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跨文化视角下关于“斩首”的考古学记录

整理记录 侯洁;审稿 王明辉
2018-05-27 09:10
来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思想市场 >
字号

“斩首”现象自古有之,古代的斩首现象可以从生物考古学、壁画、肖像、甲骨文等途径获知,多为祭祀或殉葬;现代的斩首现象可由图像影音传播,多为极端组织的恐怖事件。从生物考古学的角度利用性别、年龄的鉴定方法,病理及创伤在骨骼上的体现可以观察到“斩首”现象,可以告诉我们这些被斩首的人如何死亡,并揭示他们生前的生活体验。

2018年5月16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人类学组主办的“人类骨骼考古系列学术报告”之二在考古研究所八楼多媒体会议室举行。本场讲座嘉宾是来自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学系李丹妮(Daniela Wolin)博士,现为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学会博士后及访问助理教授。她为大家带来题为《跨文化视角下关于“斩首”的考古学记录》的学术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明辉副研究员主持该讲座并点评。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们聆听了此次讲座。

“斩首”现象自古有之,古代的斩首现象可以从生物考古学、壁画、肖像、甲骨文等途径获知,多为祭祀或殉葬;现代的斩首现象可由图像影音传播,多为极端组织的恐怖事件。从生物考古学的角度利用性别、年龄的鉴定方法,病理及创伤在骨骼上的体现可以观察到“斩首”现象,可以告诉我们这些被斩首的人如何死亡,并揭示他们生前的生活体验。李丹妮博士介绍了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的考古和历史记录中斩首的具体情况。并将这些例子与中国商朝晚期的殷墟进行比较。

北美洲

卡霍基亚——密西西比文化 (公元1000年至1150年)

卡霍基亚是在哥伦布进入美洲前墨西哥北部最大的城市,在卡霍基亚的大广场中央有一座僧侣土墩(Monk’s Mound),由木头及泥土建造而成,周围有较小的土墩存在,被一木栅栏围起来。72号土墩中墓主以脚朝西北的方式被置于加高平台上,平台上覆盖由大约两万只海贝壳制作的串珠,被排列成猎鹰的形状,由此被称为“鸟人墓”。在“鸟人墓”的附近发现有不见手骨及颅骨的男性骨骼及被砍头的女性骨骼。有些人不见下颌骨或头骨碎裂。可能为从后方砍头所致。牙齿检测发现,他们并非来自本地,可能为俘虏。经同位素检测,地位较高的食肉多,女性较男性吃更多的玉米。

在“鸟人墓”的附近发现有不见手骨及颅骨的男性骨骼及被砍头的女性骨骼

中美洲

阿兹特克文化(14世纪-16世纪)

在墨西哥城阿兹特克大神庙附近发现了骷髅巨塔,至少有650个人的头骨混合在塔状的石灰岩建筑结构中。头骨包含男性,女性、成年和未成年个体。可能为俘虏。阿兹特克人认为,世界的正常运转是由神灵维持的,而神灵的力量需要通过鲜血来不断维持。如果不再祭祀,太阳会不再升起。阿兹特克有两套历法系统,一个是按照宗教仪式日程排列的神圣历,另一个则是太阳历。按照历法而举行祭祀。

玛雅文化(公元前1500年-16世纪)

斩首的现象可以从玛雅文化中的文字、壁画、陶器中观察到。玛雅人认为祭祀是与神灵交流的渠道。当向神灵祈求时就会使用活人祭祀。在距今已有大约1400年历史的玛雅古城遗址乌克苏尔(Uxul),发掘出土了24具玛雅战争俘虏的骸骨。这些遗骸曾被斩首、肢解并随意埋葬。这些遗骸发现于一个人工洞穴内。一些人在牙齿上镶嵌有玉石,可能是地位较高的统治阶级成员。有可能是战俘;也有可能是当地被篡夺政权的统治者。

一些人在牙齿上镶嵌有玉石,可能是地位较高的统治阶级成员。

南美洲

莫切文化(公元200年—700年)

莫切文化没有独立的文字体系,但从绘制的陶罐上可以观察到宗教和政治仪式的场面,一个戴着猫头鹰头饰的武士模样的人像——男祭司,一个接一个地将一些看起来像是囚犯的喉咙划开。而另一个结着辫子、戴着古怪头饰的女人——女祭司则拿着一个高脚酒杯,似乎是在盛接囚犯的血,供端坐在金字塔上一个衣饰复杂、长着利齿、相貌狰狞的人——西潘王饮用。那长着利齿的人右手握着权杖,一边喝着人血,一边看着囚犯鱼贯来到他的面前,依次被砍头,身体被肢解——有时他的手里还提着一颗刚刚割下来,滴着血的人头。在月亮神庙的广场遗址发现70多具人类骸骨。这些死者不属于自然死亡,而全都是被残忍屠杀的。都是男性,一大部分是被割喉而死并被肢解。不是当地人,可能为俘虏。

纳斯卡线条图案中有形象鲜明的动物图形,如蜘蛛、秃鹰、蜂鸟和猴子等。

纳斯卡文化(公元前200年—公元700年)

纳斯卡线条在纳斯卡地区,是指一片绵延几公里的线条图案,这些图案形象生动莫测,有神秘的几何图形,有充满想象的奇怪图案,更有形象鲜明的动物图形,如蜘蛛、秃鹰、蜂鸟和猴子等(如图三)。有“猎头”颅骨,如用一根植物纤维绳拴着悬挂起来的头盖骨,这可能是丰产的象征。这位牺牲者可能是干旱时期祈雨用作祭品的当地人。

“猎头”颅骨,用一根植物纤维绳拴着悬挂起来的头盖骨。

瓦里文明(公元600年—公元1000年)

瓦里首都华里出土的骨骼,发现的31个斩首颅骨,其中42%都有创伤痕迹,颅骨上可见小的砍痕为剔肉痕迹,是否为食用未有定论。牺牲者为俘虏。

商代晚期(公元前1250年—1050年)

商代晚期的斩首现象可见于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台西遗址、洹北商城遗址、殷墟遗址和大辛庄遗址等。从甲骨文中可以得到关于祭祀,斩首的相关信息。祭祀牺牲的方法有淹死、斩首、活埋等等。祭祀的数量通常在1-1000之间,以含有1、3、5数字为佳。献祭的对象为神灵、帝王、祖先等等。产生斩首现象的原因为商代暴力与权力的结合。形成因战争而获得俘虏——祭祀——杀俘虏——战争的循环。在殷墟王陵区墓道中有头骨或颅后骨,大部分为成年男性。3个祭祀坑中无头骨,只存躯干骨;2个祭祀坑中仅有头骨,部分颈椎。均可观察到斩首现象,年龄为青年—成人。部分骨骼可观察到营养不良的现象:坏血病、骨膜炎、劳动痕迹等。可能说明了牺牲者生前生活水平较差且进行强体力劳动。经同位素分析,牺牲者较少食肉。说明牺牲者可能为外地人战俘,在殷墟进行强体力劳动后,作为人牲献祭。斩首痕迹为由后向前分离,通常在第3、4节颈椎处可见创伤痕迹,也会在枕部、下颌处可见创伤,可能说明了活体祭祀,在进行仪式中人牲挣扎乱动导致受伤点不一致。就出土文物看斩首工具可能是大而利的工具——钺。但钺多作为权利象征礼器出现,是否作为斩首工具仍要探讨。

商代晚期的斩首现象可见于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台西遗址、洹北商城遗址、殷墟遗址和大辛庄遗址等。

在跨文化的视角下,斩首现象的出现有相似之处。正在形成城市化、农业的形成,人牲的来源以及斩首的理由等。人牲的来源多为因战争而俘虏来的人。斩首的理由有与神灵沟通、彰显权利,社会地位、纪念品展示、祖先榜样等等。

讲座结束后,与会学者就斩首工具、劳动创伤、人牲来自何方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人类骨骼考古系列学术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人类学组主办的系列学术活动,主要是邀请国内外中青学者对有关人类骨骼考古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的学术交流活动。本文文字与图片转载自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官方微信号。整理记录:侯洁;审稿:王明辉。)

    责任编辑:韩少华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