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智库百人会 | 张克科:把握大湾区发展新机遇——中国式现代化深圳先行示范新挑战

2022-12-28 15: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在:12月6日,由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深圳市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深圳的先行示范”高端学术沙龙在银湖CDI大厦顺利举办。研讨会以“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契机,聚焦新时代深圳的发展前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圳经验。以下为深圳市科协原专职副主席、深圳市先行示范区湾区组专家、马洪基金会智库百人会原副总召集人张克科的现场发言,现整理以飨读者。

 今天这个题目就是一个挑战,中国式现代化是二十大提出来最新的理念,结合深圳的先行示范,结合我们的经验,怎么学都有很深邃的过程。我今天就谈谈我学习的初浅的一点体会。

中国一直讲现代化,我们一直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奋斗。十八大以来,我在不同的交流活动中,涉及到四化,我就会提问:你理解的四个现代化是什么?回答的群体带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不同答案具有很大的标志性,今天在这里,我也问一下,你知道的四个现代化是什么?是哪四个?现在提的是哪四个?以往提过哪几个。中国式现代化是渐进的过程、逐步认识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深圳的改革开放就是新时期中国现代化是标杆、先行,基于这一点,深圳的先行示范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的过程。

我的课件一直保留着这样两段话作为开场白,今天也不例外。这两段话来自于2005年。2005年是中国进入WTO的第三年,中国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深圳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有的说要开放了,经济特区不要了,市场经济不争议了,社会主义还要不要?那一年,中央安排第三世界的国家多位元首到深圳考察,他们看完以后很惊讶。贝宁共和国托马·博尼·亚伊总统的一段话非常有代表性,他说,“任何一个对经济感兴趣的人都不能不关注到中国近年来的迅速发展,而任何一个关注中国的人都应该来看看深圳、深入了解深圳,深圳26年迅速发展奇迹,不仅为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全世界发展中的国家和城市带来了信心、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也是中国为什么现在理直气壮的说,我们要在全球中做出自己的样板,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同期,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留下的这段话更有意思,他说,“什么改变了中国?只要看看深圳,就知道了其中的答案。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驱和前沿,深圳的今天就是我们国家的明天,改变了深圳的因素就是改变中国的因素”。今天网上还有讨论是先烈还是先驱。不管怎么样,深圳的今天就是我们国家的明天,改变深圳的因素就是改变中国的因素,我们可以看到深圳的先行示范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先驱,深圳在大湾区中的作用是可以得到实践证明的。

深圳迎来了四十年的辉煌,我们从来不张扬自己,勇当先驱,闯路先行,从来不敢说示范。但是习总书记说深圳要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深圳要作为中国的楷模、世界的典范。在这个关键时刻,总书记说: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深圳用4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所以,中国现代化的楷模是深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在深圳的实践和实现过程,深圳走过的路就是中国现代化的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典范就是深圳。刚刚郭万达院长说我们还不好说全球的典范,中国的典范就是深圳,这是无可非议的。

二十大报告在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中提到六个坚持是精髓,我看了以后很受启发。二十大报告中写进去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简单理解就是人民所喜爱、人民所认同、人民所拥有就是人民至上。什么叫做自立自信?既不能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搬照抄。守正创新,其实给的就是两句话,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是没人干过的。

深圳建市四十周年,有关方面组织编写了7本关于四十年的书,其中有一本《中国深圳四十年科技发展史》,我看了以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本子是学术界做的,其主干是用西方经济学的观点证明深圳的道路是符合世界发展规律的,但是深圳的道路和世界规律不完全一样,书的立论是用西方经济学框架来说,深圳的哪点符合,我通篇看下来感觉有问题。深圳的经验就是打破西方经济学的观念,比如说私人经济,五个人的剩余价值,但是我们用民营科技、用集体股份制打破了老祖宗的,这样才有了华为、民营科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敢于干前人没干过的事,敢于说前人没说过的话,在深圳是最有体现的,这就是守正创新,创新不是守,而是守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敢于破,破字当头,立在其中。

报告还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不是把文章做得四平八稳,没有系统理念是井底之蛙。当时在一次内部讨论时我形容,那时的香港,对深港合作不屑一顾。香港人的两个脚,一个站香港、一个站国际;两只手一个抓着国内市场,一个抓着国际市场;两个耳朵,一个听着上面的,一个听着下面,两个眼睛一个看着北京、一个看着上海,嘴巴是和广州一起。人大多状态下是看不到自己的鼻孔的,深圳就是鼻孔,同呼吸的不可缺或的。2008、2009、2010年香港才认识到和深圳的关系,在这之前,香港很多人是看不起、看不到、也不想看深圳优势。所以,系统观念是个大架构,希望有这样的格局,中国不是仅做自己的事情,而是海纳百川形成美好的全球格局。

“四化”,是几代国人的追求。最早的政治体系是新民主主义,全国政协,1954年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四化是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通过交通运输业我们知道这里指的是一个“业”,那个时候的工业和后来提出的现代工业和新型工业化是不一样的,现代工业是一个体系,农业收割机是工业化也是现代化,工业化是泛过程,现代工业是新型工业,工业就是简单的产业。1954年提出交通运输业,这是问题导向、系统导向。中国幅员辽阔,第一座长江上的桥是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苏联专家援建的。南京长江大桥是公路铁路两用桥,是1968年12月26日开通的。我记得1966年大串联从北京到上海,津浦线和沪宁线是两端,晚上的火车要分解成三节,上到驳船上过长江。这么大的国家交通不解决没办法解决,包括后来的川藏公路、京广复线等等,直到“十三五”提出高铁经济,交通运输仍然是国家命脉的主业。1964年第三次全国人大提出提出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现代科学技术,这个四化是我们一代人追求的。1979年十年动乱后,小平同志将“四化”量化,明确这就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小康,实现1000美元的小康就成了2000年的目标,之后再经过二十年的奋斗,直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我们这5--60年做的都是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那是中国式现代化,这是在实践着中国大地上的共同富裕和走向全球格局的过程。

这中间有一个小的变化,到了2005年提出了新的四个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为什么那个时候提出这样的现代化?因为2002年中国进入了WTO。那时温家宝总理还是中央书记处书记,分管中国科协工作。在中国科协全会闭幕大会上,温总理就进入WTO后的形势和任务作主题报告。会议议程是到下午5:30,我想领导讲话应该就到点结束吧,于是预订了当晚7点的飞机票回深圳。结果讲到六点半,专门讲WTO和中国的市场问题、农业问题、开放问题,很揪心的说了一下午,特别提到市场开放的冲击和国际规则的接轨。十八之后提出了新四化,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曾经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中国式现代化要走中国式的,并不是不要市场化也不是不要国际化,只是结合中国特点,从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出发的科学实践。但中国的成就也要得到全球承认,也要为国际社会做贡献。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和便利化成为营商环境最核心的东西,我们后面会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再说明,对于市场化经济的地位,在中国式现代化有它非常重要的作用。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因为中国有特色,中国的四化要和整个的方向一起走,中国式现代化是前进的过程、实践的过程、辩证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到现在为止仍然还有更多的经验需要我们再去实践,而这中间深圳担当着重要的任务,因为深圳的今天是我们国家的明天,改变深圳的因素就是改变中国的因素,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深圳有着不可担当的责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我想在这里我们义不容辞。

“十九大”之后,十九届一中全会中央政治局学习的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2015年深圳确定了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十九大之后深圳又提出七个先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提出和实践。十九届一中全会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的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六条。二十大报告中做了调整,二十大报告总结了十八大以来的经验和过往五年的实践,有更清晰的认识现代化经济体系,结构和内容做了调整。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五条,把第五条的市场经济体系提到第一条,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最核心的任务是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通过这个来带动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高水平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把供给侧改革和创新型国家两个层面,底层翻起来的存量和增量变成一个体系,这就是第二条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二十大报告将这个体系说得非常仔细,剩下的三四五没变,还是乡村、区域、高水平对外开放。二十大中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经过十年的实践、五年的摸索得到了完整的概念,而且也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过现代产业体系,提出了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当时是新提法。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对产业体系形成完整的表述,仍然强调实体经济,还有新型工业化、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交通、网络、数字、装备再造制造业、专精特新、补短板做安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等,其中我特别关注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这个服务业新体系是我们最缺的,服务业体系是最缺失、最不健全,服务业体系涉及到市场化发展水平、人力资源、市场经济的开放度,我们很多没有开放,这个新体系中是非常清晰的。

中国式现代化要在二十大提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步一步做强做好。我们怎么做?把握时代变革、把握市场风云、把握未来机遇、把握当下行动、把握自我价值。通过这个方式往前走。

粤港澳大湾区的实践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沿阵地和火热的战场。五大任务中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非常重要布局,我在前几天的一个论坛上有专门的回顾。2017年7月1日习总书记在香港见证了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澳门、香港、和国家发改委签订的五年框架协议。广东省的定位和香港的定位在后来的正式规划纲要上都有新的调整和强化。当时广东省是一中心两基地:国家科技创新中心、高端服务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因为我一直在关注科技创新,所以觉得很高兴,广东终于为拿到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真正说起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在2006年的科技大会,深圳是最先提出建设创新城市。2006年1月5日发的1号文件,鸿忠书记到北京开会,在1月17日大会发言就宣布深圳要做创新型城市中的示范。当时国家发改委没有这个安排。2007年底,国家发改委高新司司长许勤同志到深圳挂职副市长,听取科技口的汇报,希望可以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建设创新型城市。他说好,我还是挂职,左手代表深圳市,右手代表发改委,上报文件2008年6月份获得批准,深圳为创建国家创新城市示范。国家发改委2008年11月份批准16个创新城市示范。习总书记2014年5月提出上海要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回到北京,在8月份两院院士会,又提出北京要建设全国的科创中心。北上广深要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除了经济还有发展科技。胡春华回来布置,上海、北京都是科创中心,广东也要争创建设国家科创中心。之后连续2015年、2016年连续在珠三角开科创大会,但是国家2016年3月份公布的“十三五”规划中并没给广东省科创中心的定位,而是“支持珠三角地区建设开放创新型升级新高地,加快深圳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之后香港24位院士直接给习主席写信,习主席回信支持香港建设世界级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所以,我说这个艰巨的目标来之不易,任重道远。

粤港澳大湾区五条和先行示范区五条,应该说是我们最get的过程,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中国式现代化的抓手。一些具体要求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如在幸福民生方面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在可持续发展中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中国经验;用法治规范政府和市场边界,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等。粤港澳大湾区的价值不跟长三角一样,也不跟中部、西部一样,它就是参与全球国际竞争合作的新思路、新平台、大窗口、桥梁,我们要认真的了解,深圳的改革开放就是外向型的,支持香港、建立香港、学习香港、服务香港、帮助香港,这些才能做起来。

香港提出要对接国家战略,推进和大湾区的城市间的互通互联和融合发展。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给了香港8个中心,金融中心、创科中心、文化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航空中心、法律中心及知识产权中心,以及金融中心中包括前期做的货币中心、财富中心、对冲中心等11个中心。正如前面专家所阐述的生态体系,内地最缺的是金融体系。

我们通过前海的谋划,学习香港、借力香港,包括早期蛇口的开放、前海宝安片区的拓展、横琴澳门的示范和河套的对接,同时,布局发展新格局,对接双循环,在“一带一路”上做支撑,充分认识深港两地在一带一路的价值,融合协力谱写三步曲:一带一路国家要进中国市场必经香港在深圳浸润历练;中国内地企业要去一带一路必选深圳磨合踩到香港作为跳板进军;香港的价值与担当要挖掘、提炼、搭桥、载船,摇旗呐喊!深圳纳入先行示范领域协同全国统一大市场改革。这样我们去思考前海怎么做,在前海的香港企业怎么做、在香港希望借助前海资源的企业怎么做,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香港的合作当中登高望远,有更大的视野。我们要善用提升机制,通过专班的平台扩大,加快合作“一带一路”的倡议。深港两地之间、平台之间、“一带一路”走出去,香港要走出去还要往外走,RECP也在做了,香港没参与,能量在这个地方,前天专门开了“一带一路”的过程,原来是讲超级联系人,现在讲粤港澳大湾区支撑区,这里肯定有很多的故事可以说。作为桥梁,跨度越大支线和支桥就要越长,深圳更多是全国各地的支线和脉络,我觉得大家可以商量,香港的价值仍然是有作用的,深圳跟香港的合作绝对不是两个城市之间的关系,也绝对不是单一湾区的关系,是国际的关系、全球的关系,深圳四十年我们都经历过,从产业开始到城市、合作、产学研合作、园区等,后来发现我们的变化很大,我觉得有三个最大的变化:一是特区内外一体化,使我们的城市起来了;二是区域创新城市的崛起;三是国家战略和国际城市的起步,有了这样大的目标。真的是可持续发展,真的是全球价值,我们get到所有的价值我们就会有很多的机会。

空间上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大的平台,合作方面深圳有它的特殊能量,在香港方面也有其他配合的资源。我看电视听到同期声的录音,林郑说河套地区的发展一定会比硅谷更好,这是她的同期录音,这个非常有意思。innoHK和“20+8”,再工业化和专精特新,招商引资和人才带队,做什么?五花八门都有,我说过一个“两个凡是”,凡是在其他地方能做的原则上不要安排进河套,凡是要善利用两地的资源嫁接或两地需要借力对方优势有所突破的能够借香港的力或是香港借深圳的力想方设法到河套。我觉得这六个领域可以优先考虑在河套做,生物医药、半导体、金融科技、大数据、智慧社区和元宇宙。大家都在讲这个链那个链,我们缺少服务链、市场链、价值链,我们要有更多的方式,我们需要载体和平台,目标就是建设创新型共同体,没有共同体就是一盘散沙,就是互相争斗,就是一损俱损。让我们试吧,深圳要大胆敢试、敢做、敢创,未来的创新中我们更需要做载体、平台和市场引导,这两个点是我们的核心缺口,通过这个方式可以把我们的共同链做起来,形成未来发展的新渠道和新平台,结果和目标的原则以及启动马上可以办的事,争取做起来。

国家发改委总结推广深圳经验47条,最近又做了18条深圳的经验在一起,65条够我们消化了,不光我们自己,北京、全国都可以好好学习先行示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点,能做起来。

深圳还有两盘大菜,24项可先入市的,还有CEPA,这两张单上的东西我们还有好多没做起来,24项先行示范还有很多空间做。营商环境也是很重要的,WTO以后改变了营商环境,政府说营商环境就是一张笑脸,笑脸没用,市场主体没理解,笑脸笑完都没用的,一定要把主体搞清楚。

时间的关系我讲后面四点目标,原来在智库平台上有发过,这四条是新发展理念、新格局中怎么Get的,每一篇都有一些建议,建议都有一些细节,希望通过这个可以做起来。这里给一个要点。

一是区域协同:要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要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共创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新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要素流通:要围绕构建共同体和促进一体化的全流程,建立市场要素配置和有序流通的双循环生态。关注信息、资金、人员、设备、服务等创新生态的基本要素的跨境流通。在双循环的共同体中获得便捷畅通,满足需要的最大化交互获取。政策设计有突破、想突破,但难落地、难见效,关键在于缺乏对真实需求针对性、缺乏实事求是的差异化施策。要抓住大湾区交通互联的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包括与泛珠及一带一路专列通道。要挖掘CEPA系列协议中的存量资源,延展RCEP的增量要素。开放香港与内地交往中各项协议在湾区一体化模式下深化、细化和对接落地;要在重点片区做一些突破和尝试。获得一些跨境协同的经验,培育高品质国际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双循环服务新模式。

三是制度对接:融合的平台、水火的载体、新规则的协商机制、制度对接的原则,都要有趟深水、摸石头的需要。深圳要做驶向彼岸的冲锋舟,首先要试水和建立下水的船坞。站在岸边观看是到不了对岸的。要研究湾区改革开放市场的一揽子制度建设。借鉴国际组织和区域协同发展的成功模式,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用两地互换谅解备忘录的模式,实实在在从要素流通开始,两地共商建立一体化的双城双向政策包。现在颁布和制定的支持政策,一厢情愿多、恩许特例多、临时动议多,还满足和停留在一事一议的非规范、缺乏法治框架和持续发展的动力。香港的法治优势不在于现在执行的案例法,而是在法理之下,可以根据案例和实际拟定出可以遵循的法规和共识规则。要在国际大循环的视野下,在开放内外两个市场,发挥三个极点、四个核心引擎的态势下,为千军万马通达彼岸建立双循环转换桥,当好桥头堡、配置提升动能,筑建大湾区、泛珠和国际连结的过河之引桥支桥。

四是专业服务: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专业化、可持续发展是湾区通的基础,也是湾区协同发展的最高愿景。要打通专业人员的执业渠道,建立互认资质和差异化培训的平台,在特定区域、指定领域开展培育湾区统一认证的服务业规范。深圳要主动担当,搭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和市场一体化的专业服务载体“湾区驿站”,引入专业服务业集聚执业的管理模式。要开放国内市场,联手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融合的数字经济、消费经济、都市经济和绿色经济,引领高品质发展经济和高水平惠及民生大潮;要拓展国际市场,在不同地区国家或市场领域,建立深圳锚地,组织深港商务圈,让国内企业组团搭载深圳-香港联合专列,进入国际大市场。回头看CEPA系列协议的落实和开放空间,在比较成熟的领域实现更大的开放,为两个循环的互相助力和走出去策略,实现大湾区的国际化价值,展现深圳的桥头堡作为和演绎深港双城计。

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让我们携手一起向未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