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科院新发现:中国大鲵其实包含5至8个物种

董瑞丰/新华网
2018-05-22 11:04
绿政公署 >
字号

2016年3月1日,浙江宁波,水库中捕到的大型野生娃娃鱼。视觉中国 资料

新华网北京5月22日消息,列入国际极度濒危物种的中国大鲵,长期以来被认为是1个物种,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领衔的一支国际研究团队应用简化基因组技术,近日发现中国大鲵其实包含5个至8个物种。记者从中科院了解到,这一发现对中国大鲵的针对性保护具有重大指引作用,国际学术杂志《当代生物学》北京时间22日在线发表这一成果。

中国大鲵俗称“娃娃鱼”,为我国特有珍稀野生动物,也是世界现存两栖类中体型最大的物种,体长可达两米。中国大鲵的起源能追溯到侏罗纪时代,具有极高的进化独特性,堪称 “水中大熊猫”。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车静说,研究团队与合作者们经过10年的考察和走访,界定了陕西种、四川种、广西种、贵州种和安徽种5个物种。另外,在养殖场种群中还意外发现了另外两个独特支系,加之记录分布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种群,推测中国大鲵可能包括8个物种。

“这一发现将推进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比如,一些种群小的、极度濒危的中国大鲵物种就应严格禁止买卖;应该立即停止未经遗传核查的无序的人工放归行为,避免不同物种的中国大鲵杂交带来物种衰退。”车静说。

中国大鲵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黄河及珠江流域,后由于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捉等原因,野生遗传资源迅速减少。中国大鲵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在我国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大鲵的保护,在就地保护和人工增殖放流等方面投入了巨大力量,但之前并未对不同地方的种群加以区别对待。根据最新研究,中国大鲵的物种保护级别、保护区布局与管理、放归计划、人工养殖产业管理等需做相应调整。

(原题为《中科院新研究发现野生娃娃鱼分多个物种》)

    责任编辑:黎凡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