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荞麦:对不起,我可能是个异类

2023-01-08 08: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魏水华 风味星球 

在《风味人间4·百谷皆风味》中出现荞麦身影的时候,也许很多人会产生好奇:

这货怎么长得和一般谷物不一样?

事实上,除了长相之外,荞麦在物种起源、种群构成、传播途径、料理方式等方面,也与其他谷物有着泾渭分明的差异。

如果说谷物星球,是一场音律协调、和谐统一的交响乐会。那荞麦,大概就是音乐会中调子轻快、气氛另类的小步舞曲。

几乎所有人类食用的种子类粮食,都是禾本科植物家族里的亲戚:燕麦、小麦、大麦、水稻、高粱、小米、黄米、玉米、甚至菰米(茭白),无一例外。

但荞麦的确是个“异类”,它是蓼科植物。

非要沾亲带故的话,它与著名的香料大黄、中国人用来入药的何首乌、马来西亚人做叻沙的春蓼才是同一科的近亲。

虽然荞麦英文也称为buckwheat,但它和麦子家族的关系不大。这位黑不溜秋的何首乌,才算是它的远房亲戚。

*图|purcorganics

显然,这些植物都有着性格鲜明的“气味”,荞麦也是。

《百谷皆风味》中,说荞麦有“特殊的清苦和回甘”,事实上,这就是一种让人不悦的苦味,它与柑橘类果皮的成分类似。所谓“回甘”,是人的舌头在遇到苦味后的代偿。

显然,它与自带茉莉花香的水稻、自带烘烤熟成香气的小麦都不同,从人类的本能出发,这不是一种人见人爱,适合大规模推广的食物。

但就是滋味本来并不怎么讨喜的荞麦,构成了一张铺满亚欧大陆的,关于“荞”的美食之网。

和品类众多的小麦、水稻不同,荞麦只有两个亚种,甜荞与苦荞。

它们的拉丁学名F. esculentum(甜荞)和F. tartaricum(苦荞),都来自于彝族语言(ꈿꐎ)和(ꈵꆈ)。

是的,荞麦诞生于彝族聚居的喜马拉雅山东麓、中国云贵川三省的三江并流地区,彝族和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兄弟民族,是最早认识、利用和驯化荞麦的人类。

《百谷皆风味》拍摄的爱吃荞麦的拉祜族,就是一个操持彝语系语言的民族。

拉祜族生活的澜沧江流域,多山、少地、海拔高、气候寒冷,并不适宜种植水稻、小麦。但成长期只有两个月,还特别适应山地地形的荞麦,成了它们的首选。

虽然荞麦本身风味不佳,但在云南和贵州人手中,它可以像变魔术一般,幻化出无数吃法:

把荞麦面浆丝丝缕缕浇入锅中煎烤,加入滇中风味的各种蘸水,就是著名的“花粑粑”。

而拉祜族的老乡,则会把荞麦捶打成团状的粑粑,可以包在芭蕉叶中烧烤,也可以直接油炸……

各种香料、油脂的风味,最大程度掩盖荞麦中的苦与涩,放大荞麦淀粉带来的浓香和饱腹感。

即便是最难入口、最苦的荞麦,也能用于酿酒——醇甜的荞麦酒,是云南横断山区少数民族汉子们花力气干活的“啦啦队”、乡亲们唱歌跳舞拉家常的“氛围组”。

荞麦的出身与众谷不同,但被同样智慧的人类驯服,成功加入了餐桌主食军团,有了变幻出百般美食模样的机会。

《百谷皆风味》中,描述烘烤后的苦荞粑粑“像新茶般散发清苦的香气”。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茶叶的起源地,与荞麦高度相近,都在喜马拉雅东麓,中国横断山区的多民族聚居区。

而荞麦也与茶一样,以其易种植性和独特的风味,越过高山、跨国江河,最终征服了整个世界。

深究它们苦后回甘的滋味,与“未经三冬寒,哪得梅花香”的中国哲学,有着内在的连结。

这不是巧合,而是肥沃、富庶、又高度内卷的东亚地缘,赋予这片土地上人们共同的民族气质和生活选择。

代表荞麦家族征服世界的,就是甜荞。

所谓甜荞,并不是滋味有多甜,除了苦味较清淡之外,它还更容易形成稳固的凝胶体,有更强的可塑性。

根据植物花粉微化石的考古遗存,最早走出横断山区的甜荞,出现在中国华北的山西、陕西地区——也就是中华文明发源地的中原。

今天的山西,依然是中国荞麦的主产区之一。大量甜荞被用于制作山西特色的面食“饸饹面”。

所谓“饸饹”,意思是压制、漏下。它要用到一种独特的工具“饸饹床子”,利用杠杆原理,把荞麦面团压实,并从下方镂空的小圆孔里漏出来,形成筋道、规整的面条。搭配羊肉臊子和羊油熬制的红油辣椒,这是晋陕汉子们最爱的硬核早餐。

由于荞麦的可塑性和粘结力不如小麦,利用“饸饹”的方法,能获得更筋道的口感。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这种技术,早在元代王祯的《农书》里,就出现了这样的记载:“荞麦,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

即便是不适宜食用的,苦味较重的荞麦,山西人也发明了无数做法:著名的山西荞醋,就是用荞麦为主料酿制;而源自晋北大同地区的“苦荞茶“,则以其迷人的烘焙芳香,在近十几年里风靡大江南北。

自从中国中原地理利用发明了荞麦之后,这种原本并不美味的主食,仿佛被开了光,以惊人的姿态席卷到了更远、更大的地区。

日本与朝鲜半岛都接受了中式荞麦面的做法,但在具体呈现上,出现了并蒂生双支的特点。

日本追求清淡、原味,他们用过滤后的木鱼花高汤和少量的糖、味啉、酱油搭配荞麦面,只加入一点点蛋丝海苔配色,让食客体味荞麦本来应该有的,微苦回甘的滋味。

“荞麦面”在日本被细分为很多不同的流派。根据荞麦研磨的不同,先是分为一番粉、二番粉、三番粉和四番粉。和面时荞麦面粉和小麦面粉的比例,把荞麦面分为“十割荞麦”和“二八荞麦”。不同区域间面馆不同的加工技法,并且逐渐形成了很多流派。其中从信州发源的“更科(さらしな)”,从大阪府发源的“砂场(すなば)”以及江户发源的“薮(やぶ)”,被称为“荞麦御三家”。

朝鲜半岛的人们则另辟蹊径,以浓墨重彩的辣椒粉、大蒜、辣白菜、卤牛肉、豆酱、苹果、梨、蜂蜜等等加入荞麦面中,酸甜适口,锋芒毕露。再浮以满碗的冰块,这就是著名的韩(朝)式凉面,所有滋味轮番轰炸味蕾,荞麦中让人不悦的涩与苦,早已不见踪影。

19世纪末,冷面随朝鲜族传入中国东北,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冷面种类,吉林延吉冷面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延吉冷面,除了酸辣口味,还发展出加入牛肉汤、鸡汤的咸汤味。

而在亚欧大陆的另一边,荞麦的传播之路走得更曲折离奇。

根据勒内·格鲁塞的《蒙古帝国史》记载,荞麦的大规模传播,源自蒙古帝国在亚欧大陆上的扩张。最晚到13世纪末,荞麦已经出现在了西伯利亚、小亚细亚和东欧。

由于北亚地区苦寒之地的冬季漫长,种植周期短的荞麦获得了巨大的推广。直到今天,世界第二大荞麦种植国依然是俄罗斯。

但北亚和东欧地区的人们,似乎一直不太懂得欣赏荞麦,更多时候,它被用于粮食不足时的添头。波兰人在麦粥里加入没有磨碎的荞麦增加口感、乌克兰人则在浓汤里加入荞麦粉增稠、俄罗斯黑面包里则常常添加荞麦……

总之,荞麦的责任是添加人们摄入不足的淀粉,而它的苦涩味,则注定使其成不了主角。

但到了17世纪,荞麦传入西欧后,事情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有着漫长美食史,且经过大航海时代原始积累,拥有富庶生活的法国人,在面对奇特的荞麦时,首先想到的不是作为添头充饥,而是通过技术祛除其“怪味”——发酵。

在参考了可丽饼Crêpe的做法后,法国人为荞麦量身定制了一种新式的点心Galettes。经过发酵、烘焙,制成薄饼的荞麦饼,散发出一种类似于蘑菇的香气,搭配煎鸡蛋与培根,让人交口称赞。

法式荞麦饼,中文也被叫做咸款可丽饼。

*图| feinschmecker

此外,轻微发酵的荞麦,经过磨浆、均制、乳化后,会散发出浓郁的奶香。用它制作的法式冰淇淋,是乳糖不耐受人群、低胆固醇饮食健康人群的首选。

荞麦冰淇淋,让素食爱好者有更多吃冰淇淋的选择

*图|Oh My Veggies

本季《风味人间》中的最后一句旁白,让人动容。

“天地不舍万物,谷物和人一起成长,共同繁衍。平常的种子,历经万年岁月,养育了全人类,创造出非凡的奇迹和人世间万千风雨。”

在最后一集出现的荞麦,正是这种“天地不舍万物”的最佳写照。它源自中国,却与全人类一起成长、共同繁衍,它是这个古国悠久文明的见证,更表达了食物、文明从没有孤岛的世纪命题。

作者:魏水华

排版:风味君

编辑:斯小乐

头图:《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原标题:《荞麦:对不起,我可能是个异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