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吴晓波:互联网时代所有的红利都没了,下一个财富机遇在哪
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几乎所有的红利都已经吃完了,下一个财富机遇在哪?
5月19日,杭州,梦想小镇,财经作家吴晓波作出这样的回答——2.0时代要回到实物本身,当移动互联网变成这个国家的基础设施以后,我们能不能够安心做好一块巧克力,一包茶叶,一杯让消费者尖叫的咖啡?所以我们重新回到了商品本身。所谓的新匠人就是这个2.0时代一个新的可能性。
“工匠精神”在2017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当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
复兴中国新匠人是吴晓波正在做的事,今年4月15日他发起“新匠人加速计划”,从品牌、传播、渠道、技术、培训、投资等六个维度为新匠人赋能,5月19日“新匠人养成营”在杭州梦想小镇正式开营,吴晓波在开营仪式上表示:“当匠人专注于产品时,他有两条路可以走,往左边成为一个艺术家,往右边成为一个企业家。我们希望把这些新匠人转向企业家,能够大规模地为中国的新中产阶层的美好生活满足需求。”
“新匠人养成营”第一课主要聚焦品牌力,上海正见品牌顾问、商业创变服务机构首席执行官崔洪波向在场的匠人们解释了工匠精神的“三国演义”,日本、瑞士、德国,工匠给这些国家带来了什么。“为什么瑞士虽然只有800万人口,但是全球为人所知的品牌我们知道的至少是174个?为什么不生产咖啡豆、巧克力豆的瑞士成就了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品牌、巧克力品牌?”
何为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为什么我们国家需要新匠人?吴晓波和崔洪波的这段演讲会告诉你答案——
为什么要将新匠人塑造成企业家而非艺术家?
演讲人:吴晓波 财经作家 “新匠人加速计划”发起人
欢迎大家来到杭州来到梦想小镇,很高兴见到大家,谢谢大家。
今天我们在的梦想小镇,三年了,三年前梦想小镇起来的时候,刚刚我们总理提创新创业的时候。你在这个小镇里面看到的大部分公司,这些创业者是谁呢?是2011年中国有一个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开始重构几乎所有的商业模式,所以在梦想小镇我们看到的很多企业、创业者,基本上都是一种通过技术对商业模式进行革新的人,我们把他们叫做TMT的创业者。
但是你今天在梦想小镇,你会发现说我们是一群另类,我们是双创的2.0时代。因为移动互联网到今天,几乎所有的红利都已经吃完了,依托于商业模式创新的这些产品,虚拟产品也好,实物产品也好,模式都已经吃完了。现在2.0时代要回到实物本身,当移动互联网变成这个国家的基础设施以后,我们能不能够安心做好一块巧克力,能不能做好一包茶叶,在那么大饮料市场当中,怎么样做好一个有人格特点的让消费者尖叫的饮料、一杯咖啡。所以我们重新回到了商品本身。
所谓的新匠人就是这个2.0时代一个新的可能性。
我们做匠人这个活动,其实最早的起因是2016年,我记得2015年我写了马桶盖的文章之后,就发觉中国的消费市场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因为你发现了一些愿意为品质、为服务买单的新的中产阶层,我想在座的各位,都是为2015年出现的新中产服务的。包括新中产这个名词,也是2015年在我们频道第一次出现。我们当初怎么来定义这一部分新出现的人?我找到了1968年傅高义当年在日本写过的一本书叫做《日本中产阶级的崛起》,40多年前就写了,我看了当时的景象跟现在的中国非常像。我们不能叫阶级嘛,就叫新中产。新中产带来了生产端非常巨大的变化,2015年底的时候我们提出来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也就是在制造端、在生产端,要能够发生一场应合新中产需要的制造的改革和运动。
2016年的时候,我们做过一个活动,到全中国寻找一个奇葩匠人,一个礼拜里面有1200个人报名,我们筛选了合格的一些我们认为的新匠人,在上海做了一场活动,在优酷做直播,当时后面PK出了10个人,当年第一名是一个50后,曾德钧曾老,做猫王的收音机。因为后面都是80后,甚至还有90后。我觉得真的是一个新的时代开始到来。
我们又在想一件事情,什么叫做新匠人,我们要给他定义。什么叫新匠人?我们就提出了几个概念,新匠人要三种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新的审美,你无论是做一个杯子也好,做一件衬衫,做一杯牛奶,做任何一个物件,你要符合今天的中国新中产的一些审美标准、审美要求,符合强大的当代性,我觉得这是一个重要的事儿,新审美。
第二个是新技艺。我记得以前看一本书叫《中国物质文明的起源》,作者讲了一句话,他说历朝历代,都会有很多物件的诞生,但是他说你一定要相信一件事情,哪怕我们今天做一个瓷片,后代的人一定比前代的人做得好,因为后代的人一定会有一些新的技艺新的方式。我记得有一次在深圳参加景德镇的瓷器展,叫爻变。宋应星在1636年左右出《天工开物》的时候,他第一定义的怎么做景德镇瓷器,他有60多道工序。但是你300年后,你现在看景德镇做的瓷器,一定比300多年前宋应星他们做的瓷器的技术、效率和他的丰富度高很多,这个一定是的,而且不需要再有60多道工序,你可能做个20多道、30多道就可以完成了。我觉得这是后代的人对我们的前辈一方面保持极大的敬意和敬畏之外,另外一方面有极大的清醒,我们一定比我们的老祖宗们做任何东西都比他们做得好,那么我们就需要新的技艺注入到我们的产品当中;
第三个是新连接。马云2016年10月份提出了新零售,但是我们认为所有的商品生产是一种模式,但是你和消费者关系的重建,是新的商业文明的一种方式。我们怎么卖东西呢?我们怎么找到我们的这些消费者,我们怎么跟消费者形成交互关系,我们怎么管理自己的供应链,就需要一种新的链接方式。所以我们说新审美、新技艺、新链接的背后是所谓新匠人产生的可能性。
我们在全国开始寻找这些新的匠人,并不是说所有做物件的人都可以被称为新匠人,所以我们又提出了4个标准,今天来到现场的朋友们,包括我们从上个月开始在全国招募新匠人的朋友们都建立在4个标准的前提下。
第一个你的产品要有人格化。当你做一个产品的时候让人们联想到你这个人,比如说曾老的猫王收音机,他通过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重新定义了一台互联网环境下的收音机应该是怎么样的,你能够联想到那些人格,能够产生人格化联想的品牌。
第二个是能够是为消费升级、为新中产服务的品牌。第三个是他能够非标准化大规模生产,他一定是要能够大规模生产的一些品牌。我记得我们做奇葩匠人的时候,当时我有一个朋友推荐了一个匠人,吴老师这个匠人非常有名,应该请他来。我说干什么的?做吉他的,我说一年做几把,一年做三把,我说这个可能不是我们要的人,我们希望一年能够做几千把几万把吉他的人,卖给我们新中产的人。
我认为所有的匠人,向左走或者向右走,向左走可能会变成艺术家,一年做三把吉他的就是艺术家,他是非常小众化非常个性化的。还有一些人会走向企业家,你有一个匠心的,有一个物件生产的独特能力的一个企业家。其实我们希望能够把大家往企业家方向做一个推演。
第四个我们对销售还有要求,我们认为在500万以上到5个亿之间。可能500万以下还是个体户,而不是一般纳税人。
在新匠人两年多时间里面,我们做了很多很多的工作,比如说我们去跟一些平台公司,我专门去拜访了刘强东,京东的物流能不能对我们新匠人做开放。腾讯有两个事业部,现在是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一个是社交广告部,一个叫智慧电商部。这是腾讯两个非常大的平台,他们会有很多流量,会有很多基础LVNS的很多服务,哪怕网点通的广告,腾讯给了我们2000万的广告,以后我们可以直接给到在座的各位去投放。
前天我在旁边的阿里聚划算,他们推出了一个计划叫增值计划,也就是他们希望在聚划算里面做一些优品,我们第一个匠人叫极米,是他们的首款的一个3C产品的发布,我去参加了新品发布。还有一个平台叫云集,是去年以来中国两个最重要的社交电商,一个叫拼多多一个叫云集,我们会在云集里面开一个叫匠心100的专门的频道,云集最重要的频道之一,匠心100所有的企业都会来自于在座的各位。
我上个月又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商业地产每年的年会,我在年会上推荐了我们的新匠人的项目。那个会议是我第一次除了要拍照以外,很多企业家朋友来见到我说,我能够帮你干什么。我很少听到他们说我能够帮你干什么,无论是万达也好,无论是太古也好,华润、万象城、华侨城等等,都来说我们能够帮你什么。那天我们拉了四五个群,接下来我们会在商业地产做一些闪购,集合等。所以我觉得这一年多里面,我是第一次享受到大家都来帮助我的这样一个工作。所以我觉得我们做的是一些赋能和连接的工作,我们希望把新匠人这件事情在全国能够打响。我们在上海开会的时候,商务部派了一个特派员来到现场来看他觉得这件事情对国家都挺有用的。第二个我们希望把大家聚集起来的能量,能够链接到各个无论是地面的,无论是线上的,愿意帮助我们的朋友吗?其实吴晓波频道就是想做这样的聚合器,能够帮到大家。
今天匠人养成营是我们的匠人计划,我们会有品牌的服务,会有工具的服务,会有投资FA的服务,其中一个服务是跟培训相关的。我们已经开过两次匠人养成营的活动,以前的开法是集中一天到两天时间,会请七八个老师,从战略、营销、品牌、技术工具等等各个角度来跟大家讲。这一次吴欣(巴九灵COO、新匠人加速计划总策划)他们做了改变我觉得挺好的,他们把匠人养成营变成一个年度性的培训方案,一年有6次,每一次都会讲一个主题,然后一个主题会请一个老师讲半天或者一天,我觉得这应该是挺好的,大家能够在半天或者一天完全接受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知识体系的体验。
这是新匠人养成营第一次聚会,我们以后每两个月会有一次活动,大家真的要成为一个企业家,我是写《大败局》的,成为一个企业家是木桶原理,这个人能够做黄酒,你做企业家的话除了懂黄酒以外还得懂战略、HR、技术、融资、管理,这是一个木桶。然后你的水从哪儿漏掉,从最低那块板漏掉的。当我们真正成为一个商业世界的企业家的话,我们要不断补高自己的木桶,这些木桶的木板不是天生下来就懂的。
所以我们希望一年这样的培训,是大家能够补足非常陌生的木板的过程。
工匠精神的三国演义是什么?
演讲人:崔洪波 上海正见品牌顾问、商业创变服务机构首席执行官
吴老师正在发起或者倡导工匠精神,但是谈到工匠精神,我认为世界目前来说,工匠精神有一个三国演义,这个三国演义是什么呢?三个国家在不同的维度展现了一个工匠精神之美。
第一个大家都知道是日本,就是我们的邻国,日本在这些年我去的次数非常多,日本的京都百年老店我也探索了很多,我跟日本的百年老店协会的会长也做了一次很深度的交流。
一般大家去学日本的工匠精神,但是日本对自己工匠精神保有一种怀疑,他们有很多隐忧。因为大家知道日本很明显就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极致认真,百年老店,所以大家觉得这个企业长寿、特别棒。而且你一到日本去看,创业一百年在日本是年轻企业。但是你如果还能看见另外一件事情的话,我觉得大家不一定能够乐观起来,或者说大家是不是也要去追求这个东西,就是一百年前我们是一家店,一百年后还是一家店。这就是日本的工匠精神今天看到的绝大部分,我不能说100%。
当然日本也有这种把工匠精神做起来的,比如说龟甲万酱油,他已经成为今天全世界级的品牌了。但是日本整个工匠精神的百年老店里绝大部分都是小作坊形式的,他们注重的是传承,因为大家知道日本的文化是什么,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都是海,唯一生存的希望就是在这块土地下不断生存下去,所以这是日本的工匠精神,也是百年传承。
但是我们同时再去看欧洲两个国家,德国和瑞士。在座有跟我们去过瑞士的,瑞士这个国家和德国这个国家,是欧洲两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家,但是大家一提德国一提瑞士的时候大家都想到的工匠精神是什么?比如说德国的汽车业,比如德国有非常多的隐形冠军。我们会说德国和瑞士这两个国家都把工匠精神转化成了一种商业能力,而这种商业能力直接呈现的结果,就是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超级品牌,而这些超级品牌反向是给这个国家创造了非常强的价值。
所以我想请大家去思考,这是不同两类工匠精神的路线,但是大家一定要去思考,哪一类更适合我们,或者哪一类才是我们真正思考的问题。
比如说我们去看瑞士,瑞士这个国家我们去了一下,瑞士在整个欧洲,在生活品质和生活体系上,包括在品牌的能力上,实际上是相对比较高的。大家也知道,瑞士这个国家很有意思,因为这个国家不生产咖啡,这个国家一颗咖啡豆没有,就像我们的贫困山区一样,如果放在一百年前就是我们的沂蒙山区,仅有的产业就是畜牧业,没有一颗咖啡豆,但是成就了全世界最大的咖啡王国雀巢。然后这个国家又不产一颗巧克力,没有一颗巧克力豆,大家知道全世界巧克力豆90%在非洲,但是最好的巧克力豆公司在瑞士。
那么在瑞士这个国家,他们的工匠精神,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更大的商业可能性的时候,会勇敢去做这件事情。而且通常看到,他很多时候都成就了我们今天会看到的超级品牌。我们看到瑞士这个国家只有800多万人口,全世界有两个国家是人口数非常少但是成就非常高的,一个是瑞士一个是以色列。以色列也是800万左右的人口,但是以色列是批量制造上市公司。以色列这个国家他是以科技立国,批量成就创业公司,干的全是从0到1,我把公司带上市,卖掉,然后再重新创业再上市再卖掉,这两个国家同样是资源匮乏。但是瑞士不一样,瑞士不同的是,这个国家虽然只有800万人口,但是全球为人所知的品牌我们知道的至少是174个,这是我们能够罗列的。
甚至在某一个领域,他可以做到全球性的垄断。今天我们钟表行业90%的品牌来自瑞士,瑞士四大钟表集团,我们可以看到整个钟表行业基本上被他们垄断了。大家假想一下,我们的制表技术,飞亚达、海鸥,真的比瑞士要差那么多吗?我觉得差距肯定是有,但是我认为没有那么大那么大那么大的一个差距。但是在这个产业里面,品牌的地位和格局已经形成之后,我们真正的差距差在品牌上。我们没有办法说,我的海鸥的“陀飞轮”做得有多好,我的飞亚达的“陀飞轮”做有多好,因为我们中国就有这个技术注册了,但是我们能拿到这个技术最大的红利吗?拿不到。因为这个领域已经被整个品牌垄断了,从上往下看,大家一谈到钟表,我想买一个有匠心的钟表,2000元、4000元甚至1000元,你可能不愿意买国产手表,这是消费者的认知决定的,这是这个市场的格局决定的。
所以这是我们面临今天非常大的挑战,这是我们的工匠精神大家的着眼点在什么地方,因为越来越多的倾向性是什么?
我今天看到的很多倾向性,我们一谈工匠精神就是极具性价比。
但是性价比是两个公式,第一个是性能比价格,就是我的产品的功能非常好,然后我的价格很低,我们叫性价比。
还有一个是价值比性能,就是你所创造的这个价值,在消费者心中是一个极具价值感的。
(根据主办方提供的演讲速记整理,有删改)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