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教育信息化2.0行动布局未来教育:人工智能融入个性化教学

澎湃新闻 综合报道
2018-05-21 08:15
教育家 >
字号

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牵头编写的2017年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近日在京发布,并在白皮书研究基础上同期发布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报告(基础教育)。

白皮书显示,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44亿,未来在线教育市场将以超过20%的增速发展。在线教育已经成为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中国在线教育的发展成熟,与以iTutorGroup等为代表的一批引领者的创新突破密切相关。5月20日晚,全球在线教育“独角兽”企业iTutorGroup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二十周年庆典。iTutorGroup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杨正大发表了关于“未来教育”的主题演讲。

过去二十年,iTutorGroup已经帮助几百万人通过在线学习拓宽个人视野,甚至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更重要的是,iTutorGroup推动在线教育走向成熟,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

杨正大认为,iTutorGroup在教育领域有两大主要贡献:一是打造了在线教育领域的共享经济模式;二是将人工智能应用到教育场景,实现了真正的规模化与个性化的教育。

“当前在线教育的渗透率不到3%,还有97%的人没有办法通过互联网享受到在线教育的便利”,杨正大表示,这正是iTutorGroup在未来二十年要努力的方向,也是企业的使命。未来,iTutorGroup 将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教育公平发面持续发力,引领未来教育发展。

此前,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曾阐述了全社会如何科学把握互联网学习发展的时代趋势,在互联网课程质量提升、互联网学习评价体系建构、互联网教育产业运营机制和商业模式探索等方面深化发展。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研究员以“新时代中国网络教育的政策走向”为题,基于学习型社会和教育服务属性分化视角,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办好网络教育的含义等四个问题进行了深度阐述。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通过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将人工智能切实融入实际教学环境中,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

白皮书编委会主编、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玉顺博士介绍,今年发布的互联网学习发展指数将填补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并为全社会考察“互联网+教育”发展提供量化客观依据。

互联网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曾德华认为,这一工作将成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领域内的一项发展性工作,与国家教育信息化工作进程相结合,与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相结合,促进教育信息化2.0新发展。

作为全面描述中国互联网学习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年度报告,白皮书旨在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实践进程、反映互联网教育应用实践现状和动态实践趋势、有效引领中国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的实践水平,以严谨客观的数据描述新进展、反映新动态、预测新走势,为政府部门、企业等各界掌握中国互联网发展动态、制定相关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2017年,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的研究中开启了验证、优化这一模型的实践进程,并以这一模型要素的基本结构引导各个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面向互联网学习发展的评价,依据各个教育领域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建立面向教育领域的下位评价模型,以科学、真实地反映中国互联网学习发展状态。

围绕上述框架模型建构了数据采集体系,这一体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面向互联网,以反映中国互联网学习发展的自然状态,另一部分面向各级各类学校,以反映各级各类学校面向“互联网+教育”时代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进程。

互联网学习年度发展指数的建构

2017年,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力图建构中国互联网学习发展指数。基于自然状态的互联网学习监测数据表明,学习者互联网学习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为3.61(满分为5分),整体处于中高水平。其中,互联网学习环境、互联网学习发展和互联网学习者成熟度三个维度的水平指数分别为3.78、3.91和3.47。分析发现,互联网学习发展水平指数最高,表明当前我国互联网学习开展比较广泛且效果明显;而互联网学习者成熟度指数相对较低,说明我国互联网学习者成熟度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存在自控力不足、信息素养有待提升等问题;从学习环境发展来看,互联网学习接入体验、学习环境及其学习服务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

2017年,教师教育领域互联网学习发展指数为4.1095(满分为5分),整体处于较高水平,这表明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互联网学习开展比较广泛且效果明显;而教师互联网学习环境水平指数相对较低,说明我国教师教育互联网学习环境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教师互联网学习的设施设备以及平台支持服务需要大力改善。

上述互联网学习发展水平指数表明,推动全社会互联网教育应用,促进“互联网+”时代的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就要进一步增强学习接入的便捷性、学习环境的可用性、学习服务的可获得性,提高全社会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服务水平。与此同时,更要提升全社会公民有效应用互联网开展学习的能力,提升自控力,提高信息素养,加大力度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信息技术素养宣传、培训和学习,让互联网为全社会的教育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20年前,市场上的主流观点认为老师是教育当中最不能规模化的因素。当时在线学习服务商最常用的方法是录制老师教学视频,以网络课件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自学,缺少互动交流。

如今,共享经济、真人互动、人工智能,几乎已经成为在线教育的“标准配置”。

互联网学习发展的年度特征

通过建构2017年中国互联网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和年度发展指数,白皮书进一步从自然状态的互联网学习发展特征、教育信息化面向互联网学习发展的特征两个角度阐述2017年中国互联网学习发展的年度特征。

自然状态的互联网学习发展特征包括:互联网学习者以约13个百分点的增长向更大年龄者迁移;学习时长中高频使用比率以约12个百分点的增长向沉浸式方向发展;“互联网+教育”进程发展明显,行业呈规模化、专业化态势;互联网教育回归教育本质,从保证公平兼顾到提升质量;AI类新技术提速互联网学习个性化学习服务的发展;学习者及家长付费互联网学习服务的意愿和潜能正在提升;互联网学习驱动着开放性、终身化学习环境的生成。

教育信息化面向互联网学习发展的特征包括:发展指数学段差异明显,地域性学校发展具有差异性;教育信息化体系开始重构,借力互联网塑型协同发展生态;信息化驱动教育发展内生力量,教科研及教研互联网升级。

模式创新者

教育是非常复杂的人际互动,包含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特别是语言学习,其目的在于与人交流,这里面除了向老师学习,也需要和同学切磋,借由同学之间的感染力、竞争性及模仿性,来深化学习结果。

当前,在线语言教育机构普遍采用一对一教学模式,但大多陷入规模不经济的“怪圈”,原因在于营销成本和师资成本居高不下。数据显示,不论线上或线下教育机构,只要是一对一的商业模式,毛利率一般在35%至45%之间。

同时,教育是非常复杂的人际互动,包含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特别是语言学习,其目的在于与人交流,这里面除了向老师学习,也需要和同学切磋,借由同学之间的感染力、竞争性及模仿性,来深化学习结果,这显然不是一对一固化的师生关系所能达成的。

一对多小班课则呈现出另外一种面貌,课堂中学习氛围更浓,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合作与竞争,更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升学习效果。业内最新数据显示,一对多小班课在学习成果上更胜于一对一,同样进步一个等级,在小班课里学习的学生所花的时间要比一对一的学生节省20%。

一对多小班课还具备成本优势,更易实现高毛利。以iTutorGroup为例,公司早早便突破技术瓶颈,率先在业内提供一对多个性化教学服务。目前,iTutorGroup依托AI实现一对多高毛利商业模式,⽑利率达到82%,领跑在线语言教育市场。

由一对一转型一对多小班课,首先要跨过个性化教学的技术门槛。因为课堂中每一位学员都有多维度标签,比如对老师、教材、同学等的偏好各有不同,要实现精准匹配、动态调整对技术有很高要求。

iTutorGroup利用大数据技术为每位用户打上精细化标签,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到听说读写,各分项能力都有清晰记录。同时,通过演算法将合适的2-3位同学匹配在一起,并且智能匹配最合适的老师和教材,真正实现了完全个性化的一对多教学服务,体现出iTutorGroup巨大的技术优势,也打造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壁垒。

做未来教育的引领者

教育作为国之大计,一直是我国优先发展的行业。从2016年到2018年,国家连续出台政策,2016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到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及2018年4月刚推出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都强调通过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将人工智能切实融入实际教学环境中,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

在线教育开始迈进“个性化”时代。未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能够实时精准掌握教学状况,提供相对应的教学资源,让学习更有效;同时,VR/AR的普及将让教学全面视觉化,甚至媲美真人交流的效果,加速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杨正大强调,在接下来二十年,iTutorGroup将投入所有精力打造下一代的教育,通过人工智能来改变教育,通过互联网让人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高品质的教育,让每个人都能通过在线教育拥有出彩的机会。“20年前,我们改变教育的面貌:课堂从线下到线上,全球资源共建共享,学习不再受限于固定时间和地点;20年后,我们再创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打造下一代教育变革,互联网让人人享有平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在线教育将带给每个人出彩的机会”,杨正大如是说。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提出,中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已经从重视建设、应用的第一阶段进入了重视融合、创新的第二个阶段,即“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如何落到实处,各学段、各地区的实践如何接受检验与评估,如何在现有成果上继续深化、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更反映着中国教育信息化实践进程的“当下”真实状态。

    责任编辑:李敏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