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研究徐悲鸿半个世纪,美术史学者王震辞世

仲和
2022-12-27 18:54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澎湃新闻获悉,知名美术史学者、徐悲鸿研究专家王震因病近日辞世,享年90岁。

王震生前供职于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山东阳谷人,生于1933年,1960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研究员,上海海事大学教授,上海徐悲鸿艺术研究协会常务理事、理论研究部主任,其著书36本,文章200余篇,共1500余万字。其著作多为资料集成,但也有些美术史论和传记文学。

半个世纪以来,通过研究徐悲鸿,王震先后出版了《徐悲鸿艺术文集》《徐悲鸿的艺术世界》《徐悲鸿文集》《徐悲鸿年谱》《王震藏徐悲鸿弟子书信集》等,还有参与编纂的《上海美术志》等,对近现代美术研究尤其是徐悲鸿研究贡献卓著。

王震(1933—2022)

上海书店出版社副总编杨柏伟今天在社交媒体说:“惊悉老同事、老前辈——原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的王震老师逝世的消息,眼前似乎又出现了他开着残疾车上下班的样子。王震老师是图书馆领域的一位研究型人才,他是徐悲鸿、汪亚尘研究专家,辞书社图书馆丰富的馆藏,使他如鱼得水,成果累累。可惜当年讨教太少,但先生的编著我还是有几本的,可以再读一下,以为纪念。”

王震,原名金山,曾用名王珍,1933年3月生,1960年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律系,一直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工作。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记者多年前曾走访王震先生的工作室,那是一间不足5平方米的阳台改造成的旧书房,窗外爬满绿藤,屋内堆满书稿。午后采光极好,王震老人平素就是这样俯于窗前,奋笔疾书。一旁是由他主编的关于徐悲鸿的书,十五六本,堆得老高。

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屋内,聚集了非常完整的徐悲鸿生平资料。

为了研究和著述需要,王震日复一日的沙里淘金行为,竟使他成为徐悲鸿相关资料的收藏者,收集到徐悲鸿书札(影印本)280余通,多数从未公开面世;徐悲鸿的友人、学生约80余位艺术家致王震的亲笔书函约300余通,包括吴作人、叶浅予、谢稚柳、艾中信、古元、常书鸿、宗白华、黄苗子、郁风等。

1960年,王震被分配到上海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资料室任职,日常的工作就是埋首故纸堆,收集整理资料。儿时因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不方便,王震从小就不能像一般孩子一样出去玩耍、打闹,资料室和书房的狭小天地便是他的全部世界,而书籍则像给他安上了一对翅膀,可借力翱翔。他在资料室一坐就是半个世纪。

1980年代初,为了编著徐悲鸿著作,王震开始四处收集徐悲鸿资料。幸运的是,王震得到了一份编于1980年代初的解放前南京中央大学校友通讯录。徐悲鸿曾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通讯录上有艺术科的学生四五十人名单,均为徐悲鸿任教时的学生。通过通讯录上的地址,王震给当时身处国内外的徐悲鸿学生都写去信,告诉他们自己要研究整理徐悲鸿年谱,编撰出版徐悲鸿书信集等,请他们尽可能提供徐悲鸿书信的线索,并多多回忆老师的往事。

“当年我在舒新城办公室和他家里看到挂有许多徐悲鸿的画,感到惊奇,就开始搜集资料,想探个究竟,后来就写起书来。兴趣是我研究徐氏的动力。我出身贫苦农家,老实巴交,大学里又学的是政法专业,教的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养成实事求是精神。写文章也是这样,对于错误和造假行为,我心中总不愿它们存在,不喜欢欺世盗名的东西。”王震曾说。

因为研究需要,王震查阅过100多种报刊,其中上海的报刊80余种,还有许多书籍。他把《申报》《中央日报》《良友》杂志以及《时报》《美术画报》等统统翻阅了一遍,有的报刊从1926年到1949年一张不漏地翻阅了一遍。在这漫长的五十年里,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人生最主要的年华都消耗在书海报海里了。他默默地在“大海”里捞针,书海报海里拾贝。在五十年里,他摘录了大约六十万张卡片,有时编写一本书就要用去几万张卡片资料,这需要怎样的执着和坚守的精神啊。

王震一直不用电脑,全部用手抄写,六十万张卡片用手抄录,出版1500万字的书籍和发表的文章用手抄写。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王震成为徐悲鸿艺术研究领域著名的专家。这是专家们和出版业界对他学术成就的公认。同时,他也受到徐氏后人和广大读者的认同。

徐悲鸿

王震五十余年来搜集徐悲鸿艺术资料和徐氏的人生信息,经过悉心梳理研究,出版了有关徐悲鸿的十六本书,总共525万字,现列出几本可见其分量:《徐悲鸿评集》,32万字,广西漓江出版社,1986年出版;《徐悲鸿艺术文集》,40万字,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0年出版;《徐悲鸿年谱》,30万字,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1年出版;《徐悲鸿书信集》,20万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徐悲鸿艺术世界》,52万字,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出版;《徐悲鸿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40万字,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出版;《徐悲鸿文集》,60万字,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出版;《徐悲鸿年谱长编》,60万字,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年出版;《王震藏徐悲鸿弟子书信选》,30万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王震有关徐氏的每一本书都如同实实在在的一砖一瓦,十六本“砖瓦”盖起徐氏的艺术宫殿,展现出徐氏伟大而辉煌的一生。

王震 编 《徐悲鸿艺术随笔》

王震 编 《徐悲鸿艺术随笔》

王震 编 《徐悲鸿论艺》

对王震研究徐悲鸿的书籍和文章,黄养辉教授曾在1994年撰文说:“王震先生对徐悲鸿先生的系列编著硕果累累,影响海内外。对弘扬徐悲鸿先生的爱国思想和现实主义艺术,厥功甚伟。”刘汝澧教授认为王震著的《徐悲鸿》一书 “对徐悲鸿的艺术思想和一生的贡献所作的评价比较客观公允,没有溢美之词……一扫美声溢誉、言过其实的恶习。”王学仲教授在《致王震》函中说:“诸多人赞扬您为徐悲鸿大师的研究成果,已为当代难得的徐氏研究专家了,大家备至称赞。”

徐悲鸿信札

徐悲鸿长子徐伯阳读过王震编选的《徐悲鸿艺术文集》一书之后曾说:“我父亲去世已三十四年了,他的学生和朋友写过很多纪念文章,都推崇他是近代美术史上的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可是有关他的教育理论却只有两三句或是零星片断,都不完整。到底他是怎样的一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大概得从他一生写过的艺术文章、私人书信中去了解。这本文集可以说是体现了他的整个艺术观……大陆虽为我父亲设立纪念馆,录制电视剧,开纪念大会,但都没有这本文集的出版来得具体而有意义。”

 王震藏徐悲鸿及其友人合照(f翻拍照)从左至右为:谢寿康、俞珊、田汉、吴作人、蒋兆和、吕霞光、徐悲鸿和刘艺斯。

王震最珍贵的珍藏是吴作人1984年5月26日写给自己的亲笔函,谈及这封信,王震当年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曾略显激动。他从层层叠叠的一摞书函中将其找出,一字一句念给《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记者听。“谈及这封信,其中的故事可多哩。”王震生前说。

“甘登信先生寄给我一封没有抬头的信,他告诉我说这是徐悲鸿先生的手迹,班上同学传阅时最后留在他的手上,但是没有抬头,不知道信是写给谁的。”王震就给吴作人写去两封函,一函提到这封信的由来,问他这封信是不是写给他的。另一函是王震向吴作人打听一张8人合照的来龙去脉,照片上包括吴作人在内的7位通过对照史料,都能确定其姓名,只有其中一位怎么打听都不知道是谁。

吴作人就给王震回了这样一封信,信中告知王震,徐悲鸿那封信并非写给自己,具体写给谁他也不知,不过已将信件转交给艾中信,请他帮忙查阅。至于那张照片,吴作人非常激动,他在回信中说:“第二函附的照片,我原保存一张,在十年动乱中已失去,希望你给我印两三张,能多印几张更好。因为在此照中尚存有三人,加上给徐悲鸿纪念馆一张。时间可能在一九二九年初。这是南国社在南京第一次公演之后。”

这张照片是王震通过搜寻史料,在民国时期的《南国月刊》上翻拍的,后来弄清楚照片上的人,分别是谢寿康、俞珊、田汉、吴作人、蒋兆和、吕霞光、徐悲鸿、刘艺斯。而王震遍寻不知的那位正是吕霞光,因为很早就去法国定居了,所以国内鲜有人认得他,但是吕霞光在法国的画室,是不少中国艺术家在法国的聚集地。而《南国月刊》则是1927年田汉与徐悲鸿一起创办的南国社刊物,刊登有很多旧时照片和资料。 

(本文部分资料据《上海采风》等)

    责任编辑:李梅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