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薛澜谈全球产业链重塑:产业重新分布或对碳减排有不利影响
薛澜 澎湃新闻记者 周頔 摄
12月28日,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与APEC中国工商理事会联合主办的《亚太城市产业可持续性指数(2022)》发布会在京举行。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联席主席薛澜表示,亚太地区城市产业发展普遍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同时各城市面对疫情等外部冲击的抗风险能力不同,亟需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当前亚太城市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正由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的基础生产要素向信息、科技、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转变,亚太地区城市正不断提升在产业可持续性的响应能力和水平。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着深度衰退风险,一些国家在碳减排、环境治理、自由贸易等领域的政策呈现出“钟摆式”变化,甚至出现了一些“开倒车”的行为。该如何看待这种政策摇摆?对城市和国家来说,短期经济效益与长期可持续发展之间必然存在冲突,又该如何平衡?
在回答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上述提问时,薛澜谈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应高度关注各国为了应对经济衰退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特别是放缓减排等。应寻求在保持经济恢复、经济增长的同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继续保持原有的强度。在这方面,中国采取的很多措施值得各方关注,如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等。
另一方面,由于疫情冲击和全球地缘政治变化,全球产业链处于重塑的过程中,需要引起关注的是,产业链重塑的过程对碳排放是有影响的。此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中非常高效又相对低碳的重要节点,但当前受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产业结构将重新布局,不少国家和企业将重新对产业格局进行调整,这将对碳减排产生不利影响,值得全球各方关注。
薛澜认为,全球产业链重组本应更有利于高效率地进行碳减排,但当前产业转移与重新分布却可能会有不利影响。
该如何避免“黑天鹅”“灰犀牛”等因素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冲击?薛澜谈道,任何国家与城市都面临这个风险,所以产业多元性很重要,与此同时也要增加产业的韧性和创新能力。
“从报告的评估来看,越是那些经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比较低端的城市,它受到的疫情冲击就越大,而越是创新型的、资源快速流动和聚集的城市,它的复苏越快。”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CIDEG主任陈玲补充称,具有较好基础设施的城市,包括制度基础设施、资金和人才流动的便利性等,它越能更好地应对疫情冲击,并且从疫情冲击中快速恢复。
会议还发布了《亚太城市产业可持续性指数(2022)》,该指数中综合排名前10的城市依次为:东京,北京,新加坡,多伦多,深圳,旧金山,香港,首尔,上海,纽约城。报告认为,主要经济体城市产业可持续性综合表现较佳,在驱动力、影响和状态均具有明显优势,太平洋西岸的城市尤为突出,但是普遍面临着环境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新兴经济体城市近年来产业发展驱动力和状态不断提升,影响和优化不断提升,但是也面临着环境承载力下降和疫情冲击的挑战;岛屿经济体城市内部发展差异较大,同时由于其环境开发程度较低,可考虑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环境优势,进一步探索具有地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