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央视关注:吃鱼不见鱼?顺德冬日里的这碗面,绝了→

2023-01-06 13: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都说顺德人“识食”

吃鱼有千百种吃法

将鱼做成面条你吃过吗?

这碗渔面自然不简单

起鱼肉、刮鱼青,用纯鱼肉做成面条

鱼骨香煎后“滚”汤

再用鱼汤来煮面

光是听着就觉得鲜

近日,“顺德渔面”登上了央视

顺德美食再次出圈!

戳视频了解↓↓↓

顺德渔面

顺德人饮食智慧的体现

但因制作繁琐、成本高

过去在市面上较为少见

得益于顺德渔面传承人的一份匠心

近年,这款独特的顺德美食

又再出现在大众眼前

鱼肉做成面条 每一口都是鲜味

梁锦辉,中国烹饪大师、顺德渔面第四代传人。据其介绍,渔面是在清道光年间,由大良清晖园一位梁姓厨师创作的,这位梁师父就是梁锦辉爷爷的师父。“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当时清晖园园主的妈妈生日,但又很难买到面粉,我爷爷的师父灵机一动,想到了用鱼肉来做长寿面。”

▲顺德渔面第四代传人梁锦辉

顺德自古水资源发达,孕育出丰饶的桑基鱼塘,鱼可以说是顺德人最熟悉的食材之一,围绕它创作的美食更是丰富多样。这款以鱼肉制作的主食,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又因为没有鱼刺,非常适合老人小孩食用,一经推出,便受到大家欢迎,更有了“长寿鱼面”的美誉。

▲厨师现场展示长长的渔面。

过去的渔面一般用鲮鱼制作而成,特别是起秋风后的鲮鱼,味道十分鲜甜。起鱼肉,刮鱼青,打鱼胶,鱼头、鱼尾、鱼骨熬汤,挤渔面,用鱼汤煮渔面,一碗渔面的制作并不简单。

▲起鱼肉

“事实上,我小时候都很少能吃到,”梁锦辉说,记得在七八岁的时候,那年他奶奶生日,爸爸亲手做了一碗渔面,“三四个小时才做了一碗,所以真的是很偶然才会吃到”。

后来,梁锦辉也学会了制作渔面,“其实很多顺德厨师都知道怎么做,但因为成本高,所以市面很少有,一般在高级接待宴席上,厨师会亲手做。”1斤鱼肉,用人手刮的话只能刮出4两,成本高,制作繁琐,因此,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顺德渔面在大众市场较为少见。

十年匠心改良传统渔面

1990年,梁锦辉进入仙泉酒店工作,入职那天,刚好是他的18岁生日。后来,梁锦辉从事宴席接待工作,有时会亲手制作渔面,非常受食客欢迎。“那个时候我在想,这么有特色的顺德美食,很想把它推广开来。”

大约在2006年,梁锦辉开始着手研究改良传统渔面。传统渔面以鲮鱼肉为食材,但民间认为鲮鱼燥热,不一定适合所有人的体质,加上受地域限制,珠三角以外较少养殖,后来,梁锦辉挑选了四大家鱼中的大头鱼(鳙鱼)来制作渔面。

▲顺德渔面

相比起鲮鱼,大头鱼味道较为清淡,梁锦辉想了两个办法来解决,一是选用3—4斤的大头鱼,且只要鱼背脊两边的鱼脊肉来制作,“我们称这个部位叫‘不见天’,肉质较为鲜嫩”;二是用鱼骨来熬汤,用这个汤来煮面,吃起来就更加鲜甜了。

而在制作步骤中,刮鱼青,可说是最关键的一步。记者采访当日,梁锦辉在镜头前展示了手工渔面制作步骤,刀刃与鱼肉呈90°角,用“阴力”轻轻刮鱼肉,这样刮起来的鱼肉显得非常幼细,在灯光下像一块薄纱,非常考验厨师的刀工和经验。

▲刮鱼青

刮好鱼肉,还要打成鱼胶,这是渔面吃起来爽口弹牙的关键。在刮好的鱼蓉里加入少许的盐、糖,顺时针搅拌后,原本松散的鱼蓉开始起胶,挞过之后就更有黏性了。

▲挞鱼胶。

将鱼胶放入用竹筒制作的工具里,然后挤在开水里,渔面就基本做好了,最后用鱼汤煮一下,鲜味无比。

针对人工制作渔面成本高的问题,梁锦辉找到了工厂,研究制作出机器设备,更成立了渔面食品厂来专门制作渔面。

2014年,梁锦辉带着改良后的渔面,在珠海开了一家“市场调查店”,想看看大家对这种美食的接受程度,“顺德人对饮食比较挑剔,所以我要做得足够好,才敢在顺德人面前拿出来”。在梁锦辉看来,珠海靠海,渔民多,同时外来人口也多,口味比较多样,很适合作为“试水”。

经过反复调试,终于得到了满意的“作品”,梁锦辉回到了顺德,在清晖园附近开了专门做顺德渔面的门市店,“刚开始研究改良传统渔面时,就希望在清晖园附近开店。它是出自清晖园的美食,我想把这里作为起点,把渔面传承下去”。

▲顺德渔面

顺德人的美食基因

就是这样代代相传的

就算是寻常食材

也会用心对待

追寻食材之鲜,诠释食材本味

以工匠精神传承顺德美食文化

关注顺德发布视频号,掌握顺德最新资讯↓

原标题:《央视关注:吃鱼不见鱼?顺德冬日里的这碗面,绝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