利在二十多岁年纪(当时他在纽约做着电视剧制片助理工作),在日记里留下一段话,记录了某一日他在刮暴风雨的夜晚去海滨潜水的心境:“漫步在飓风中,雨点如刀割,六英尺高的浪头飞溅在我的身上,狂风似乎将我变成了理想中那个成熟冷静的自己。”

还有一段话,是在意外发生半年前,他说给经常听他告解的神父听的。

“我认为自己有一份来自上帝赐予的天赋。我可以一口气潜水超过五分钟,但是我想知道的是,这是一种罪恶吗?”

“因为圣经上说不能杀人,我不知道这种冒险是否得当,我是否太过逼迫自己了,或者这究竟是不是罪恶?”

说到底,《一息之间》讲述的仍是一个天才陨殁的故事。其中某些反英雄式的故事要素,与2017年热门人物传记电影、基于美国九十年代著名花样滑冰运动员塔尼娅·哈丁的生活经历改编的《我,花样女王》有所重叠。一样是天赋异禀,付出异于常人的努力,一样是选择去过毫不妥协的人生,以失败落寞告终。两者的不同之处或许在于,梅沃利的温暖和善意,已经变成了一种可以感知、触摸得到的涟漪效应,留在他造访过的巴哈马、罗阿坦岛等地看似封闭且具有竞争性的潜水社群中。这一点或许可以给予读者些许安慰。

亚当·斯科尼克在接受知名水下摄影杂志DPG采访时,将自己的主人公同《荒野生存》的主人公克里斯·麦坎德利斯(Chris McCandless)放在一起比较。他认为两者的悲剧有相似性,他们都倾向于边做边学,自行其是,而两者所投身的领域,无论是水下还是野外,都不存在试错、纠错机制。因而最后,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触碰、推进了个人极限,并为此付出了代价。

《一息之间》/【美】亚当·斯科尼克著/张卫东、魏宁译/后浪出版公司/中国华侨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