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出发,看遍中国湿地!

2022-12-29 17: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星球研究所 星球研究所

孔子云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对水的喜爱

贯穿了悠久的中华文化

这里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明丽

(请横屏观看,江西鄱阳湖湿地的灰鹤,摄影师@张春晓)

也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辽阔

(巴音布鲁克沼泽湿地,摄影师@水冬青)

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缱绻

(请横屏观看,额尔齐斯河湿地,摄影师@陈小羊)

也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幽美

(福建平潭海岸的“蓝眼泪”,摄影师@翁武财)

这些生机盎然的湿润之地

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

即便是到了今日

也依旧以一个新的身份

被人们不断向往

那便是

湿地

某种意义上

湿地是一切陆上天然水域

和海岸地带的统称

从沿海到内陆

从高山到平原

它们无处不在

(中国湿地分布图,本图为中国陆地范围内的湿地,不涉及南海岛屿湿地;图中标注湿地为下文中出现的湿地;制图@吴昕恬/星球研究所)

但有时

人们更愿意将这个名字

赋予那些滨水之地

从而与广袤且更深的

湖泊和海洋有所区分

那么

究竟什么是湿地?

它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01

千变湖滨

想要了解什么是湿地

最快的方式是来到湖边

例如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鄱阳湖

(鄱阳湖,摄影师@傅建斌)

春夏季节

赣、抚、信、饶、修

五水齐注鄱阳湖

加之湖盆宽浅

湖水漫溢

淹没大面积的土地

湖面可达3500平方千米

相当于3个纽约市

(夏季的鄱阳湖,摄影师@廖昊)

秋冬季节

五河水量下降

湖水流入长江

湖底逐渐显露

苔草、南荻、芦苇、蓼子草等

湿生植物

焕发新生

(鄱阳湖草滩,摄影师@堂少)

冬季

数十万只越冬候鸟

为温暖的气候和

丰裕的食物

飞腾而来

(请横屏观看,鄱阳湖湿地的白鹤,摄影师@张春晓)

待到来年春季

湖水水位再次上涨

万千候鸟展翅北飞

由此

鄱阳湖如同一个巨大的海绵

在千万次“膨胀”与“收缩”间

实现了“沧海桑田”的变幻

(鄱阳湖湿地季节变化示意图,制图@吴昕恬/星球研究所)

而在枯洪变迁之间

湖泊边缘地带

总有一大片土地

被季节性淹没

它们在洪水季成为水底

在枯水季则成为滩地

(请横屏观看,湖泊湿地示意图,代表枯水期水深不足2米的湖滨地带,制图@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人们将这样周期性被淹没的湖滨地带

及枯水季水深2米以内的范围

称作湖滨湿地

是我们最常见的湿地之一

(太湖湿地,摄影师@维生素)

我国拥有

24880个

大小不一的湖泊

它们在大江南北

营造出一个个气质不同的湖滨湿地

河北的白洋淀湿地

是华北平原的一颗明珠

(请横屏观看,白洋淀湿地,摄影师@魏建国)

云南的一众山间深湖

湖岸线虽然陡峭

却也留下了湖滨湿地的身影

(拉市海湿地,摄影师@石耀臣)

然而在西部地区

更高的海拔与更加干旱的气候

也为湖滨湿地带来许多不一样的气质

地处黄河源的青海扎陵湖

在接近生命禁区的4300米

谱写着湿地的传奇

(青海扎陵湖湖滨湿地,摄影师@托尼star)

除了这些淡水湖

西部地区还有更多咸水湖湿地

其中最著名的

莫过于青海湖湿地

(请横屏观看,青海湖湿地,图中为青海湖最大河流布哈河入湖口三角洲,摄影师@潘劲草)

夏季

发源于四周高山的

40余条河流汇集于青海湖

旺盛的蒸发

与干旱的气候

使河流流量较小

且多为季节性

加之湖盆较深

吞吐性不强

青海湖湖滨淹没带湿地面积仅

200.21平方千米

最宽处可达4200米

最窄处只有20米

但即便如此

这个中国最大湖泊的湖滨地带

同样显现出湿地的生命风采

(青海湖湿地,摄影师@吴正杰)

每年春季

十余万只候鸟

从南亚、东亚

迁徙而来

在此衔草运枝

嬉戏觅食

(请横屏观看,青海湖鸟岛湿地,摄影师@刘辰)

此外

青藏高原腹地的“一错再错”

也向我们展示着

高原湖滨湿地的奇妙与超凡

是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家园

(请横屏观看,色林错湿地,摄影师@陈小羊)

但若咸水湖的蒸发继续加剧

当每升水含盐量大于35克时

盐湖便开始形成

作为湖泊生命的终点

盐湖通常极为平坦且水深不大

在淡水汇入的地方

湖滨湿地彰显着旺盛的生命力

艾比湖

准噶尔盆地的最低点

博尔塔拉河、精河等数条河流汇聚于此

数百种湿生及旱生植物

在这里

竞相滋长

极致舒展

(艾比湖湿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此外

我国其他绚丽多姿的盐湖湿地

也同样凭借自身的光芒

吸引了一大批活跃的“粉丝”

(请横屏观看,山西运城盐湖湿地的火烈鸟,摄影师@张立)

特别是深处荒漠的那些小盐湖

更将湖滨湿地的生命传奇

谱写在广袤的死亡之海里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盐湖,摄影师@刘白)

就这样

在湖泊与陆地之间

一个个奇妙而独特的世界

散落在大地之上

在哺育万千生灵的同时

也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博斯腾湖湿地,摄影师@陈小羊)

然而

并非所有的湖泊

都以盐湖作为生命的终结

当它们逐渐消亡之时

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02

生机沼泽

四川省的西北部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

高原泥炭沼泽

若尔盖沼泽

坐落其间

(若尔盖区域曼扎塘湿地,摄影师@熊可)

目之所及之处

绿草茵茵

让人们难以想象

这里曾经是一个超级大湖

(请横屏观看,若尔盖湿地,摄影师@姜曦)

在数万年前

随着古黄河溯源侵蚀至古若尔盖湖

湖水逐渐外泄

统一大湖逐渐变浅

转变为被丘陵分隔的湖泊湿地

大量的水草在湿地里

生长、死亡、堆积

湖泊不断淤浅

(若尔盖湖泊沼泽化示意图,制图@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缺氧的环境使得微生物分解缓慢

大量的有机质被积累下来

逐渐形成棕褐色的泥炭

最终湿性植物和沼泽植物将其占领

我们将这般

土壤过渡湿润

植被茂盛

通常有泥炭层的土地称为沼泽湿地

而这一过程也被称为

湖泊沼泽化

(英国苏格兰内赫布里底群岛的沼泽泥炭,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这一过程中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得以被植物吸收

并以另一种形式固定在地下

经过数万年的积累

若尔盖沼泽部分地区的泥炭深度

已超百米

每公顷土壤有机碳储量达961.96吨

相当于森林的5倍

草地的11倍

然而

并非所有的沼泽都由湖泊演变而来

大气降水、河流、地下水

所引起的地表长期积水

同样可引发沼泽的形成

黑龙江省东北部

坐落着由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

冲积而成的三江平原

(黑龙江抚远三江平原,摄影师@石耀臣)

夏秋季节

充沛的降水

使地表长期积水

而冬季寒冷的气候

不仅使蒸发减弱

又不断孕育冻土

流水难以下渗

于是

大量草类植物

开始在过湿的土壤之上生长

并由根状茎禾本科植物

逐渐向密丛型禾本科植物转变

草根盘根错节

诞生了我国最大的

淡水沼泽湿地

三江平原湿地

这一过程也被称为草甸沼泽化

(抚远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摄影师@石耀臣)

而在三江平原西部的小兴安岭

另一种沼泽

隐藏在山岭深处洼地间的森林里

(小兴安岭伊春乌伊岭湿地公园森林沼泽,摄影师@赵高翔)

年复一年的枯枝落叶

在林下不断堆积

并大量积蓄雨水和地表径流

使土壤保持过渡湿润的状态

较低的气温

让植物残体分解缓慢

大量泥炭堆积

土壤养分降低

植被由森林退化为草本

森林沼泽形成

这一过程

是为森林沼泽化

(森林沼泽化过程示意图,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在我国

沼泽湿地多分布于

寒温带及温带湿润地区

包括新疆巴音布鲁克湿地

黑龙江扎龙湿地、七星河湿地

青海隆宝滩湿地等

(新疆巴音布鲁克湿地,摄影师@厚汝轩)

沼泽湿地不仅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更在固碳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

由此

由湖泊和沼泽所缔造的湿地王国

遍布大江南北

而接下来

一种强大的力量

不仅与其相伴相生

更要将它们完美串联

共同打造一个崭新的天地

03

广袤河滩

在我国

西高东低的地势

与盛行的季风气候

塑造了数万条奔流不息的河流

滋润着广袤的大地

而在这些熟知的江河里

也同样孕育着我们并不熟悉的湿地

通常

河道内水深2米以内

及河道外定期受到洪水泛滥的区域

称为河流湿地

(河流湿地结构图,曲流河和网状河中下游皆有分布,此处为示意图,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在上游

坡度大

流速快

输沙程度大

在两岸无明显约束的平坦地区

河流易废弃改道

形成形似发辫的河道

是为辫状河

(西藏定结县辫状河,摄影师@于海童)

较浅且易变的河道

加之富于变化的心滩广泛发育

辫状河内湿地面积广阔

西藏林芝

发源于米拉山的尼洋河

自西向东

投入了雅鲁藏布江的怀抱

布满繁茂植被的心滩

在江间错落有致

(西藏雅尼湿地,摄影师@申然)

此外

北疆的伊犁河湿地

及塔里木河上游地区

也都是辫状河湿地的典型代表

(伊犁河湿地,摄影师@马俊华)

当河流到达平缓的平原或盆地的时候

流速放缓

侧向侵蚀开始加剧

河道不断弯曲

曲流河发育形成

但过于弯曲的河道

使河流的泄洪能力下降

丰水期时

洪水常常冲出堤岸

淹没沿岸低洼地带

于是

大面积的河漫滩

河漫湖泊

河漫沼泽湿地

相伴而生

(海拉尔河漫滩湿地,图片来源@长光卫星)

湖北省中南部

由长江和汉江冲击而成的

江汉平原坐落其间

这里河网密布

经常洪水泛滥

形成洪湖、白露湖、三湖、长湖等

河漫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

(引江济汉渠与长湖湿地,摄影师@傅鼎)

而在河道两侧

还有水草丰茂的浅水湖泊分布

因其形似人们套在耕牛颈部的曲木

得名牛轭湖

这是由于曲流河道进一步弯曲

凹岸相连

新的河道打通

河流“裁弯取直”

使得原有河道逐渐废弃而形成

(牛轭湖形成示意图,制图@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在广阔的江汉平原之上

大大小小的牛轭湖随处可见

(请横屏观看,长江中游牛轭湖群湿地分布图,制图@吴昕恬/星球研究所)

由于牛轭湖水体与河流隔绝

且体量较小

众多水生植物很快就会将其淤浅

转变为沼泽湿地

更重要的是

这些牛轭湖湿地和河漫滩湿地

不仅生物繁盛

更可在汛期容纳更多的洪水

在调洪蓄洪中发挥重要作用

河流继续逶迤

到达地形更加平坦的下游地区时

河水极易在汛期冲破堤岸

逐渐形成新的稳定河道

因此河道常常分散成密集河网

并孕育大面积湿地

(鄱阳湖赣江三角洲网状河,图片来源@谷歌地图)

广州市区的海珠湿地

则是此类网状河湿地的典型代表

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

更对调节地区的温度与湿度

有显著作用

(请横屏观看,广州海珠湿地,摄影师@张向良)

继续往下

河流便结束了

这一路的奔腾激越

最终投入了大海的怀抱

在入海口

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此卸载堆积

形成千姿百态的三角洲

(请横屏观看,鸭绿江三角洲,摄影师@常建儒)

由于月球和太阳引力产生的潮汐作用

会使海水周期性涨落

将三角洲的边缘地区淹没

形成大面积的湿地

在我国渤海

由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封闭了外海

沿岸地区的波浪能量较弱

于是不断向海堆积的黄河三角洲

形成了面积巨大的三角洲湿地

每到秋季

碱蓬草换上红装

仿佛上帝打翻的调色盘

(黄河三角洲湿地,摄影师@傅琨)

三角洲构成了河流与海洋的过渡地带

将我国1.8万千米的海岸线

装点得格外斑斓

而在这条漫长的海岸线上

还有更多极致的湿地风光

正在上演

04

斑斓海岸

在沿海地带

海平面6米以内的浅海海底

包括潮汐周期性淹没的海岸在内

是为近海及海岸湿地

(请横屏观看,近海及海岸湿地示意图,制图@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它们的面貌随着海岸带类型的变化

而各有千秋

在大连周围

群山延伸进了大海

在常年累月的波浪冲刷下

形成了以海蚀柱、海蚀崖和海蚀拱桥为代表的

基岩海岸

这里岸陡水深,海浪凶猛

但潮水涨落之间

同样孕育出一个周期性被淹没的地带

称作岩石海岸湿地

(大连石老人岩石海岸湿地,摄影师@刘耕新)

无数的鱼虾蟹贝在此栖息

吸引着更多动物的到来

每年冬季

数百只斑海豹

从寒冷的西北太平洋迁徙至此

尽情享用这里的“海鲜大餐”

特别是潮水退去

众多礁石出露海面

往往会瘫满晒太阳的斑海豹

十分憨态可掬

(请横屏观看,大连斑海豹湿地的斑海豹,摄影师@张程皓)

在离山较远且波浪较大的海岸带

礁石破碎后的砂石及河流带入大海的砂石

也会被搬运至岸边

形成一条条沙滩

(北海贝壳沙滩,摄影师@梁炳全)

天然砂质海岸带同样孕育了大量底栖生物

它们与鱼类和海鸟

共同营造出砂质海岸湿地的活力

(山东烟台高新区沙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有时

沿岸的海流会将泥沙堆积成条带

将一些凹进陆地的海域封闭

形成与外海隔绝的潟湖

(潟湖湿地形成过程,制图@赵榜&汉青/星球研究所)

河北省秦皇岛市

坐落着华北第一大潟湖

七里海

浅浅的咸水湖底

生长大量的植物和底栖生物

成为一类重要的海岸湿地类型

潟湖湿地

(河北昌黎黄金海岸的七里海,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此外

还有许多地形相对封闭的海湾里

海水难以掀起波浪

颗粒细小的泥沙则随着潮起潮落

沿着海岸带堆积成泥质滩涂

例如青岛的胶州湾、深圳的深圳湾

霞浦的沙塘港、福建漳江口

广西北仑河口等地区

(请横屏观看,广西红树林生态海岸,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海岸滩涂上常生长着红树林,摄影师@梁杰)

江苏盐城

拥有中国最特别的一处海岸湿地

虽然正对黄海的开阔海域

但极其宽缓的黄海大陆架

降低了这里的海浪能量

加之地质历史时期里

黄河与长江曾多次在这里入海

海水改造规模巨大的三角洲

海岸逐渐演变为泥质滩涂湿地

成为无数珍贵野生动植物的家园

(请横屏观看,江苏大丰麋鹿湿地,摄影师@孙华金)

在海平面以下

由珊瑚礁和海草床组成的生物海岸湿地

同样别具一格

台湾南部的珊瑚礁

南海的泰莱藻、喜盐草

黄渤海的大叶藻等海草构成的潮下湿地

使滨海地区更加斑斓绚丽

(台湾南部恒春半岛珊瑚礁海岸,摄影师@焦潇翔)

至此

在水域与陆地的

碰撞交融间

数不尽的湿地在

湖泊、沼泽、河流、滨海孕育

共同装点着我们生活的土地

而富于创造的人类

在欣赏、尊重、敬畏的同时

凭借自身的力量

也一步步地打造出了

属于自己的人造湿地

05

人与湿地

很少有人意识到

除了欣赏和利用自然湿地外

人类也在有意无意间

创造了许多人造的湿地

它们是大江大河上的水库

(三峡水库,摄影师@行影不离)

是稻花飘香的水田

(云南元阳梯田,摄影师@酷鸟魏建)

是传承千年的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与微山湖,摄影师@吴亦丹)

更是一处处精美的亭台水榭

(杭州西溪湿地,摄影师@肖奕叁)

成千上万或大或小的人工湿地

与天然湿地一起

共同谱绘了一幅生态画卷

它们恰如一条条纽带

将陆地与深水水体连接

不仅为更多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也在净化水质、调洪蓄洪

补给水源、固碳等方面

具有突出的贡献

(请横屏观看,湿地定义及功能示意,《湿地公约》中将陆地间所有水域及海岸地区定义为湿地,该体系方便管理但过于庞杂,本文所指的湿地主要为陆地及深水水域的过渡地带,制图@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但与此同时

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湿地退化

也十分显著

毁林开荒

围湖造田

填海造陆

无不在使湿地的逐渐减少

(深圳宝安机场,该地区为填海造陆,摄影师@吴亦丹)

随之而来的

生物多样性锐减

水土流失

洪水及内涝频发

海岸带侵蚀等弊端

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武汉洪水淹没江滩,摄影师@欧昌宏,XM)

幸运的是

人们正在重新认识湿地的重要价值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加入国际湿地公约

以及一系列湿地保护法的颁布

当代中国的湿地正在得到有序恢复

(辽河口红海滩湿地,摄影师@周昫光)

以南方沿海的红树林湿地为例

1950年时,中国红树林湿地面积近5万公顷

但在2001年,这一数据锐减为2.2万公顷

自那以后,随着人们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

这一数据在近年来已经增至近3万公顷

使我国成为了为数不多的

红树林净增长国家

(请横屏观看,漳州紫泥镇红树林湿地,摄影师@林昉)

2022年11月

第十四届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

在武汉和日内瓦开幕

更是为我国湿地保护

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请横屏观看,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摄影师@玩摄堂)

通过数十年的努力

我们正在逐渐摸索出

人类与湿地之间较为舒适的相处方式

也正在试图一步步找到

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

我们相信

这些湿地将继续

在千变湖滨间波光荡漾

于生机沼泽里一望无际

在广袤河滩上蜿蜒回旋

于斑斓海岸中绵延万里

(请横屏观看,云南大理洱海湿地,摄影师@杨继培)

将这场

水与陆相遇的奇迹

以及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永远演绎下去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 | 小非&云舞空城

图片 | 感恩的心

地图 | 吴昕恬

设计 | 王天怡&汉青

审校|李楚阳&王逻辑&陈景逸

封面摄影师|傅建斌&熊可

【参考文献】

[1] 吕宪国. 中国湿地与湿地研究[M].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2] 齐述华, 张起明, 江丰,等. 水位对鄱阳湖湿地越冬候鸟生境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8):11.

[3] 唐国华. 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D]. 南昌大学, 2017.

[4] 李红梅. 若尔盖湿地景观格局演变与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D]. 四川农业大学.

[5] 袁月, 傅德平, 吕光辉. 新疆艾比湖湿地植被优势种种间关系研究[J]. 湿地科学, 2008, 6(4):6.

[6] 曾祥云.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水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5.

[7]吴钟解, 陈石泉, 蔡泽富,等. 海南岛海草床分布变化及恢复建议[J]. 海洋环境科学, 2021, 40(4):8.

[8]邢伟. 我国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碳累积研究[D]. 中国科学院大学,2017.

[9]何报寅. 江汉平原湖泊的成因类型及其特征[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36(2):4.

[10]关道明, 刘长安, 左平,等. 中国滨海湿地[M]. 海洋出版社, 2012.

原标题:《出发,看遍中国湿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