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山东省盐碱地生态渔业发展规划(2022-2030年)》印发
编者按
山东省的盐碱地总面积约890万亩,约占了山东陆域总面积的3.8%。“海洋与湿地”编辑团队注意到,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近日发布了《山东省盐碱地生态渔业发展规划(2022-2030年)》(鲁农渔字〔2022〕36号)。分享如下。
关于印发《山东省盐碱地生态渔业发展规划(2022-2030年)》的通知
各市渔业主管局,厅属有关单位:
为科学利用盐碱地资源,提高渔农综合生产能力,我厅编制了《山东省盐碱地生态渔业发展规划(2022-2030年)》,已经2022年第17次厅长办公会研究通过,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2022年12月23日
山东省盐碱地生态渔业发展规划(2022-2030年)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科学利用盐碱地资源,发挥以渔降盐、以渔改碱作用,实现盐碱地水土资源化利用,提高渔农综合生产能力,拓展渔业发展空间,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渔业高质量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一、盐碱地分布
山东省盐碱地分布广泛,分为沿黄内陆盐碱地和滨海盐碱地,总面积约890万亩,约占山东陆域总面积3.8%,主要涉及济南市济阳区、商河县,青岛市胶州市,淄博市高青县,东营市全域,烟台市莱州市,潍坊市寒亭区、滨海区、寿光市、昌邑市,济宁市梁山县、嘉祥县,德州市全域,聊城市东阿县、阳谷县、茌平区、高唐县,滨州市全域,菏泽市东明县、曹县共47个县(市、区及功能区)。
二、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效。
1.开发利用已具规模。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省率先突破了以渔改碱综合治理低洼盐碱地工程技术,建成池塘―抬田综合生态系统,荒地资源得到改造,群众得到实惠,该工程技术迅速在全国十多个省市推广。到2021年,我省涉及盐碱地区域池塘养殖面积达到198万亩,工厂化养殖水体474.5万立方米,稻(藕)渔综合种养1.8万亩,水产养殖产量61.4万吨,渔业产值超过332.2亿元。
注:本规划主要数据为涉及盐碱地的县(市、区)统计数据。
2.模式应用效益显著。
在盐碱地全面推广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全省涌现出上粮下渔、稻渔综合种养、渔盐一体化、棚塘接力等典型生态治理模式。滨州市博兴县实施“挖池抬田、上粮下渔”工程,累计治理盐碱地12万亩,形成6万亩耕地,6万亩池塘,实现亩产粮食1000千克,亩产对虾800千克,发挥了渔业降盐治碱的重要生态功能,增加了农民收入。
3.科技创新实力雄厚。
驻鲁涉海涉渔科研力量居全国首位,在盐碱地渔业综合利用领域开展了大量试验示范,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低洼盐碱地池塘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渔业科技50项标志性成果名单”。
4.三产融合初见成效。
水产品加工及流通能力不断增强,水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超过56亿元,冷链物流企业年营业额超过153.7亿元。打造了“黄河口大闸蟹”“滨州盐田虾”“东阿黄河鲤”等一批知名品牌,博兴县被认定“中国白对虾生态养殖第一县”,东阿县被评为“中国黄河鲤鱼之都”,黄河口大闸蟹蝉联“中国十大名蟹”,入选山东省首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26.1亿元。
(二)面临挑战。
1.综合利用程度不高。
盐碱水资源和耐盐碱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管理和有序规划,部分盐碱地渔业研发成果尚未大规模推广应用,耐盐碱生物改善土壤质量、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发挥不明显。
2.淡水资源总体不足。
盐碱地区域淡水资源稀缺,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制约种植业、渔业生产发展的瓶颈。
3.创新研究有待深入。
盐碱水不同于淡水和海水,对盐碱水改良调控、防止次生盐碱化及养殖品种和模式的创新研究仍需加强,亟需由传统研究向利用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转变。
4.渔业转型升级仍需加快。
大宗水产品价格持续低迷,耐盐碱高值品种相对较少,行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渔业生产仍然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产业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三)发展潜力。
1.政策优势。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研究制定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农业农村部在《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多个文件均提出要加强低洼盐碱荒地渔业开发利用,选择适宜品种,推广节水、治碱水产养殖。
2.基础条件优势。
我省盐碱地土壤以氯化物型为主,适宜渔业开发利用。黄河三角洲是全国唯一可新增土地的区域,宜渔盐碱地面积达270万亩。我省渔业发展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池塘健康养殖、工厂化集约养殖、盐碱地以渔改碱综合利用等技术国内领先。
3.产业优势。
渔农综合利用盐碱地是高效开发盐碱地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台田―池塘”“稻田―池塘”等构建基塘渔农系统,可以有效降低池塘周边土壤盐碱度,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解决农业生产和盐碱地治理改造中盐碱水出路的瓶颈问题。同时有效拓展水产养殖空间,缓解粮食压力,增加农渔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树立大食物观,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理念,以盐碱地生态治理和拓展渔业发展空间为目标,因地制宜推进盐碱地渔业发展,发挥以渔降盐、以渔改碱作用,实现盐碱水土资源化利用,提高盐碱水渔农综合生产能力,满足人民对优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渔业力量。
(二)规划原则。
1.生态优先,有序发展。
遵守国土空间规划、“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等要求,合理区域布局,量水而行、节水优先。
2.因地制宜,分类实施。
根据各地盐碱地资源禀赋、地域特点、产业特征及发展现状,突出特色,宜粮则粮,宜渔则渔,不搞“一刀切”。
3.科技驱动,创新发展。
聚焦水质综合改良调控、耐盐碱优良品种培育、渔农综合利用开展科技创新,提高产业科技水平。
4.示范引领,协同推进。
强化示范带动,推广新模式、开拓新业态,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链条发展。
(三)规划目标。
至2030年,以渔降盐、以渔治碱成效明显发挥,示范上粮下渔、设施渔业等绿色高效典型模式,推广耐盐碱品种,打造盐碱地渔业特色品牌,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渔业资源环境明显改善,全链条发展跃上新台阶,渔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池塘养殖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工厂化养殖新增水体400万立方米,水产养殖产量达到72万吨,选育耐盐碱新品种(系)4个以上,打造绿色标准化水产品生产基地100个。
四、分区利用
根据山东省盐碱地区域养殖水质类型,将全省宜渔盐碱地划分为轻、中度和重度两个产业区进行生态渔业利用。
(一)轻、中度盐碱地生态渔业区。
1.划分依据。
轻度盐碱地产业区一般指养殖水体盐度≤3、碳酸盐碱度≤6mmol/L的区域。主要涉及东营市、潍坊市、济宁市、德州市、聊城市、滨州市、菏泽市等相关区域。
中度盐碱地产业区一般指养殖水体盐度3~6、碳酸盐碱度6~10mmol/L的区域。主要涉及东营市、潍坊市、济宁市、德州市、聊城市、滨州市等相关区域。
2.区位特点。
该区域盐碱地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适宜耐低盐水产品种养殖,主要采取上粮下渔、稻渔综合种养等措施,构建基塘渔农系统,台田―池塘一体化发展,对土壤盐渍化进行改良利用,实现变废为宝。
在盐碱地挖池抬田,土壤盐分随灌入淡水淋溶到鱼池中,降低了盐碱土壤中的pH值和盐度,抬高土壤有利于防止地下水位提升和土壤返盐碱,以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沟坑占比不超过田块的10%,构建稻渔共作轮作系统,利用物种间正相互作用及资源互补利用等生态学机制,发挥稻渔综合种养对土壤盐渍化改良和地力修复提升作用,最大化利用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
3.发展重点。
开展标准化池塘改造,科学设计抬田、池塘工程,合理布设进排水渠系、尾水治理设施,提升“上粮下渔”模式治理效果。
开展稻田标准化改造,科学设计田间工程,合理布设边沟和水利沟渠,推广“稻―蟹”“稻―虾”“稻―鱼”等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稳粮增渔。
发展设施渔业,推广标准化池塘、池塘工程化循环水、棚塘结合、工厂化等养殖模式,实现生态节水、高产高效。
发展大水面增养殖,科学确定增养殖品种及容量,以渔净水、以渔养水,实现养护渔业资源和修复水域环境互促共赢。
(二)重度盐碱地生态渔业区。
1.划分依据。
重度盐碱地产业区一般指养殖水体盐度≥6、碳酸盐碱度≥10mmol/L的区域。主要涉及东营市、潍坊市、聊城市、滨州市、菏泽市等相关区域。
2.区位特点。
该区域盐碱地主要集中在沿海区域,集中连片、面积较大,种植业利用难度大,可重点开展海水品种养殖或淡化养殖,拓展养殖空间。
3.发展重点。
重点发展海水或海水淡化品种的养殖。利用丰富的盐碱地和盐咸水资源,招引大型企业投资,建设集中连片标准化养殖池塘和工厂化养殖车间,改良盐碱水质,筛选、驯养盐碱水适宜养殖物种,培育耐盐碱优良品种,打造绿色标准化水产品生产基地,构建从种苗、饲料、动保、养殖、加工到终端销售的全链条发展格局。
五、重点任务
(一)推进耐盐碱种质创新。
以省级水产原良种场为主体,围绕主养品种,打造水产种业领军企业,培育水产种业“育繁推”一体化的联合育种平台。实施渔业重大育种创新攻关与良种繁育技术示范,提高苗种繁育与生产能力;加快筛选、驯养、创制抗逆性强、生长快、耐盐碱能力强的养殖品种。至2030年,新增省级原良种场15家以上,苗种繁育能力1000亿单位左右,选育耐盐碱新品种4个以上。
(二)推进池塘养殖标准化。
实施集中连片池塘标准化改造,完善循环水和进排水处理设施,示范不同养殖品种相适宜的盐碱水质综合改良调控技术,驯养耐盐碱品种,示范推广池塘加盖温棚、棚塘接力、盐碱池塘多生态位等养殖模式,提高养殖设施和装备水平,推动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至2030年,盐碱地池塘标准化、设施化程度显著提高,亩生产能力提高20%。
(三)推进工厂化养殖提升。
以工厂化养殖提升工程为重点,研发和熟化盐碱水质综合改良调控、耐盐碱新品种创制等技术,推进工业化、集约化养殖进程,打造现代化的工厂化养殖样板区。至2030年,培育规模化、环保型的标准化养殖基地100个。
(四)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健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指导水产养殖主体加强对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控。聚焦重点水产品种开展“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加强规范用药宣传培训。深入推动养殖水产品落实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对规模养殖主体实施信用化管理。加强水产养殖投入品监管,开展水产苗种和产地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控,主要水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五)培育渔业全产业链。
提高水产品初加工和冷藏保鲜能力,不断提升水产品加工仓储现代化水平,拓展产业提质增效空间。积极引导和加强品牌建设,加强线上线下推广力度,不断扩大“好客好品 好水好鱼”影响力。发展休闲渔业,发展锦鲤、金鱼等观赏鱼产业,支持举办精品休闲垂钓和观赏鱼赛事活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各级政府组织领导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切实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加强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对规划实施的统一指导、协调和监督。建立部门、科研、企业、养殖户综合协调合作机制,相关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二)创新扶持政策。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综合运用直接补助、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支持盐碱地生态渔业综合开发利用。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鼓励和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盐碱地生态渔业重点项目建设。鼓励开展互助保险、商业保险等,用好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政策。
(三)强化科技支撑。
开展盐碱地生态渔业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研成果应用推广。加强与盐碱地生态渔业相适应的学科建设,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推广体系建设,培养技术过硬、服务能力强的水产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加强新型职业渔民技能培训,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和科技致富带头人。
(四)完善生态保护。
加强养殖污染防控,建立和完善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标准体系。加强养殖水质监测,对主要污染物和污染因子重点监控,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确保养殖尾水达标排放。
(五)广泛宣传引导。
加强规划解读和宣传,调动市场主体、渔民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汇聚社会各界智慧和力量,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局面。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发挥典型引领作用。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广泛关注和支持的良好氛围。
【文件来源】
关于印发《山东省盐碱地生态渔业发展规划(2022-2030年)》的通知
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22/12/26/art_307620_10330852.html
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
整理 | Wendy
编辑 | 绿茵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