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3-2027年,全球有哪五大新趋势值得关注?

2023-01-02 09: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近期,科尔尼推出《未来五年全球五大趋势》研究报告,逐一研究环境、经济、能源、技术等方面的威胁与挑战。面对这些趋势,企业需要做出相应的准备,从投资气候变化适应性技术以巩固其供应链,到确保遵守数据本地化法规,再到防止深度伪造影响其声誉。企业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些风险并立即采取行动,将能建立先发优势,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找到立足之地。

1. 趋势一:气候适应投资空间广阔

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对策。适应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指通过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风险识别与管理,减轻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

“减缓”人为因素影响一直是各国的紧要任务。然而,各地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投资和支持明显不足。2019年,全球气候投融资总额为6320亿美元,其中90%以上用于减缓气候变化,只有约600亿美元用于适应气候变化。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现,适应气候变化的融资额与需求额之间的缺口将不断扩大。

虽然发展中国家的污染排放只占全球总排放量的一小部分,但其所受影响之大却与其排放不成比例。因此,富裕国家开始重视为发展中地区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所需的资金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除启动了一项6500亿美元的长期贷款机制支持气候韧性发展以外,包括美国和德国在内的10个主要经济体还呼吁世界银行进行结构调整,增加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关注。

气候变化适应性发展不仅有助于人们应对气候风险,还能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全球气候适应委员会研究发现,从2020年到2030年,如果全球范围内气候适应性发展投资额达到1.8万亿美元,其产生的净经济效应可达到7.1万亿美元。

适应气候变化的企业不但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对其业务带来的风险,还能造福社会,展示消费者所看重的ESG领导力。此外,全球气候适应性融资中,民间资本只占不到2%。如果企业能够填补这一市场缺口,未来可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私营部门在这方面的涉足仍然较少,目前的投资量仅有大约5亿美元,市场存在大量空白。

图1:未来十年,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本将呈指数级增长(单位:10亿美元)。气候适应成本(低成本情景,灰色;高成本情景,紫色)。数据来源:联合国;科尔尼分析

2. 趋势二:经济停滞将旷日持久

俄乌冲突、持续的供应链中断、日益严重的保护主义以及全球不平等加剧等各种力量的交织,正将世界拖入持续的低增长期。

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计为3.0%,仅为2021年的一半左右,迎来80多年来最大幅度的衰退, 2023年增长率预计为1.3%,2024年小幅反弹至2.9%。这将带来“低增长与高通胀的”的“滞胀”风险,对发展中经济体尤其不利。劳动力市场失衡可能持续存在,高额债务的增加可能导致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加剧。但是,现在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未来增长前景还为时未晚,比如采取政策措施保护弱势群体,促进自由贸易,打击保护主义,推动迅速解决俄乌冲突等等。

通货膨胀对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都造成了冲击。预计2022年发达经济体的通胀水平将高达7.1%,新兴市场将达到9.8%(见下图2)。未来五年,发达经济体的平均通胀率预计为3.0%,新兴市场率为5.4%(2016-2021年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平均通胀率分别为1.6%和4.3%)。持续的高通胀率导致全球消费价格上涨,其中新兴经济体所受影响更为严重,因为其借贷成本大幅增加。

发达经济体因俄乌冲突遭受更为严重的能源危机。在美国,小企业主、消费者等群体的担忧可以通过“痛苦指数”(Misery Index)看出。据彭博经济社报道,美国的“痛苦指数”已经达到12.2%,与新冠疫情刚爆发时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指数持平。加拿大住房相关部门预测在2022年年底前进入经济衰退期。而在日本,进口和物流成本的急剧上升正不断推高消费者生活成本,其中食品价格上涨最为明显。

图2:通货膨胀(CPI)对新兴经济体(黑色)的打击比发达经济体(灰色)更严重

相比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受到低增长经济环境的冲击更大。疫情、房地产疲软、供应链中断、商品需求下滑、不平等加剧等因素都阻碍了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国家内部的不平等也在加剧,脆弱群体面临收入锐减和就业难的困境。短期内,新兴市场粮食不安全问题还将继续恶化。低增长和紧张的公共财政削弱了政府对弱势人群的资助能力。此外,由于农业投入品短缺,发展中经济体可能会普遍出现生产力下降,粮食只能自给的状态。

各国政府可以利用一些政策杠杆改善持续疲软的增长前景。比如,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调节经济,但需要谨慎管理加息节奏。加息过快有可能使经济停滞不前,加息过慢则通货膨胀可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促进自由贸易和投资也可以刺激增长。如2022年1月生效的亚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进一步优化了区域开放布局与合作。

3. 趋势三:数字铁幕正在落下

科尔尼早在2020年的全球趋势中就预测欧盟推出《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后,全球各地有关数据隐私的法律法规数量将进一步激增。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相关数据表明,目前全世界已有71%的国家及地区就数据隐私立法,另有9%的国家以及地区有相关的立法草案在案。

数据隐私法通常是为了保护公民以及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然而,相关的立法正在更多地被用来促进信息霸权,进而对全球的信息安全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未来五年,我们预计关于数据流动的立法草案将继续激增,最终形成相对独立的“数据经济圈层”。多国将进一步要求企业在其本土建立数据仓库,他们在国际数据流动的处理以及相关的数据隐私问题上也将产生分歧。因此,企业将被迫紧跟各国不断更迭的法律法规,形成一个架构分散的分裂网络(Splinternet),这将给企业和政府带来高昂的经济成本。

近年来,电子商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而各国纷纷推出相应的法规政策保护消费者数据和隐私。因此互联网似乎正逐渐过渡至一个准则分化、“隔离墙”高筑的大分裂状态。这种趋势无疑会加剧近年来不断增长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分裂,数据将逐渐成为地缘政治的下一个战场。

此外,数据本地化还会影响到各种国家安全利益,包括推动网络安全和打击极端主义的能力。而对于企业来说,这将为内部网络安全操作带来一定的风险及复杂性,这也增加了企业经营的复杂性,加剧了地区间的信息孤岛化。跨境数据的自由流动正逐渐受到遏制,而其对经济带来的影响已然开始显现。

世界银行指出,强制性的数据本地化要求将对小型和发展中经济体产生更大的影响,因为相较于发达经济体,他们建设基础设施所需的投资更为高昂,同时限制相关服务贸易的机会成本也可能更高。

而在微观层面,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数据隐私法正在逐步影响企业的收入及利润。欧盟之声(Vox EU)近期的一项研究指出,受到GDPR影响的公司利润减少了8%,销售额减少了2%。同时,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ITIF)认为,美国各州数据隐私法的分化可能将在未来10年内给企业造成超过1万亿美元的损失(其中小企业的损失约有2000亿美元)。

4. 趋势四:核能重新获得青睐

俄乌冲突以及国际疫情所带来的供应链问题引发全球能源市场动荡,导致各类能源价格纷纷创下历史新高,进而对许多经济体清洁能源目标的达成构成挑战。俄乌冲突可能将会加速中长期的能源转型,因为可再生能源在成本上更具吸引力,且可有效推动能源安全。因此,许多国家政府重新把目光聚焦在核能上。

波兰、瑞典和英国正在奋力推进核能项目,而长期反对核电的德国也将其剩余的三个核电站的使用寿命延长至2023年。为了应对当前的能源危机,日本首相也表示对新的核能项目持开放态度,这无疑是福岛核灾害后的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与此同时, 阿根廷、卢旺达以及巴基斯坦等发展中经济体也在加大对核能项目的投资。

全球核能市场预计将以每年1.5%的增速增长,预计到2027年,装机量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10%。然而,建造一个核反应堆无疑是一个漫长而昂贵的过程。全球核电价格比其他可再生能源的价格更为高昂,这意味着加大核能设施的建设并不能有效降低能源成本。

受制于严格的安全法规、原材料(铀)以及其他高成本投入的影响,核能成本预计在未来五年内不会迎来大幅下降。

为解决这一问题,新的技术正在不断发展,例如,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s)有望消除放射性废物并增加能源产出的核聚变。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间,核聚变吸引了私营部门近30亿美元的投资。然而,一些专家预测核聚变技术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取得规模性的商业运用,其高昂的成本、漫长的建造过程和其他挑战将继续阻碍核能源在未来五年内作为替代性可再生能源的进程。

能源价格的上涨以及俄乌冲突所造成的能源供应短缺导致越来越多的国家在近期宣布了投资或推迟淘汰核能发展的计划。尽管如此,发达经济体的产量预计在短期内将持续下滑,而新兴市场的产量增长仍不足以弥补这一差距。虽然许多国家对核能逐渐采取开放态度,但上文所提及的几种障碍仍将制约其发展。在短中期内,核能被广泛利用的可行性依然偏低。然而,核能所带来的地缘政治影响却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5. 趋势五:“后真相时代”的严峻挑战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愈来愈多的错误或是虚假信息充斥了每个人的信息流。而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其迭代速度极快,尤其是在深度伪造技术(Deepfake)板块的发展,如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合成视频、音频以及照片,可能会对社会正常运转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近年来,面向大众的深度伪造相关应用程序及软件层出不穷。例如只需支付少量费用,Deepfakesweb.com就能在几小时内为客户生成极为逼真的深度伪造视频。基于OpenAI 的图像生成器DALL-E mini,可在两分钟内根据用户输入的文本免费生成合成图像。

此外,近期开始冒头的生成式对抗网络(GANs),进一步提高了深度伪造的准确性。社会大众正在形成一个共识,即未来几年内任何互联网用户都能做出接近完美的深度伪造内容。人工智能生成文本(AI-generated text)也是深度伪造技术的迭代方向之一 ,它们都有可能被用于恶意传播批量生产的虚假信息及新闻。

与此同时,公众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也受到影响。皮尤研究近期展开了一项实验:实验者被要求识别五种事实性陈述以及五种观点性陈述。在受访的5000名美国成年人中,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对大部分或全部的陈述做出了错误的判断。经由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所传播的虚假或误导性信息同时会对企业的声誉、运营以及财务状况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各类企业必须为”后真相时代”的到来做好足够的准备。

各国政府也对日益增长的深度伪造威胁保持警觉。美国国会在2019 年提出了《深度伪造技术问责法》,要求对所有深度伪造内容附上强制性水印和明确的标签,不过该立法最终未能推进。欧盟,近期要求互联网巨头对深度伪造技术所生成的内容进行相应的管控。中国也在着手起草相应的监管法规,要求任何使用深度伪造技术的平台或公司 "尊重社会道德和伦理,不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然而,对该项技术的监管仍将是一个重大挑战。

来源:财经十一人,作者:Eric Peterson、贺晓青、周鹏远

原标题《2023-2027年:全球有哪五大新趋势值得关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