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极值之下|在缺水的江西乡镇间,追“那朵雨做的云”
《流浪地球》里有这样一句对白,“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大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害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2022年6月,全球陆地地区出现了自1850年代末人类有系统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温度,干旱、野火、暴雨和洪水席卷北半球。气候变化与普通人的距离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
2022年年末起,澎湃新闻推出《我们与气候变化的距离》专题,通过鄱阳湖大旱、重庆山火、长江口咸潮等极端气象现场的走访,记录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并改变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
2022年9月28日,谢滨一天都处于紧张的状态。他是江西省上犹县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以下简称人影中心)的一名作业员,当天中午,他和两名同事开着载有人工增雨火箭炮的皮卡车从县气象局出发,先到10公里外的上犹县油石乡蹲守,人工增雨作业成功后,一路向北40公里到紫阳乡作业,后又折返50公里到东山镇,还没等来预期的作业条件,根据云系的走向和雷达回波的反射率,再向西去往上犹县和崇义县临界的位置,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他形容那一天过得“像打仗”,队伍一直跟着云的方向移动,一次次看着天空由乌云密布,到电闪雷鸣,再到因为他们的人工增雨作业,下一场清凉的小雨。夜里11点,谢滨和同事回到气象局,原本加满的油箱已被耗空。
像这样频繁的人工增雨作业,在上犹县已持续数月。自2022年6月23日以来,江西省受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和无有效降雨的影响,截至11月7日4时,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退至6.67米,刷新历史最低水位,省内大部分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上犹县位于赣州市,地处江西省西南部,据上犹县气象局局长叶伟介绍,2022年从9月9日至10月18日,上犹县连续40天无有效降雨,累计降雨量创历史同期最少纪录。
相比之下,位于赣北地区的九江市旱情更加明显。2022年7月以来,九江市下辖的庐山市连续60天无有效降水,截至10月12日,全市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6.8成。
庐山市气象局局长宋容回忆,气象局的服务热线经常被“打爆”,常有种田大户打电话来:“我们这边有一坨黑云过来了,你们过来作业一下。”“我在星子镇,你们怎么还不到我这里打炮?”
宋容在庐山市气象局作业点。
2022年10月11日傍晚,记者从九江市都昌县出发、途经星子镇赶往庐山市。经过乡道时,看到远处有农户拖着抽水管,弓着腰往稻田里浇水,放眼望去,稻田里一片“枯黄”。
早在10月10日,家住都昌县春桥乡的种粮大户刘美华告诉记者,从7月初开始,家里的600亩田已出现缺水,水塘里的水到了8月底“一滴不剩”。其中,400亩中稻往年一亩能割一千二三百斤稻子,2022年收成只有300斤一亩。而剩下的200亩油菜地,原本计划9月底播种,“土里一点水都没有,没种下去,光种子损失1万多元。”
种粮大户刘美华站在干涸的水塘内,往年汛期水塘的水位没过石柱。
农户们期待着人工增雨能为干枯的田地“解渴”。但宋容解释说,人工增雨的条件要求极为苛刻,“如果没有云,或者这片云不是下雨的云,人工增雨都是无效的。”
2022年10月5日至10月9日,庐山市气象局终于等来了具备降水条件的云层,经过连续五天的密集作业,庐山市的旱情得到缓解。
等云来
张情是庐山市气象局人影中心的工作人员,2022年10月5日早上6点,他从瑞昌市的家里出发,开车一个半小时赶回庐山市气象局,为降水云系的到来做准备。
整个上午,气象局里气氛凝重,七八名同事坐在气象监测会议室里,有人盯着显示屏上实时更新的多普勒雷达图,有人不断在手机上把雷达图放大,时刻等待有降水回波移入庐山市境内,这意味着将有少量降雨出现,具备了人工增雨的条件。
人工增雨并非“人工造雨”,需要通过“触发机制”,即向降水云系中播散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提高云的降水效率。人工增雨对云的条件也极为苛刻,通常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云层厚度要大于2公里;云中要水汽充沛;有上升气流区。一般来说,晴天的积云和结构松散的层积云不易产生降水,而浓而厚的积雨云(冰水共存的混合云)更有利于云滴增长为雨滴。
下午1点多,根据雷达回波的方位,张情和三名同事立刻赶往20公里外的观音塘水库作业点,等待降雨云系从德安县移动进入庐山市境内。“当天风比较大,天空阴沉,像被一层层云笼罩,但就是不下雨。”张情说。
直到下午6点,天快黑了,在空管部门通过作业空域申请后,他们立刻向空中发射四枚人工增雨火箭弹。不到三四秒,下起了蒙蒙小雨。张情没有穿雨衣,他觉得这样能更直接地体会到自己的工作成果,“哪怕被雨淋,也是心甘情愿。”
张情(左)和同事进行人工增雨火箭弹发射操作。
云有时来得快,有时来得慢,可能一不留神就飘走了。宋容印象里,自2022年6月下旬干旱以来,气象局的工作人员常常为了几分钟的降水效果,一等就是六七个小时。她形容,等云的过程就像是在等热恋中的情人,“又希望她早点来,又怕她乱来。”
2022年10月6日,雷达显示有云从彭泽县方向过来,预计晚上8点左右到庐山市境内。宋容、张情和同事都守在气象局,直到凌晨2点,这片云还待在彭泽县不动。宋容记得:“前半夜,我们一边盯着云,一边吹吹牛,说说话,但过了六个小时,大家都不愿说话了。”
凌晨4点,这片云终于开始移动,作业人员马上打电话申请空域,在靠近庐山市气象局的临时作业点发射4枚火箭弹,最终达到小到中雨的效果。
2022年10月,庐山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在观音塘水库作业点人工增雨作业后,迎来降雨。
宋容说,申请空域最怕遇到的事情就是电话占线,这意味着同一时间有其他地方单位在申请作业,比如降水云系先经过位于九江市西部的修水县,当地做了人工增雨作业,再经过武宁县、德安县,又有作业,等云系到了庐山市,雨水更少了,“大家都需要解渴,僧多粥少不够分。”
在江西省人影中心的群里,每个地方气象局进行了人工增雨作业,都要将信息汇报群里。负责监测的同事看到信息更新,就在办公室喊一声,“修水打了”、“瑞金打了”。每当这时,张情都恨不得其他地方错过了这朵云,“全部留给我们该多好。”
此外,庐山机场、南昌昌北国际机场起落的飞机航线多数要经过庐山市境内,每当有飞机经过,空管部门会让气象局晚20分钟或更久再申请空域。到时间后,张情说,每次负责申请空域的同事都会比约定的时间提前几分钟打回去,“因为云是不断移动的,(担心)如果云飘走了,就不具备作业条件了。”
与降水云系擦肩而过是常有的事情,张情也会感到沮丧,但渐渐习惯了无果的等待。他说:“蹲守了40次可能仅成功作业十几次、二十次。”
张情演示火箭弹安装过程。
在荒无人烟处增雨
谢滨和同事每次进行增雨作业时都身着迷彩服,戴着头盔,村民一眼就能认出他们。皮卡车经过乡间小路,常有村民冲他们挥手,“我们这儿也缺水需要云,你为什么不给我们这里作业?”
而人工增雨除了对云有要求外,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为了保障安全,人工增雨作业点需要距离居民点500米以上,避开人口密集区和加油站等重要设施区,在荒无人烟处向空旷的区域发射火箭弹,影响范围要控制在以作业点为中心、半径10公里内的区域。
2022年11月16日,上犹县气象局工作人员在上犹县梅水乡柏水寨临时作业点作业。
上犹县的四个火箭作业点分别位于安和乡、东山镇、平富乡、油石乡,基本覆盖上犹县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距离主城区10公里以上。
有时村民看到发射火箭弹上前凑热闹,作为现场指挥人员的谢滨,要求村民不要站在火箭弹正后方,并至少保持10米以上的安全距离,避免火箭弹尾焰的冲击。但等到火箭弹发射后,村民并没有想象中的兴奋。“很多人以为人工增雨一打上去就是大雨倾盆”,但实际有多少雨水,取决于云里面的水汽含量。
2022年11月3日,上犹县气象局工作人员在上犹县东山镇作业点。
2022年11月3日,上犹县气象局工作人员在上犹县东山镇作业点将人工增雨火箭弹发射成功。
上犹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较高。除火箭弹作业外,还具备碘化银烟炉作业的条件。烟炉作业,指通过燃烧烟条,将带有催化剂的浓烟通过上升气流送达云中,烟炉作业通过电脑或者手机远程操控,不需要申请空域,较为灵活和及时。
目前,上犹县有两个碘化银烟炉作业点,分别位于平富乡信地村和油石乡梅岭村的山上。上犹县气象局局长叶伟介绍,烟炉作业设备建设海拔高度不低于800米,要在山坡的迎风面,“烟能顺着风往上走,如果在背风面烟就往下走了。”由于远程操作,还要有信号覆盖。
烟炉内一次能装满60根烟条,一般作业3至4次后必须及时更换和补充烟条。由于旱情持续影响,江西不同地区人工增雨需求量都很大,供应商一次给赣州地区供应200根烟条,统一分配给下辖县市,上犹县一次只能分配到一二十根。
2022年,上山更换烟条的次数更加频繁。叶伟说,通往山顶作业点没有建好的路,是建站的时候,作业人员开辟出来的土路。每根烟条重三到五斤,相当于暖水壶加了水的重量,作业人员一次背着三四十斤的烟条上山,跋涉更加不易。
更换烟条时,谢滨和同事开车一个半小时到达烟炉作业点的山脚下,两人各背着10根烟条上山,徒步一公里多。拆下旧的烟条,再将新的烟条放入烟炉内并清点。每次下山,谢滨都满头大汗,但他不觉得辛苦,他说:“我们还想天天出去增雨,让农民多一点收获。”
2022年8月29日,上犹县梅岭站实施碘化银烟炉作业。
截至2022年10月19日,上犹县气象局这一年共计人工增雨56次,其中地面火箭作业23次,碘化银烟炉作业33次,是2021年同期的4倍。
尽管人工增雨作业在这个夏天变得更加频繁,但作业人员也经历过不被理解的时刻。张情记得,值班的时候,有市民拨打热线电话投诉气象局,对方急不可耐地询问:“为什么还不去人工增雨?”他都会耐心地解释,目前为什么不具备增雨条件,一旦有了人工增雨条件,一定第一时间作业。
宋容说:“气象人比任何人都更渴望一场雨。”有时发射了炮弹,作业人员巴不得雨下得再大些,甚至坐在车里不愿意用雨刮器,不然就看不到雨了。
有市民特地打电话到气象局,说:“我看到你们的作业车了,我好激动。”这件小事被宋容记了很久。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