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国第一教育人口大省:农村学校变样,老师从留不住到不想走
2017年9月,裴瑶升五年级,原本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正村镇西白小学读书的她面临换校,而这次换校的不只她一人——当地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200多名来自正村镇西白、上坡、太平三所小学的同学要一同并入新建的白墙小学,开始从未体验过的寄宿制生活。
与此对应的是,作为一所乡村小规模学校,新安县南大岭的铁门镇老君洞教学点在布局调整中保留了下来,经过一番精心打造后,成为新安县“最美乡村学校”之一。
据河南省教育厅的资料显示,2017年底,该省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58万所,占全国总校数的9.25%,教育人口2822.47万,占全国的8.77%,是全国第一教育人口大省。
5月9日至11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跟随教育部教育奋进之笔“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首路采访团走进全国第一教育人口大省河南,探访洛阳市新安县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足迹覆盖包括正村镇白墙小学、铁门镇高沟小学、铁门镇老君洞教学点等在内的5所农村两类学校典型。
11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教育部发布会上指出,两类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发展来看,两类学校在服务农村最困难群体、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学校今非昔比
说到农村学校,破败、昏暗、陈旧是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但采访团首站到达的白墙小学却整洁亮丽得像一幅刚擦拭完的油画:橘红色瓷砖围起的三层教学楼,粉红、蓝色床单掖得仔仔细细的学生寝室,绿荫球场,标准跑道,还有师生同庆的百花舞台都诉说着农村学校的今非昔比。
白墙小学学生正在上课。本文图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廖瑾 图5月9日,裴瑶告诉澎湃新闻,新学校里有实验室,也有专门的舞蹈室,每个地方都让她很喜欢。
据白墙小学校长毛海介绍,白墙小学建筑面积为4300平方米,投资1000余万元,2016年建成投入使用,服务周边8个行政村。2017年9月,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正村镇积极实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把周边原有的3所小学200余名学生并入该校。学校现有15个教学班,在校生703名,其中住宿生170人,教职工38人。
与白墙小学南北相望的青要山镇中心小学,在2016年教学资源整合后也开始探索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的资料显示,2016年以来,该校根据县委、县政府整合教育资源的决策部署,在青要山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筹措资金25万元,粉刷了教学楼,整修了宿舍楼,绿化了校园,硬化了操场,使周边100余名学生入住中心小学学习、生活。
该校校长韩旭告诉澎湃新闻,此前周边曾有15个教学点,52名学生分别在各村教学点走读上学。
如今,为了妥善安置寄宿学生,青要山镇政府统一购置了被褥和生活用品,改造了学生厕所,配备了4名专兼职生活老师,实行24小时不间断值班制度,确保学生进得来、安住心,学得好。
同时,镇党委、政府从2016年秋季起率先实施了“一个鸡蛋计划”,县委县政府也从今年春季起落实了“一包奶计划”,如今,该校寄宿生每天都能领到熟鸡蛋和牛奶。
青要山镇镇党委、政府从2016年秋季起率先实施了“一个鸡蛋计划”。如果说白墙小学和青要山镇中心小学的寄宿制学校管理还在探索中前进,承载千余名寄宿生的新安县产业集聚区实验学校的寄宿制则已经有相对成熟的模式。
据新安县产业集聚区实验学校校长王建峰介绍,学校创办于2014年,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学生一方面来自产业区的8个行政村,另一部分来自于产业区工人的子女,该校的设立有助于缓解城市“大班额”的问题,并解决了进城务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目前,学校有33个教学班,教职工80名,初中生全部在校食宿,小学生近一半住宿。
新安县产业集聚区实验学校学生排队去食堂。“倚梦阁”“雨轩阁”“音乐之声”……学校每间宿舍都有学生们自己写的艺术字,贴的剪贴画,取的别致名,还有诸如“不负母之情,不忘师之恩”让朝夕相处的老师倍感窝心的话。
河南省教育厅的资料显示,该校重视寝室文化建设,实施“以寝促教,寝教合一”管理。学校为每层楼配置一名生活老师,同时还成立了寝室管理领导小组,由中层领导专职负责管理,班主任轮流值班,确保住宿生的就寝秩序及安全。
寄宿学校里老师成“爸妈”
虽然硬件设施提上来了,但部分学生因撤并从走读变成寄宿,“孩子不适应,家长不放心”成为另一个需要学校处理的问题。
正村镇西白村支书林墨墨表示,起初他对西白小学等学校被撤销也有些矛盾,由于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小、习惯差,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他担心做通群众思想工作任务艰巨。
裴瑶也对澎湃新闻说,刚入学的时候,周围不少年龄较小的同学每晚在寝室哭哭啼啼,呜咽着说想家,想妈妈。
但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实现农村教育的正规化,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部分学校的撤并又势在必行。如何让家长把悬着的心放下,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
在白墙小学校长毛海看来,切实关心学生,耐心地与家长沟通,才能获取家校间的信任与尊重。为此,自学生搬进白墙小学后,毛海和学校的30余名老师当起了“新家”里的“爸爸和妈妈”,白天陪学生吃饭学习玩耍,夜里陪他们谈心,哄着入眠。
“学生刚开始会哭,老师就像妈妈一样躺在他身边,拍着孩子的背,轻轻哼着小曲,慢慢哄着。”毛海说,学生入睡后,他会要求值寝老师拍摄孩子集体休息的照片发到班级群给家长看。
“这样可以缓解家校矛盾,同时让家长关注孩子,及时了解孩子的状态。”毛海表示,有时候,他不放心,半夜会突击查岗看老师有没有照顾好学生。
就这样持续了一个月左右,周一躺在校门口打滚不愿进校的学生少了,晚上此起彼伏哭闹的声音也小了,学生们适应、喜欢上了崭新的校园。
同样关注到学生心理需求的还有新安县铁门镇高沟小学。借助“全面改薄”的春风,高沟小学在2017年另辟新址,新建为寄宿制小学。
为了照顾11名留守儿童,该校把二楼的一间教室专门设置为了“留守儿童之家”,孩子们课余可以在里面下棋、看书和多媒体视频。为了给予孩子们精神上的关爱,学校还专门配备了照顾留守儿童的老师。
负责照顾留守儿童的老师孟玲是四年级孟紫涵心中的“孟妈妈”,而孟紫涵是孟玲眼中“特别懂事的孩子”,在师生之外,朝夕相处间他们更有如母子一般的感情。
“这些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家里只剩年迈的老人。孩子在这个年纪(8-12岁)可能有很多疑问,但是爷爷奶奶可能回答不上来,老师就可以跟孩子谈心。”孟玲表示,在心理安慰、行为习惯养成上,寄宿制对于留守儿童教育上展现出了许多优点。
但是给予心理安慰同样需要技巧。孟玲说:“父母是他们的胆,但外出门打工,现在他们身边只有爷爷奶奶。他们有的‘可莫事儿’(没胆量)了。这就需要在保护他们自尊的前提下,尽量让孩子得到更多的地关心。”
“看到学校里的饭菜,住宿条件,老师怎么照顾的,家长都会跟我们说,送到这比在家里好多了。”孟玲告诉澎湃新闻。
“以前老师留不住,现在让走也不走”
如今,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还在继续。11日,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毛杰在教育部发布会上表示,“在深入调研掌握学校现状和有关需求的基础上,我省提出‘十三五’期间,无寄宿制小学或不能满足寄宿需求的乡镇,至少改扩建或新建1-3所农村标准化的寄宿制学校,并科学制定了总体建设规划、分年度实施方案和目标任务。2018年全省将改扩建或新建900所寄宿制学校,要求每个县至少有一半的乡镇要完成改扩建或新建一所寄宿制小学。”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妥善处理撤并问题。布局规划中涉及到小规模学校撤并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因地制宜确定,但要按照“科学评估、应留必留、先建后撤、积极稳妥”的原则从严掌握。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邬志辉在上述发布会上表示,虽然寄宿制学校在师资队伍、办学条件、课程开设上要好于乡村小规模学校,但是也面临交通、食宿安全和学习、情感危机等挑战,寄宿制学校并不能完全承担起乡村小规模学校“替代者”的责任,也不是解决乡村儿童少年上学问题的“最佳方案”。面对乡村留守儿童和贫困儿童大量存在的现实,尊重农村家长就学选择、全力打赢两类学校建设攻坚战,是新时代高度重视和努力办学乡村教育的战略举措。
以铁门镇陈村小学老君洞教学点为代表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就是乡镇寄宿制学校之外另一种不可缺少的形式。
铁门镇陈村小学老君洞教学点位于新安县南部,是铁门南大岭一个偏远的农村教学点,共有43名学生,在校教职工4人。虽然远离城镇,老君洞教学点却在这方土地长成新安县“最美乡村学校”之一,悬浮地板羽毛球场、篮球场、计算机室等,在占地1万平方米的校园内一应俱全。
老君洞教学点学生正在上课。5月10日,老君洞教学点的校长邱新学回忆说,跟如今“绿化、硬化、美化”到位的校园相比,2014年新建前的教学点光景却大不相同。
“教学点地处偏远,以前办学条件简陋,一直靠两名老教师苦苦支撑。”他告诉采访团,新安县教育布局调整时曾考虑撤并,但县教育局领导和政府为慎重起见,多次到这里(老君洞教学点)调研,最后决定要让这里的孩子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2014年政府投资300多万元,在老君洞重新规划建设了这所漂亮的新学校,并且于2015年投入使用。”邱新学说。
在分管铁门镇所有中小学和教学点的铁门镇中心学校校长张建武看来,政府投资新建老君洞教学点能“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如果当时撤点,最近的陈村学校也有三公里多,安排寄宿的话,一二年级的孩子太小,生活难以自理,再加上考虑吸引教师到偏远山区任教的因素,政府就投巨资打造(老君洞教学点)。”5月12日,张建武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学生逐年增加,还调动了老师任教的积极性,每年都有教师申请下到教学点。
“特别是教师周转房腾出来以后,学校又吸引了两名老师,一位是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另一名是河南省美术协会会员。”邱新学告诉采访团,以前老师留都留不住,现在是让走也不走。
邓盼是留在教学点的青年教师之一。2015年前,他还在镇上中学教书,后来因为工作调动成为老君洞教学点二年级学生的老师。“这里更好”,10日,他对澎湃新闻表示,“这里的校舍大家有目共睹,而且这里土生土长的孩子,见得少,渴望接受知识, 可塑性也很高。”
办好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毛杰表示,河南省从2009年实施“特岗计划”至今,累计投入专项经费64.3亿元,招聘10.5万名特岗教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同时加快推进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吸引优秀教师到两类学校任教,努力做到“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给乡村教师的“大红包”还在继续发放。根据《指导意见》要求,将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向两类学校适当倾斜,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此外,《指导意见》还在统筹布局规划、改善办学条件、强化经费保障、提高办学水平等方面全面作出了要求,突出了系统思维。
吕玉刚指出,《指导意见》的出台,为解决义务教育问题、补齐农村教育短板创造了很好的契机,能否进一步振兴农村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出一份合格的农村教育答卷,该文件的贯彻落实十分关键。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