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猫咪:我花了5000多年,才找到亲爱的铲屎官

2023-01-03 12: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鹰眼荷鲁斯 历史心发现

作为非常可爱的小宠物,在人类文明诞生后,猫咪就进入了人类世界,人类养猫的历史证据可追溯至10000年前的新月沃土;随着文明的演进,喵星人被赋予各种各样的文化意味,成为了各个文明风俗习惯在动物身上的一个投影。

古埃及的猫女神

比如在古埃及,猫咪就和女性挂钩:美丽优雅,性感的步态充满了魅惑,性欲充沛,喜欢家庭生活。在各个古典文明中,也许埃及是最喜欢猫的。

与埃及许多其他动物一样,猫也与一位神祇有关,即掌管女性魅力、生育、母性及家庭的巴斯泰托女神。巴斯泰托女神的性情特征自然来源于猫:优雅,美丽,性欲旺盛,充满母性,而且非常享受家庭的舒适感。开始,巴斯泰托女神只掌管布巴斯提斯城,公元前950年,第二十二代王朝定都布巴斯提斯后,女神地位提升,成为国家等级的神明。自那时起,巴斯泰托女神的形象便频繁出现在古埃及艺术品之中——有时是一只坐姿优雅的猫,有时则是猫头人身像。

坐姿优雅的猫神态机警,同时也泰然自若,尾巴乖巧地盘在猫爪边,完美地表现了猫之所以给人神圣感的原因——与生俱来的镇静 超然,具备通灵的潜质,所以猫就有神的气质。在古埃及,一年一度的巴斯泰托节最是受人欢迎。4月或5月,船上会坐满男女,他们高唱着风月歌曲,讲着露骨的笑话,沿河航行至布巴斯提斯城,恣意纵酒放歌以表庆祝。

埃及人座下的猫在吃鱼

因此,古埃及人养猫不只为了捕鼠捕蛇,也将其珍视为宠物。猫经常与人类家庭同乐,且猫死去后,饲主一家会非常伤心。此外,和其他养猫的人不同,埃及人对自己宠爱的猫似乎并没有矛盾情绪:在埃及人眼中,猫永远都能令人愉悦且性情温良。猫咪身上不那么讨喜的一面,已被转嫁到狮头人身形象的塞赫美特女神身上。

由于目睹了埃及人对猫的喜爱,希罗多德甚至编造了这样的故事:在波斯人于公元前6世纪攻击埃及的时候,由于知道猫在埃及文化的特殊地位,所以冈比西斯让人在盾牌上画上猫神,而且还向埃及军队的阵营释放或者投掷猫咪,由于不能得罪神明,所以埃及人输掉了战斗。

猫咪扑食禽类

猫咪在放牧鸭子

沼泽边,猫咪在观看各种禽鸟

猫咪木乃伊

希腊-罗马世界的猫

在希腊罗马世界,猫咪也被视为可爱的小精灵和温馨的家庭成员,猫偶尔会出现在希腊花瓶的图案上或罗马的马赛克图案上,第一个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的作品,应该是出现于公元3世纪的高卢罗马人纪念碑,碑面上描绘了一幅温馨动人的场景:一个孩子紧紧抱住自己心爱的猫。公元4世纪时,家猫肯定常见于英格兰城镇周围,因为在锡尔切斯特附近某家工厂铺开晾晒的瓦片上,就留下了猫的脚印。

米诺斯文明壁画中的猫

在希腊-罗马世界,猫咪和象征阴性的月亮,还有女性也被视为有特殊的联系:

比如在古典时代,猫咪被视为和阿尔特弥斯(罗马人称之为狄安娜)有特殊的联系,普鲁塔克认为猫的瞳孔变化,是跟随着月相同步的;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由于母猫“在叫春的时候, 会引诱公猫进行交配”,所以“母猫生性放荡,在交配的过程中,母猫确实扮演较为主动的角色,亚里士多德的看法还算准确公允。在发情期,母猫不断尖叫着来吸引公猫,继而展示自己,并随着身体温度的升高而不断追逐公猫。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作者用相当多的篇幅,描写母猫追逐并强迫一只不情愿的公猫接近自己,这种描写中的情感刻画,可能也来自他对某些性欲旺盛的女性的描述。

也是在古希腊罗马时代,猫有抓老鼠的社会定位:帕拉狄乌斯在一篇农业论述中提出了新颖的想法,即农民可以通过饲养猫赶走蔬菜园中的盗鼠,但他在之后的文章中提到黄鼠狼也可以发挥同样的作用。

先秦两汉时代的猫狗对比

“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庆既令居,韩姞燕誉”,在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猫咪也被初步赋予了捕鼠的职能,但是这一职能没有被猫垄断。比如《吕氏春秋》记载:“狸处堂而众鼠散”;但是当时更多的文献显示,其实狗才是中国人青睐的捕鼠小能手,《吕氏春秋·士容》记载:

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

汉代狗俑

这是因为当时人注意到,猫的食物属性偏向肉食。所以用狸猫守粮仓或者抓老鼠,会给后者以机会捕食家禽。相比之下,狗却更好驯化,所以被视为真正的捕鼠能手。李斯年轻时看到仓库中的老鼠肆无忌惮,连守仓犬都不怕,于是得出了影响他一生命运的老鼠哲学。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对付老鼠的主力是狗而不是猫。

值得一提的是,在先秦时代的中国,狗才是绝对正面的家养动物,在当时的先秦贵族生活中,战犬经常会被用于集体狩猎行动。比如《秦风-驷驖》,写的就是秦国开国之君襄公的带队狩猎盛况。诗中的"猃"与"歇骄"均为猎犬,体现了狗在这项活动中的重要地位。部分猎犬甚至被严格训练,具备了与人搏斗的能力。比如晋灵公在暗杀赵盾时,就放猛犬对其进行撕咬。在城池围攻战中,墨子就建议守城的一方要使用狗去警惕敌人挖地道。而在野外战场,狗也是被用于看守移动营地的重要战兽。因为重要在当时随葬的车马坑中,贵族们经常将狗与马匹放在一起。今人熟知的"犬马之劳"就由此而来。秦汉时期的大臣,也经常以犬马自居,视之为替国家操劳的重要代称。后人发明的“狗官”称谓,在先秦两汉是绝对荒谬的说法。

狩猎中的犬

进入汉朝,军犬也跟随着士兵外出戍卫边关。因为狗的嗅觉十分灵敏,可以察觉到很多人不易关注的动向。因此,汉军才会在艰苦的环境中喂养胡犬和守狗。在当时的画像砖中,猎犬还经常与持戟的骑兵、车马一起出现,暗示驯狗本身就象征着刚健之风。

犬不仅要承担军事任务,有时也会跟着亭长一起捕捉盗贼。因此在汉代对基层亭长的效绩考核中,就包括狗笼整洁程度和狗食供给多少。当然也要看外出放风的狗是否能按时回笼。如果亭长无法保证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也是会被上级问责的。

中世纪的猫文化

的确,和狗相比,猫更加冷静自立,乃至有点桀骜不驯,不像狗那样有明确的社会定位,或者说人类至今都没有彻底驯化猫,再加上猫会突然对某个方向做出过激的反应或奇怪的举动,所以到了中世纪的欧洲,猫经常被视为魔鬼的化身,或者将猫视为和魔鬼交易的邪兽,猫咪可以听懂人话,但是人却无法和猫直接交流,这就非常危险了,所以猫咪甚至受到过教会的批评。

在中世纪的苏格兰,如果一个人想拥有预见未来的邪恶能力,只要烧死几只猫就可以;只要将洗礼后的猫绑上几块死人肉投入海中,就可以掀起大风大浪打沉船只;著名的猎巫人让-布丹曾经提到,在1561年在法国的弗农古堡,男巫和女巫会化身为猫聚会,围观者或者会被驱逐,或者会被抓伤。

在爱尔兰的民间传说《欧尼和大鼻子欧尼》中,在偷听一次猫咪聚会的时候,主人公听到了猫咪间的魔法交流,还偷听了能将国王盲眼病治好的办法,但是当他回来后准备告诉自己的哥哥,发现自己的猫也在偷听,于是他机智地等猫离开房间之后才对表哥说出了这一秘方。

法国人让-傅科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法国的布列塔尼,猫咪喜欢在仙女岩聚会,这时外人是不可以进入它们的世界,但是傅科喝醉了,并毫不知情的闯入了猫咪大会的现场,一只大猫呲牙咧嘴的扑了上来,傅科本来以为自己没命,于是开始吟诵痛悔经,但是他却感受了熟悉的呼噜声和柔顺的毛发,大猫用身体蹭自己的腿,这感觉非常熟悉,原来扑上来的,是他自己的宠物猫。宠物猫告诉其他猫咪不要伤害傅科,并带着傅科安全的离开了猫咪会场。

中世纪折磨猫咪的办法

而且,猫咪夜间行动,疏离冷漠,而且母猫性欲旺盛,都让人们将猫咪和巫师,尤其是女巫联系在一起。所以在猎巫活动中,猫咪深受其害。

唐宋时代的猫文化和猫产业

但是在中世纪的中国,猫咪和狗的定位以及受宠程度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这是因为在唐宋时代,特别是进入宋代,随着社会的日益稳定,贵族刚健的狩猎等娱乐活动逐渐退出主流,取而代之的是相对静态的娱乐;新崛起的儒家,在文化贴上为犬马贴上相对负面的标签,从而产生了诸如声色犬马的贬义词汇。狗早期所具备的正面形象,开始发生永久性的变质,各种对狗的污名化称呼也是从宋开始出现的。相反更加倨傲,更爱干净,喜欢自己舔毛,古灵精怪,更有空间感的猫咪,更适合作为文人墨客的书房伴侣。比如猫能抓老鼠,防止鼠破话书籍,但更加活泼而且粘人的狗,就不太适合书房的安逸环境。比如陆游的诗歌就是很好的案例:

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惭愧家贫资俸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鸳鸯瓦上狸奴睡,玳瑁梁间燕子飞,在唐宋时期的画中,也开始大量出现猫的形象,比如《唐人宫乐图》中,在宫女围坐着的木桌下,就趴着一只懒洋洋的猫。唐代善画猫的画家有刁光胤、何尊师等人。《唐朝名画录》中还有“卢弁,善画猫儿”的记载。

《狸奴小影》

相比唐代,宋代擅画猫的画家更多。从传世的宋朝画作中,常可看到宠物猫的踪迹。比如毛益的《蜀葵戏猫图》,李迪的《狸奴小影》及《秋葵山石图》等。

《蜀葵戏猫图》

在宋代出于文人赏玩的需求,还有专门鉴定猫咪品相的相猫术:会稽陆佃的《坤雅》指出:

“猫有黄、黑、白、驳数色,狸身而虎面,柔毛而利齿,以尾长腰短,目如金眼,及上胯多棱者为良。”

宋代《梦梁录》则描述:

“猫,人畜之捕鼠,有长毛白黄色者称曰‘狮猫’,不能捕鼠,以为美观,多府第贵官诸司人畜之,特见贵爱”。

陕西宋墓的猫砖雕

也是在宋代,猫咪被宠出了新高度:购买猫的日子要是黄道吉日,买猫之后,还要立下猫契,仿佛是家里增加了家庭成员;《东京梦华录》甚至记载:“养犬则供饧糟,养猫则供猫食并小鱼”,猫狗待遇的差别一目了然。到了南宋时代,根据《武林旧事》记载,当时还有一系列的宠物服务:“猫窝、猫鱼、卖猫儿、改猫犬”,其中改猫犬可能是猫咪和犬类美容,或者是训练猫咪。

到了明代,豢养宠物猫达到了痴狂状态。下到平民布衣,上至贵人天子,都爱猫成癖。而且宫中养猫风气更盛。明代宫内养猫成群,皇上还给猫起了不少别致的名字,如“铁衣将军”、“丹霞子”等,有的猫甚至还给加官晋爵,领取俸禄。宫内专门设有猫房,豢养各种珍贵品种的宠猫,有的15只一群,派专人负责饲养和管理。猫有自己的专称:公猫称为“某小厮”,母猫称为“某丫头”;加授过职衔的称“某老爷”,被骟过的称为“某老爹”。据说在一些内臣家所畜骟猫,其高大者,甚至大于寻常家犬。明清时代流行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就是猫咪在当时受到上流社会宠爱的一个缩影。

日本:狸猫报恩

在一海之隔的日本,猫咪也有总体上正面的意味。在日本流传着不少猫咪乐于奉献的故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招财猫。

18世纪的早期招财猫形象

招财猫的形象出现在日本各地,甚至传播到华人社会中。招财猫体态丰满,表情和善,蹲坐在地上,一只爪子举起来模仿日本人打招呼的姿势。它能为商店招揽顾客,还能让家庭财运亨通,兴旺发达。关于这一形象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最贴近真实情况,有东京豪德寺的文献为证。1615年,豪德寺因故凋敝,根本没有香客前来,寺中仅剩一个和尚和一只猫相依为命。之前,猫奄奄一息,就快饿死的时候,和尚救了它。和尚对猫悲伤地说:猫啊,我不是怪你帮不上忙,毕竟你只不过是只猫。你要是个人,我或许还能做点儿什么。没多久,一位藩主和随从们,在寺庙附近被暴雨所困,正好看到一只蹲坐在庙门口的猫朝自己打招呼,于是藩主进去避雨,在寺庙中,藩主被和尚的智慧所感动,于是将寺庙收为家庙,寺庙中的猫也受到了尊重。

另一个关于招财猫的故事则比较悲情。17世纪时,日本有一名叫薄云的艺伎,颇为美丽。她非常宠爱自己的猫小玉,每天晚上散步的时候都会带上这只猫。一人一猫的亲密关系有人谣传是美人中了猫魔;于是,薄云的主人在盛怒之下砍下了小玉的头。不过,小玉对主人的忠心和感激并未消散。在薄云被毒蛇威胁时,小玉没有身体的头一下咬住蛇的喉咙,杀死了蛇。薄云不胜悲痛,为玉建起一座猫冢。

《大涅槃图》里的猫咪细节

还有几个类似的猫咪报恩的故事:画僧吉山明兆在绘制《大涅槃图》期间,总有一只猫过来坐到他身边陪伴。有一天画僧作画时,群青蓝用完了,他便转头对猫开玩笑说:“要是你真的善解人意,不如就帮我找些青金石粉末来吧。真的能找到,我就把你也画进佛陀涅槃图里。”第二天,猫不仅为画僧找来了矿石粉末,还带他去了有大量青金石矿石的地方。作为回报,吉山明兆真的将猫入画。经过此事,猫的美名在日本全国广为传扬。在佛教传统中,据说猫在佛陀涅槃时一脸漠不关心的样子,所以人们通常认为猫对佛祖不够虔诚。正因如此,猫此举才尤为重要。

日本风月场所里的猫,一些艺伎确实会养猫

还有一对穷困潦倒的老夫妻养了一只黑猫,对其非常宠爱。为了报答老夫妻,这只黑猫化身名为佐渡的艺伎卖艺。黑猫非常成功,为老夫妻挣了很多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尽管猫不介意取悦客人,也舞艺超群,但她不喜欢与客人共赴巫山。有一天,一名客人发现了佐渡变回原形吃东西的样子,不过,佐渡设法让客人承诺不说出去。后来客人实在没有忍住,透露了这一消息,于是黑猫从云中突然现身,将他一下子抓走了。

与其乐于奉献并行的,是日本猫的通灵属性。歌川国芳曾画过一幅关于猫妖的画:讲述的是冈部的猫女巫的故事:在画中,一个妖妇长着猫耳朵和猫爪子,她蹲在地上,身后有一只大猫,她们旁边有两个武士,两个武士准备杀死猫妖。故事的背景是猫妖每年都要集会,猫咪还会组织集会,骚扰山下的村民,迫于无奈,村民向武士求救,武士将村长家里忠勇的猛犬竹筚太郎放在装少女的笼子里献给猫妖,结果猫妖以为笼子里是少女,但是在开笼子的那一刻狗突然冲出来咬住了猫咪,武士也趁机斩杀了猫妖,接着狗和武士消灭了其他的小恶猫,村子恢复了安静。

文艺复兴之后,人们开始以科学的方式观察猫咪,但是这一时代对猫咪的看法依旧充满偏见:比如爱德华•托普塞尔编纂的《四足动物、 蛇类及昆虫志》号称是一部自然史,却对猫咪做出了不客观的描述:比如猫的呼吸会损伤人的肺部,因此与猫同床而眠会使人衰弱;猫肉有毒,猫的“毒牙”能一口咬死人;误吸猫毛会引人窒息。托普塞尔在接触过恐猫症患者后,更是大肆抨击猫:

猫仅仅是“盯着人看就能让人中毒”,所以有些天生害怕猫的人会表现得“激动、烦躁、多汗、扯帽子或浑身发抖”。猫的声音也很具表现力,这说明它们有语言能力,甚至“拥有猫之间独特的沟通语言,猫会用粗糙的舌头舔舐人类的皮肤,有时太过用力甚至会舔破皮肤,要是猫舔到了人血,就会立刻发狂。到了夜晚,猫咪就会目光如炬,让人简直无法忍受”。

在之后18-19世纪,猫咪在西方虽然有过正面形象,比如被视为热爱孩子,关心幼崽的母亲,但是她在西方文化中一度被污名化:

首先是猫咪和性的负面联系被进一步放大,比如catlike woman(猫一样的妖娆女子),cat(风尘女子),cat house(风月场所),pussy(女性私处)都是如此,所以猫咪成为了不听丈夫话的妻子的象征,代表着放浪,软弱,不忠贞;其次是和忠诚勇敢,性情在狩猎和作战中更符合贵族定位的狗相比,猫咪的定位不清晰,对人缺乏依附感也是人们抬狗贬猫的原因;而扑食小型鸟类和老鼠的习惯,则让人们将它和贫穷画上等号,因为老鼠象征着鬼鬼祟祟和落魄,猫咪也好不到哪里去。

直到现代,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都市人对于情感寄托的需求,历史上关于猫的种种负面文化包袱已经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其温柔软萌,傲娇,有灵气的种种定位,成为了都市男女的温情伴侣。

原标题:《猫咪:我花了5000多年,才找到亲爱的铲屎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