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也许是复苏的开始” 第四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观察 | 胤祥专栏
原创 耐观影 耐观影 收录于合集#海南岛 1 个 #电影节 154 个 #胤祥 1 个
第四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海报
这是我第四次去海南岛国际电影节。虽说每个电影节都是“一期一会”,但今年的海南节(我实在不喜欢叫它“海影节”)实在是太特殊了。疫情三年,我这种“电影节人”(专门有个英文词儿叫film festival goer)几乎要在家里憋死了,以至于我一年能看十几个线上电影节,以及我2022年还搞出了一个为期42天的线上电影节马拉松,连着看了长短共318部片……线下除了北影节,也只去了三次FIRST,两次平遥,一次上海,和一次海南节(2020)。因此,2022年的海南节作为“后疫情”时代的第一个电影节,意义自然是非比寻常。海南节一度预定12月3-10号,后来推迟到12月18-25号。但这年头……能办就已经很好了不是吗?
今年的海南节就是在“你阳了吗?”的相互问候和找地方看世界杯决赛中开始的。见到的各位朋友,原本会是在各个电影节“欢聚”的,这次也因为大家处在不同病程,“欢聚性”自然是没之前那么高涨,会因为吃药而不能把酒言欢,也会因为发烧而错过放映。有几位“没阳的”,也咬紧牙关顶风前来,实在是相当令人感动。我自己大概是在12月9号左右中的招,不过症状很温和,烧了一天就缓过来了,接着流鼻涕打喷嚏,并且咳嗽一直到现在。去三亚之前已经基本只剩咳嗽一个症状了。对看电影体验略有影响,不过已经不太碍事了。不过我自己倒只是因为需要线上开会而错过了两个半天的放映,加上排片一贯的不是特别紧,最终看片28长10短,加上开闭幕式算是32个场次,也算是个电影节的恢复性训练吧。
今年海南节搬回到了2018、2019年头两届的举办地三亚湾红树林酒店,这个地方大概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最适合办电影节的空间,不仅坐拥可以装下全部嘉宾和观众的酒店群,还有一个多达几十个影厅的影院,加上离机场也只有二十多分钟车程。除非你要围观开闭幕式,否则整个电影节期间完全可以不出酒店,起床看片看到午夜还可以去吃个宵夜。无论是作为策展人还是观众,这个空间简直就是梦寐以求的。2020年海南节曾经挪到了海棠湾,那届办得是怨声载道,主要原因是电影院还在装修,甲醛味儿实在太冲;周边酒店不是索菲特就是亚特兰蒂斯,在旺季着实太贵,媒体和观众只能住的比较远,又增加了许多交通成本;最后则是那个电影院简直是个荒地,周边什么餐饮都没有,逼得媒体记者只能在电影还有半小时结束的时候纷纷掏出手机点餐……现在想想都觉得画面实在太美。
三亚湾红树林度假世界
今年回到红树林,最大的感觉是冷清了不少,当然这也与疫情影响有关。海南节之前各地也刚刚陆续放开管控,加上电影节刚开始就赶上三亚寒潮(一度低到10度左右吧,露天开幕式几乎把人冻死……),普通游客在电影节快结束那几天才陆续过来。前四五天大概就是个“小猫两三只”的状态,干啥都不用排队,体验倒也挺好。对电影节而言,就少了不少的“临时观众”,大部分场次上座率都挺低。这在一方面也算是好事,至少不用再出面维持观影秩序(虽说今年还是有一场让人抓狂)。
虽然今年媒体是邀请制,不过也是来了不少,至少还能组出来一个场刊。散场后也经常能拉住朋友聊几句。今年场刊居然投出了最佳影片,也是意料之外。
不散鉴片团场刊(主竞赛部分)
首先可以聊一聊的是选片思路。马可·穆勒带着平遥顾问团的大部分成员接手了海南节的选片,不过实际上执行的工作人员里,不少还是2020年的那一批。选片上海南节也延续了此前的思路,主打当年的威尼斯戛纳新片,对几个秋季电影节如圣塞、釜山也有不少涉及。今年釜山的片子明显选的少了,而威尼斯片子明显多了,这应该是马主席团队加入后带来的变化。之前马主席执掌平遥时候,威尼斯的片子能占据平遥半壁江山就是个明证。
海南岛电影节艺术总监马可·穆勒映前连线介绍主竞赛入围影片
放在2022年内地电影节的日历格局里看,上影节取消,北影节和丝路节(西安)延期,平遥失踪,只有金鸡、FIRST和长春电影节如期举行,再加上一个电影局上不上班的“技术原因”,以及欧盟影展的无限期停办,共同导致了一系列的结果:北影节居然可以排出一个主竞赛里四部世界首映华语片的空前阵容,但在即便是少了上海和平遥两个大节的情况下,华语片电影节电影仍然空前短缺,如FIRST还在消化2021年的平遥片,到海南也没多少华语新片(还有几部是因为技术原因消失的……)。外国影片方面,许多预定去平遥或者上海的新片流转到了北京、金鸡、海南或者丝路,比如北影节更从容地选了不少2022柏林的片子,并且还拿到了几部戛纳热门新片;丝路节则因为策展团队的关系,与北影节在很大程度上重合,不过仍有几部戛纳片在丝路做内地首映;而今年的大赢家可能是排出34部影片阵容的金鸡国际影展了。在这种格局下,海南节排出的阵容也算是相当可以了。这里可以稍作梳理:
主竞赛剧情长片单元
《晒后假日》-戛纳影评人周(法国文创协会选择奖)
《那些野兽》-戛纳首映/东京主竞赛(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
《乔治娅》-世界首映
《巴黎之子》-戛纳影评人周展映
《圣奥梅尔》-威尼斯主竞赛(评审团大奖/最佳首作)
《脐带》-东京亚洲未来单元
《爱你活该我倒霉》-戛纳展映
《迷雾中的她》-威尼斯地平线
《薇拉》-威尼斯地平线(最佳导演+女演员)
《巨人》-华沙主竞赛
《片场风云》-威尼斯地平线(最佳影片)
一共11部入围,其中3部威尼斯地平线加上1部威尼斯主竞赛,这也可谓是马可·穆勒团队特色了。另外4部戛纳系的片子,加上两部华语片和一部中国导演的外国片,这个片单也相当特色了,算是个典型的“下半年电影节”。虽然戛纳在上半年,但道理在于,同在上半年的柏林鹿特丹圣丹斯可是一部都没有……
虽然海南节一直号称想做一个A类节,不过这份片单,可能离A类节的“国际首映”和“主竞赛严格互斥”还有相当的距离。这份片单里,《圣奥梅尔》《那些野兽》《片场风云》和《薇拉》其实已经得了一堆奖,再来比一轮,其实意义也就在于“拨乱反正”地给潘佩罗小组的杰作《迷雾中的她》发个大奖(与此同时确认《薇拉》的女主角发的好,以及《片场风云》不该给大奖哈哈哈哈)。
金椰奖获奖名单
这里可以多说两句《迷雾中的她》。这部片我犹豫了挺久要不要看,毕竟四个多小时还是让人很望而生畏的。不过看了之后真可谓是惊喜。影片有个极其迷人的嵌套故事结构,故事里套了故事,里面居然还套了另一个历史推理故事,当你以为这就是个“一千零一夜”式的套层的时候,下半部风云突变,居然连故事类型都变了……当然也是在大故事里套的故事,只是完全走了另一个方向。这简直是无比令人着迷的观影体验。虽说片子工艺上面略微糙了些,但是面对这么迷人的故事谁还要谈工艺啊!评审团把最佳影片给这部,真是相当之有眼光!
再来看看主竞赛纪录长片的入围情况:
《石史诗》2021 IDFA Frontlight单元
《工作》VdR Grand Angle单元
《蓝色人生》伦敦电影节(观众奖)
《燃烧的干灌木》柏林论坛/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
《菜鸟们,我们走!》柏林新生代少年单元
《星期五见,鲁滨逊先生》柏林奇遇(评审团奖)
《日蚀》哥本哈根纪录片节(大奖)
《我们,学生们》柏林全景单元纪录片
纪录片选片还是非常厉害的,8部片子囊括了所谓纪录片四大节(IDFA,VdR,法国真实,哥本哈根)的影片,还有4部柏林系的影片,分别出自全景、论坛、新生代和奇遇单元。其实可以再开拓点思路,加上戛纳的、威尼斯的非竞赛展映纪录片,再选点山形、Ji Hlava、塞萨洛尼基和莱比锡的片子,就足以做出一个很炸裂的纪录片策展了。从这一点上看,这倒是年底的电影节应该做出的选择,对过去一个电影节周期的(能选来放的)好片子做个总结再发个奖。
评审团选择的《我们,学生们》我实在不喜欢,可能是评审团更偏爱直接电影的方法吧。据25号新闻发布会的消息,“混合了纪录片和剧情片”的《燃烧的干灌木》还有个“特别提及”,不过这个并未在闭幕式和奖项新闻中公布。这个单元我赛前就看过4部,这次看了《石史诗》,就我看过的这5部来说可能我会更推荐《日蚀》和《石史诗》。
- 《石史诗》和《日蚀》 -
短片方面大概是这样:
《空姐-737》洛迦诺国际竞赛
《深海见》里加国际电影节国际短片竞赛
《我没能爱上她》戛纳影评人周
《母亲的悲伤摇篮曲》戛纳短片竞赛(特别提及)
《风暴回忆录》柏林新生代少年单元
《选美皇后》威尼斯影评人周(技术贡献奖)
《风筝》戛纳电影基石单元
《两个人,一个人》萨拉热窝短片竞赛
《背叛的滋味》威尼斯地平线短片竞赛
《水气球》萨拉热窝学生竞赛
选片也是囊括了三大电影节和洛迦诺的片子,不过居然两部萨拉热窝的也是惊到我了。短片方面的三大节(克莱蒙费朗,坦佩雷和奥伯豪森)都没选,感觉短片方面的思路还不是特别清晰。比如短片要不要展映,纪录短片实验短片怎么说,比如学生短片能不能和其他的一起比赛,这些都不算清晰。体系非常清楚的大电影节,比如洛迦诺,短片是分三个组的:国际,国内和“作者”(成名导演),这也是可以参考的方向。
评委们选择的《空姐-737》应该是没什么争议的。影片视听上比较像《索尔之子》,既是部“触感电影”又有很足的心理化的主观视听段落,相当强悍。
- 《索尔之子》和《空姐-737》 -
从选片体量上来看,分成剧情长片、纪录长片和短片,数量分别是11,8,10,大概海南节参考的还是上影节的竞赛设置。比起上影节而言剧情片偏少而纪录片偏多。可能更合理的一个数量是15、10、10这样(参考第二届的入选数量分别是13,8,12)。毕竟主竞赛要发出7个奖(其实之前的奖更多),63%的中奖率还没得奖的是不是太没面子了……
关于奖项还可以再多说两句。海南节被批准的是实际上可以发10个奖,除了纪录片和短片之外,主竞赛可以发到8个奖。第二届还评奖的时候有个很奇怪的奖项“最佳儿童片奖”,这个奖的槽点实在太多就不用说了(如果不是把展映也加进来的跨单元的评选,这个奖怎么发,选片怎么选……)。
海南节的奖项设置基本是个柏林电影节改制之前的配置(多出来那个奖对应的其实是柏林节的鲍尔奖,但今年就取消了),不过今年的有趣之处在于,二等奖(倒数第二个颁发)其实是“最佳导演奖”,评审团奖算是三等奖。另外“最佳技术奖”实质上是“艺术贡献奖”(英文如此),这妥妥是柏林的做法。另外,今年主竞赛尝试在做一个“观众选择荣誉”,这个奖的评选方法是入场时候可以领一张投票卡,如果喜欢这个片子就撕下副券投入票箱。短片方面则是每张投票卡上列出5部影片的选票,喜欢哪部就撕下哪部投入票箱。不过每场主竞赛观众人数差别实在太大了,也不知道这个奖是怎么评的……评奖结果最终也没有在闭幕式上颁发,而是通过海南节的微信公众号发布:
观众选择荣誉:剧情长片《晒后假日》;纪录长片《蓝色人生》;短片《选美皇后》。
海南电影节观众选择奖投票
海南节的次级竞赛单元“亚洲新生代”,因为不能发“奖”所以只能发“荣誉”,入围7部影片,信息如下:
《他的自传》威尼斯地平线(平行单元费比西奖)
《兄弟》德国奥尔登堡国际电影节(欧洲首映,没查到世界首映在哪)-电影精神奖
《追幸福的人》世界首映
《司机的白日梦》戛纳影评人周
《莱昂诺狂想曲》圣丹斯世界电影剧情竞赛单元-评委会特别奖(创新精神奖)
《到处不存在的他》圣塞巴斯蒂安新导演单元
《买药记》釜山新浪潮奖
这个选片也是相当厉害的,选到了釜山的两个新浪潮奖之一,跟著名南特三大洲电影节的竞赛也有《他的自传》《买药记》两部重合。不过这个单元的荣誉迄今没有公布……也是一言难尽吧。
其他的策展方面其实也非常值得一说,因为排片的关系加上我又想看完所有的主竞赛剧情片和短片,很多想看的片子实在是挤不出时间。主要的亮点集中在“影展甄选”里,如戛纳系热门片如《创造之地》《孩子们》,卡罗维发利、洛迦诺和多伦多的新片,以及“影展甄选-大师新作”中的《灿烂的告别》(柏林主竞赛费比西奖),以及拉夫·迪亚兹、洪常秀、·怀斯曼、法蒂赫·阿金、帕特里西奥·古斯曼、保罗·施拉德、吉安弗兰科·罗西的新作,实际上我看得最多的可能就是“大师新作”这个单元的了,因此还错过不少别的片子。现在想想有点后悔,毕竟也算是踩了两个雷……意外之喜倒是第一次真正看进去了拉夫·迪亚兹。
亚洲新生代单元海报
“天涯海角”单元则有戛纳系的《山》《此情此刻》,其中《山》在大银幕上看实在是太好看了,这部是本年戛纳我最想看大银幕的片子,也算是一本满足。偏实验一点的“采珠拾贝”单元,则选到了鹿特丹金虎奖《森林之境》,还有两部洛迦诺系的电影,以及我相当喜欢的散文电影《航海家》(法国真实电影节首映)。经典单元我本来也想看看扬·舒特的片子,毕竟我还是相当喜欢《布莱希特最后的夏天》的,无奈实在没空,最后插空看了一部戈达尔的《阿尔法城》。
其余几个单元如露天放映和全岛嘉年华,基本算是陪衬,戛纳金摄影机特别提及的《75计划》(电影节译名“岁月自珍”),柏林新生代的《夏日细语》因为已经在金鸡国际影展放过了,就没有再在三亚的“主体活动”中放映。加上开闭幕片,海南节在三亚的“主体活动”是79部长片和10部短片,算场次的话则是82(《迷雾中的她》分两个场次,短片分两个场次),其中只有10个场次是老片回顾。这个体量已经不能说是“小而美”(平遥和FIRST这种)了,算是个中型电影节的标配。总结一下选片,重点还是戛纳和威尼斯,接下来是多伦多和洛迦诺,柏林也会有一些入选,其他如圣丹斯、鹿特丹、卡罗维发利、釜山则并非是选片的重点。而世界首映片相当有限,统计下来也只有四部内地片《乔治娅》《楼》《列车消失的那天》《追幸福的人》。因此海南节目前也被媒体同行和观众们视为“年底疗养兼补片胜地”,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那海南节的策展还是相当不错的。
第四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创投会海报
不过,海南节自己的定位可远不止于此。今年来的最多的,其实是创投会的嘉宾,包括庞大的评审团和入围剧组。只是创投再热闹,两条拖欠创投奖金的新闻,已经足以让电影节颜面扫地。创投如今是内地电影节的必备环节,拿选秀节目做个比方其实是很合适的,如果真有人有心统计一下创投项目,里面还真有不少“回锅肉”;而能够拍完上映的,其实不少也是拿遍国内几大创投甚至加上香港、釜山等电影节的创投项目。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最后一个话题则是海南节开闭幕式传达的一些信息。本届海南节开闭幕式都是提前一天录制,然后在电影频道播出。从开闭幕式的一些信息来看,海南节之前几届被我们讨论过的一些功能实际上也在慢慢实现,如开幕式上《保你平安》剧组的新片推介就占了不少的时间,闭幕式发完奖之后,也有一个2023新片推荐环节,上台的包括《宇宙探索编辑部》《流浪地球2》《消失的她》《成为赢家》《堡垒》《八角笼中》的主创。这其实算是电影节的题中之义(不过安排在晚会环节,也,只能算是一个宣发小步骤吧)。更多的则是行业不景气的时候电影界各种“报团取暖”的相互打气之举。
遥想2019年海南节的盛况,有点恍如隔世的感觉了。接下来的问题是:第6届平遥电影节是办还是拖到2023年办,第13届北影节是不是要改回4月举办,第25届上影节也正好是上影节30周年要怎么办;再多问几句就是消失了两年的山一电影节能不能继续,北京国际短片联展什么时候线下放映……对国内的影展爱好者们来说,可能现在最保险的,反而是(据说放映条件一般的)金鸡国际影展……话虽如此,但如今比起十几年前,还是能在国内大银幕上看到不少当年新片的。海南节自己也算是麻烦重重,不过坚持住这个规模和思路,再经营几年,也算是一件对国内影迷颇有功德的大好事了。也许是复苏的开始也说不定呢,那就谨慎表示乐观吧。
-FIN-
文字:胤祥
排版:徐嘉静
原标题:《“也许是复苏的开始” 第四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观察 | 胤祥专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