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进化的逻辑︱偕老同穴:不是因为爱情
我家附近有个公园,几年前曾引进一对澳大利亚黑天鹅,通体油光漆黑,没有片羽杂色。湖面如镜,映着苍天白云,天鹅就这样偎依在水天一色之中,醒目又温柔。即便是路过的孩童也看得出来,它们是一对儿,恩爱的模样很容易引起人类的共鸣。
奉行一夫一妻制的天鹅
天鹅奉行终身的一夫一妻制。事实上,它们对于这制度的坚持比人类来得坚定。没错,动物也有婚配制度——“婚配制度”调节的不仅仅是人类社会,还有广阔的动物世界。婚配制度研究最重要的模式生物也不是人类,而是鸟类。毕竟我们不方便时时窥探人类夫妻的起居,对鸟类却用不着那样客气。
鸟类多在树上筑巢,并以巢穴为中心组建家庭,加上体色鲜艳,容易观察,是较为理想的研究对象。目前,动物学家对鸟类婚配制度的理解,恐怕比对人类自身的理解还要深刻。
但鸟类毕竟不同于人,它们产卵,然后在巢中孵化,而不是直接产崽,想要触类旁通地去理解人类的婚配制度,仅仅研究鸟类是不够的。于是动物学家们对哺乳动物的婚配展开研究——多数哺乳动物像人类一样通过胎盘孕育后代,用乳汁哺育后代,其生物学机制接近于人类,婚配制度也有更强的可比性。
所谓婚配制度,指动物配偶之间采用的一般合作模式。对动物婚配制度的研究,涉及动物生理学、动物生态学、动物行为学、动物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内容,是极其庞杂的知识体系。研究的目标,就是要弄清雌性和雄性如何合作生育后代。
简单概括的话,动物的婚配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多配制,就是每个动物个体都有多个配偶;另一类是单配制,即动物彼此只有一个异性配偶,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根据个体遵守规则的决心不同,又可以分为真性“一夫一妻”和假性“一夫一妻”。所谓真性一夫一妻制,就是双方终生只有一个配偶,这是极其罕见的情形。假性一夫一妻制则相对普遍。有些动物在一个生殖季节只有一个配偶,但到了下一个生殖季节就可能变换配偶;还有些动物大部分个体采用一夫一妻制,但总有少数个体会有偷情现象,还有些优秀个体公开采用一夫多妻制,其实就是明目张胆地偷情。总之严格意义上的单配制少之又少。
动物界更为流行的是多配制,相当于人类婚配制度里的“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多夫多妻”制等形式。多夫多妻制其实就是乱交,只要机会成熟,发情期同步,成年雄性和成年雌性之间就百无禁忌,没有舆论压力,也没有经济压力,有的只是身体压力。多夫多妻制是动物界最为常见的婚配制度,其次是一夫多妻制,最少见的是一妻多夫制。
无论在哪种婚配制度下,雌雄双方都像是对枰互弈的棋手,需要视对方的行棋策略决定自己的行动计划。不同的雄性有着不同的行棋策略,对面的雌性也会做出相应的反击。结果就是,不同的动物会形成不同的婚配制度,具体采用何种婚配制度,则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
影响动物婚配制度的因素琐碎而复杂,即便最优秀的学者也难参透全部的奥秘。不过这些因素中的一些有着广泛的影响范围,对不同的动物基本一体适用——生活史就是这样一种相当普遍而又容易被忽略的因素。
所谓生活史,就是物种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断形成的生活习惯和繁殖方式。不同的生活史往往对应不同的婚配制度,这里,“偕老同穴”是一个有趣的例子。
“偕老同穴”是生活在东南亚等地海域的一种海绵动物,身体呈管状,外表有一薄层细胞形成的外骨髓,就像一个精致镂空的花瓶,底部附着在海底,靠网眼状的细胞层过滤有机碎屑生活。这种海绵本身并不存在婚配制度问题,它们基本都是雌雄同体,有时还会采用无性生殖。对它们而言,婚配制度只是一种传说。
把偕老同穴与婚配制度联系起来的,是住在其中的俪虾。
俪虾身体纤细,通体柔弱透明,很容易遭到天敌捕食。为了自保,它们从小就钻进偕老同穴体内,躲在镂空的花瓶中生活。瓶中只能容下一雌一雄两只俪虾,如果有多余的外来者,就会引发激烈的竞争,直到失败者出局为止。一旦局面稳定下来,这对俪虾就靠过滤的食物生活。身体长大以后,就再也出不去了,直至死亡,永无二心,因此称为“偕老同穴”。
所以偕老同穴其实是海绵与俪虾的共生体。俪虾被锁进了花瓶中,根本没有机会遇见其他个体,双方都不可能什么其他想法,形成了强制性的一夫一妻制。雄性对雌性的控制欲因而不断降低,雌性的反抗能力也同步降低,否则很难在同一个花瓶中存活下去。那不是它们情投意合的结果,而是不断竞争的结果。无法和谐共处的俪虾,都已变成了海绵的食物。
偕老同穴其实是海绵与俪虾的共生体
类似偕老同穴的机制在动物界还有许多,大多都是无脊椎动物,它们对环境要求相对简单,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勉强生活。比如有一种螳螂虾,雌雄配对以后,就会双双在海沙中挖一个洞穴作为新房,同时把洞穴作为伏击猎物的哨卡。它们悄无声息地埋伏在洞穴里,只露出一双灵活的眼睛,一旦有猎物经过,螳螂虾就会突然弹出大钳,闪电般击中猎物,一招致命、例无虚发。由于很少走出洞穴,它们索性脱去了身上的铠甲,只剩下柔软的身体,从此再也不敢冒险远行,否则就会变成一粒四处游动的虾仁。
所以螳螂虾差不多一生都在洞穴中度过,为了防止沙洞塌方,它们必须不断分泌粘液加固四壁,把洞穴变成牢不可破的碉堡。夫妻双方在碉堡内长相厮守,谁都不敢擅自离开,成为一夫一妻制的典型代表。它们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偕老同穴。
除了生活史,食物也是影响婚配制度的关键因素。食物越是匮乏,动物越是倾向于一夫一妻制。
以吃虫子的鸟和吃草籽的鸟为例,它们因食性不同,对婚配制度的要求也完全不同。由于虫子很难抓获,所以吃虫子的雄鸟需要占据更大的地盘,才能保障雌鸟的食物需求。而吃草籽的雄鸟对地盘的要求则略低一些,因为草籽要比虫子容易获取,雄性因此可以供养更多的雌性。所以吃草籽的鸟类多采用一夫多妻制,而吃虫子的鸟类多采用一夫一妻制。不是吃虫子的鸟儿更文明,而是因为它们照顾不了那么多配偶。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也对动物婚配制度具有直接影响,比较重要的三种因素分别是择偶策略、受精模式与亲代抚育。在以后的专栏文章中,我们会依次介绍这三种因素的作用方式。
无论采用何种婚配制度,构建何种家庭模式,所有动物要做的第一件事情,都是选择合适的交配对象,其中涉及的所有策略,都可以统称为择偶策略,用以回答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配偶的问题。
许多动物看似碌碌无为,其实颇为精明,它们都有一套成熟的择偶策略,并通过基因代代相传。而所有择偶策略都与婚配制度相辅相承,互为因果,成为动物行为学研究领域最为生动有趣的内容。
下次我们就来详细谈谈动物的择偶策略。
-----
史钧,生物学博士,专注于进化论领域的科普写作,已出版多部科普作品,其中《其实你不懂进化论》获得第十六届文津奖,并入围2020年中国好书。生命的进化是符合逻辑的过程,底层逻辑就是自然选择,在此基础之上,又衍生出了许多其他逻辑,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本专栏将对这一理论体系进行深度梳理,详细介绍其中的各种逻辑关系,讨论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