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跟着“120”急救车,探访分秒必争的医疗急救服务

2023-01-04 18: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最高要爬8楼,现场做心肺复苏……近日,我们跟了几路浦东“120”(新区医疗急救中心)急救团队,亲眼目睹了这些95后“小医生”“小司机”的辛苦和不容易,而“小医生们”却说:“我们的坚强后盾是全区医疗资源向急救倾斜,最坚实的支撑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法师啊。”

2022年12月28日起,本已负重前行的急救系统再次迎来“加量”风暴。“急救车一辆接一辆,住院部所有科室都来吸纳急诊病人。”浦东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志华说。“一上午我就接了50多辆急救车了,已经是正常情况的5倍了!”2022年12月29日,仁济医院急诊室负责对接“120”的男护士范长青说。此时的仁济急诊室每一个角落都放着床位,医生们在床位间巡视时抱着一个筐子——很多病人已经在接受治疗了,却还没来得及挂号,每一个筐子里都放了十几本医保本。

(点击视频了解更多内容)

爷爷奶奶们,来接你们的“120”医生都是“95后”了

“中心现在每天的电话呼入量为2800余次,是平时的3倍;出车数为1300余次,是平时的2倍。”新区医疗急救中心负责人说,新区医疗急救中心下设45个急救分站,作为连接患者与各大医院的桥梁,转运压力巨大。

浦南、上钢两个浦东“120”分站,覆盖的是浦东老城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住宅很多是上世纪的老公房,本轮“120”呼叫高峰很多就来自这里。在仁济医院急诊门口,我们遇到了这两个分站的站长王军宝,一问年龄,他才26岁,是浦东“120”团总支委员。王军宝透露,从2022年12月23日开始,所有能上岗的“120”人员就全员上岗了。

王军宝是急救医生,2022年12月28日在回浦南分站吃饭的途中,一个来自金杨区域的急救电话把他“叫”了回去。那是一个70多岁的爷叔,新冠感染引起消化道出血,家人没有经验,以为在家里吃药就能好,王军宝一到现场就发现老人已经生命垂危,立刻开始为老人做心肺复苏。“这几天的经验告诉我,很多老年人病情重,但症状却不重,等到家属发现不对的时候,往往已经非常紧急了。”王医生说,这位老人是消化道慢性出血,如果早两天送医院,就不至于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

“我们的医生、司机大部分都阳了,特别让我心疼的是那些四、五十岁的老师们,他们也是症状减轻就回来工作。”王军宝说了2022年12月27日的一单出车任务:那是一对九旬老夫妻,平时靠保姆照料,保姆阳了之后感染了他们,他们的子女都在国外,“按规定,一车只能接一个患者,但老人家不肯分开,我们只好分两次,将两位老人从5层楼抬下来,几百级台阶上上下下,接好两位老人之后,我们都已经全身湿透。”最夸张的一次,一户人家在七楼,还有一个阁楼,相当于要从8楼把患者抬下来。

在仁济医院、浦东医院、七院、公利医院……急诊入口,一辆辆“120”呼啸而来,在完成与急诊护士对接之余,随机“抓”住几位“120”工作人员一问,很多都是从其他医疗单位来支援的:“我是曹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李卓颖,1996年的,今天到金桥北翼分站支援,这是我第一天做‘120’医生。”“我是芦潮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王磊,今天是我支援大团分站的第4天,每天我都要跟车八趟以上。”一张张年轻的面孔,让这沉重的冬日多了希望的气息。

仁济:全市“120”急救车到来最多的医院之一

在仁济医院,连日来“120”接诊量逐日攀升,东院和南院两个院区2022年12月28日一天共接到269辆急救车,位居全市市级医院前列。“其中,东院区急诊就诊量已达1500人次/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门急诊办公室副主任庄旭透露。

每天的中午时分,一般是“120”车辆相对“稀少”的时段。然而,2022年12月29日一点半,在仁济医院急诊门口却看到急救车一辆接一辆到来,急诊大厅已经完全看不出什么“大厅”,走道上、厕所入口,所有能插下脚的地方都躺着患者,一个医生对着几十个急诊患者,护士站内负责分诊的护士一边剧烈咳嗽一边语速非常快地回答着患者的提问,气氛紧张,但有条不紊的节奏又出奇地让人安心。

急诊CT前排队的足足有三十多位,蜿蜒的队伍旁边就是一张张紧紧挨着的留观床位,有些患者还躺在“120”担架上,急救推车、轮椅都已经用完了。有关专家表示,当前三甲医院急诊的新冠感染者占80%,其中老年人比例又占了50%以上,大部分是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因新冠感染后导致疾病加重,在65岁以上老人中,有肺炎表现的占了一半左右。“在收治入院的病人中,主要包括有重症化倾向的,以及出现低氧血症、胸闷气促的危急重症患者等等,我们需要密切观察他们的生命体征变化,第一时间采取救治的措施。”

浦东医院:病房优先接收急诊转来的重症病人

“120”将病人送来了,急诊已经没有了床位,怎么办?据了解,新区范围内所有的医院都已开放所有病房,无论内外科,有序收治需要住院治疗的急诊患者。

“2022年12月28日,急诊转了100多个患者去住院;今天一早上,又有80多位病人要转进病房了。”浦东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志华走路带风,当他停下来的时候,一定是有个问题需要解决:“抢救推车不够了,心电监护仪不够了,立刻调整分诊程序,分清轻重缓急,尽最大努力救最多的患者。”

这句指示很快就在真实的场景中得到印证:抢救室门口,一名爷叔紧紧地抓着坐在轮椅里的老伴的手,眼里都是担心。轮椅里的奶奶一只手连着心电监护仪,一只手打着吊瓶,鼻孔里插着吸氧的导管。主管护师、护士长傅晓燕告诉我们,这位奶奶67岁,家住万祥,有“三高”,今天早上急诊进院,血氧含量极低,可是抢救床位上都有病人。“我们立即对她的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她还可以坐住,便安排她坐着吸氧治疗了。”奶奶说:“我吸氧一个多钟头了,感觉已经好多了。”

浦东医院急诊区域已经按照现在的急救量进行了调整,不需要留观的患者在大厅一角,一排排坐着候诊;大厅中央摆满机动床位,王志华说其中一半左右将在当天转入病房住院;最严重的患者送进抢救室,抢救组组长一个班要上24小时,组长刁建军医生是28日7点半进抢救室的,直到29日上午10点才能下班,我们注意到他腋下夹着一瓶黄桃罐头,他憨厚地笑笑:“这是我们急诊室的特殊福利之一,高烧三天,慰问两瓶黄桃罐头。”

“我组里的医生王辽,体温到了39.4度,实在不行了才跟我说,我只好立即调瞿笑丰医生回来——瞿医生给病人插管时感染了新冠病毒,这时才第五天,但她二话不说就来了。”刁建军说,医院为一线准备的防护用品非常充足,可是,急诊室医护人员基本上都是10个小时不喝水、不上厕所,为什么?因为太忙了,忙得都忘掉了。

七院:应收尽收,让每位病患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为了随时应对突发情况,七院急诊内科主任张涛已经十多天没回家了,值班结束后就睡在办公室。还在哺乳期的孝玲玲,主动放弃科室给予的只上白班的照顾,把嗷嗷待哺的孩子扔给家人,任劳任怨地值班、顶班。这几天,看到护士们下班后瘫坐在地上,护士长王韫瑾感到心痛又无奈:“实在太忙了,大家累到没有一点儿多余的力气了!”

一边是看不完的病人,一边是高负荷运转的医护人员,怎么破解这个难题?副院长林研分析,“其实,这段时间,各科室都在严重减员,我们已经从各科室抽调医护人员增援发热门诊和急诊,但对于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来说还是杯水车薪。于是,医院党委、领导班子商议后决定——分流急诊室住院病人!” 医院12月初就梳理了全院的床位情况,前期将特需病房转为急诊病房。但随着住院病人越来越多,如今,除了儿科、产科、血透及肿瘤等对住院环境要求较高的病房外,其他病房优先收治急诊室危重病人。

据了解,目前浦东正在加强新冠患者分级诊疗力量,社区的诊疗能力和药物储备正在逐步提升。接下来,新冠抗病毒药物供应也将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倾斜,其中包括国产、进口小分子治疗药物,在医生的指导和评估下,满足部分社区病人的诊疗需求。

原标题:《跟着“120”急救车,探访分秒必争的医疗急救服务》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