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百年瑞芳㈡|“红姐”张瑞芳

老老夏
2018-06-15 09:42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今年6月15日,迎来著名电影艺术家张瑞芳的百岁诞辰,而6月28日则是她六年前逝世的日子。对这位生于1918年,把艺术当作生命、把生命献给理想的中国演艺界“老大姐”,吾辈满怀着敬仰、崇拜之情。在纪念她百岁诞辰和怀念她逝世六周年的非凡时刻,我不由回到为老人家编导纪录片《瑞草芳华——张瑞芳的故事》的精神状态,于是,关于她的种种往事就像一个个特写镜头,猛地推到面前……

2010年11月,在上海影城隆重举行的“瑞草芳华——张瑞芳银幕生涯70年暨中国电影文化传承论坛”系列活动仿佛就在昨天。那一次,回顾了这位上世纪40年代重庆话剧舞台上名闻遐迩的四大名旦之一、主演过《松花江上》《家》《李双双》《泉水叮咚》等经典佳片的杰出电影明星、中国电影艺术表演学会名誉会长、上影演员剧团老团长的精彩一生,首发我编导的那部纪录片,并与她的电影代表作DVD一起,作为赠送来宾的礼品。记得老人家在“特别激动和感谢”之余,与其荣获终身成就奖时谦虚地表示“我是一个幸运者”一样,反复强调:“我拍的戏数量不多,谈不上多大的成就,大家给我的荣誉太沉了,年轻人比我强……”

获终身成就奖

通过编导纪录片,我对张瑞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觉得她与其他表演艺术家最大的不同,不是在表演上多么高不可攀,而是她有着引以为傲的红色经历,堪称“红姐”……

一、北京,有着红色灵魂的张家老宅

在筹拍纪录片之初,与张瑞芳有着亲属关系的朱枫导演就告诉我,张瑞芳小时候在北京住过的老房子——鼓楼东法通寺10号,是一个革命者活动的据点。于是,委托朋友去实地勘察并拍摄,却见那地方已成“华丰胡同23号”,面目全非,被许多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割据”着,只有她当年的那间卧室还保留得相对完整。

张瑞芳住过的北京老家主卧  周雅婷 摄
1949年,张瑞芳与姐姐张楠(右)、妹妹张昕(左)在北京重逢。
那次采访张瑞芳的时候,她身体欠佳,住进了华东医院,显得有点迟钝,但说起往事立刻精神一振。她说,南京发生“下关惨案”后,他们举家迁到北平,母亲杜健如(后改名廉维)为了摆脱因参加北伐的丈夫殉国和幼女病亡造成的极度悲伤,用一部分积蓄在偏僻的北城买下了梅兰芳的一座旧宅。“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后,这里经常会来一些神秘的“陌生人”,是她姐姐张楠带回家的“同学”——彭真、姚依林、蒋南翔等等,还有黄敬(解放后天津第一任市长)。当年幼的张瑞芳知道这些都是领导学生运动的北平地下党干部后,就怀着崇敬的心情,透过自己卧室的纱窗,看着他们一个个走进东边的屋子。一整天,那里悄无声息,却能根据母亲守在门口“把风”的行为判断出,那扇门里正在进行着神圣的事业,心中便亮起了一盏灯。
这情景后来在张瑞芳和金焰、张翼、秦文等人一起主演的电影《母亲》中得到再现,她扮演的正是为革命者“守门”的母亲。这部以张瑞芳母亲的革命经历为蓝本的电影,往往被人们忽略,但在她心里,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

电影《母亲》1955年,张瑞芳饰母亲,金焰饰老邓
不久,张瑞芳的母亲就成为中共党员,直接受黄敬领导,就像后来在重庆张瑞芳直接受周恩来领导那样。在母亲和姐姐的影响下,“抗日救亡”的意识迅速占据张瑞芳的脑海,她加入了由北平地下党领导的青年团体“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积极参加游行和左翼电影戏剧工作者组织的演出,在独幕话剧《黎明》中扮演失业工人的妻子莲香,由此认识了两位重要人物:此剧的男主角崔嵬和编剧陈荒煤。在这两位的引领下,她走上了一条革命文艺的道路。
张瑞芳和崔嵬共演抗战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影响深远。

二、奔波,充满红色浪漫的移动剧团

“七七事变”爆发一周之后的7月15日,以宣传抗日为宗旨的“北平学生战地移动剧团”成立了,团长是张瑞芳的同学郝龙,成员包括荣高棠、杨易辰、程光烈、她的姐姐张楠等等,还有已经是中共党员的24岁的陈荒煤。说起这段坎坷又有趣的经历,张瑞芳会突然振奋,因为她把跟随剧团开始“移动”的这一天作为自己参加革命和走上专业文艺工作道路的日子。

张瑞芳和姐姐张楠、荣高棠、陈荒煤四人计划先到天津,再乘船去上海,办理好相关社团手续后再回济南,和剧团其他成员会合,然后一路南下。为了安全起见,她和姐姐穿上花旗袍,扮成小姐。荣高棠一身对襟小褂,像是来接她们的男佣。陈荒煤则穿着洋装,装成她们的表兄。他们在天津等了两天,终于登上英国“太古号”轮船,前往上海。

船在烟台海面上漂了几天后来到青岛,在舅舅杜经田的帮助下他们才抵达“中转站”济南。当他们和黄敬、杨易辰等人会师后,一致决定先去南京造声势,以获得当局的认可,然后才好顺利展开宣传活动。他们发扬风格,在列车上“占领”了最后一节运牲口的敞篷车厢,可过了徐州突然大雨倾盆,车厢里积满了水。荣高棠大声喊道:“女士们就别客气了,不能坐在水里呀,就坐在男同学腿上吧!”张瑞芳一转身就坐在了杨易辰腿上,她姐姐坐在荣高棠腿上,一帮人紧紧挤在一起,避雨又取暖。细心的陈荒煤发现顶篷上积了很多水,就用棍子一顶,水哗啦啦从四边倾泄而下,大家哄笑着凑起了打油诗——哈哈哈,提起这段往事,张瑞芳就连说带比划地笑出声来。

到了南京,在沈钧儒先生的斡旋下,他们见到了时任教育部长的张道藩,这才获得演出机会。剧团首推陈荒煤新编的《打鬼子去》,讲述日本鬼子如何在沦陷区欺凌、侮辱中国人的惨剧。张瑞芳扮演的张大嫂被日军玷污后痛不欲生,但怀中还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当她无意中摸到一手鲜血,发现孩子已死,便惨叫一声,跌跌撞撞冲下舞台……

张瑞芳摔倒在后台的芦席垫上,还在瑟瑟发抖。记者问她怎么演得那么真实?她答不上来,只记得用棉花浸满自制的“血水”塞在“婴儿”肚子里,帮助自己调动情绪,非常有效。后来有人总结说,她这种方式就是“体验派”。

当局允许他们公开演出了。于是,他们的漂泊和战争一样刚刚开始,边走边演,很革命,也很浪漫……

张瑞芳

三、重庆,记载辉煌成就的红色舞台

张瑞芳跟随移动剧团到达西安,正要奔赴向往已久的延安时,剧团“干事会”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和演艺前途,决定让她去重庆。为此,张瑞芳曾经耿耿于怀,用她的话说就是“眼泪刷刷地流”。她没有,也不可能料到,重庆会成为她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城市。

在重庆,她演过《全民总动员》《上海屋檐下》《国家至上》《女子公寓》《国贼汪精卫》《北京人》《秋收》《棠棣之花》《屈原》《家》等无数舞台剧,以及电影处女作《火的洗礼》;其中《屈原》最为轰动,那段日子,重庆到处都有人在学戏里的“雷电颂”,“炸了吧!炸了吧!”大大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热情,作为“四大名旦”之一,张瑞芳名副其实。更重要的是,她在重庆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并直接由周恩来领导,一直延续到解放后。

那年夏天,周恩来在重庆《新华日报》社的接待室里单独约见张瑞芳。他先是静静地听她说,出身、家庭、演戏,一切的一切。张瑞芳说,“从小到大,无论在哪里,大家都对我很好。”周恩来笑了,说,“大家都对你挺好,那是因为你对大家也一定不错。”周恩来鼓励她“多交朋友,向优秀的前辈们学习,在演剧上精益求精,做共产党的好演员”。周恩来的这句话,张瑞芳牢牢记了一辈子。
1963年,周恩来祝贺张瑞芳荣获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中为周扬。
为了更有利于为党的文艺事业工作,周恩来亲自部署,让张瑞芳“淡出政治圈”,“隐蔽”下来。周恩来表示,他工作非常忙,所以可能做不到定时频繁地与她见面,但只要有必要,他会与她联系。于是,张瑞芳连党的组织生活也不参加,并对原来热心参与的一些事情故意表现出冷淡,心里则是又别扭又痛苦,还不能跟任何人说,只能靠不断地演戏来充实自己,忘却隐瞒党员身份的不爽。

尽管如此,张瑞芳还是有幸无数次走过那条蜿蜒的小巷,前往曾家岩50号,那幢三层的小楼房——周恩来的住处。当她站在高处,俯瞰滔滔的嘉陵江以及两岸的景色,不由感到一阵心旷神怡,原来淤积于胸的愁绪也就消失殆尽了。和大家一样,张瑞芳也喜欢叫周恩来“大哥”,多次聆听“大哥”描绘抗战胜利后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品尝“大哥”亲自下厨做拿手菜“红烧狮子头”,她感到幸福无比。

在每一个成长的关键时刻,张瑞芳都会受到周恩来的鼓励和支持。她一刻也不曾忘记“周大哥”的教诲,“在演剧上精益求精,做共产党的好演员”,践行终身。

《南征北战》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