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首任院长陈春明逝世,享年93岁

微信公众号“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2018-05-15 22:16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陈春明教授 资料图  本文图片均来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微信公众号

2018年5月15日6时23分,93岁高龄的陈春明教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陈春明教授一生为了事业,积极倡导科学和创新精神,坚持原则,实事求是,认真负责;她为人正直坦诚,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早年间她身为全国著名营养学专家,为了全心全意做好院长工作,放弃了自己带研究生,而积极组织申报预防医学科学院的博士点工作;她当院长期间参加过很多学术咨询活动,却一向谢绝领取劳务费;她多次出国考察和参加国际会议,一次次把出国外汇补贴省下来,并主动向单位上缴获得的国外补贴,总计在十万美元以上。

2008年汶川地震后,陈春明教授不顾83岁高龄,亲自赴灾区现场考察儿童营养状况,联合其他专家针对灾区儿童营养保障提出建议,积极推动婴幼儿“营养包”发放项目,并亲自到现场参与工作,有效地控制了灾区儿童的营养不良和贫血发生率。陈春明教授的高风亮节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公共卫生人。

11年前,以陈春明教授为首的专家组完成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技术方案的制定,促进了BMI及腰围尺等适宜技术在国内的开发和应用,陈春明教授亲自主编的《跟我学-吃动两平衡》一书成为行动早期的重要技术指南。在她的推动下,使先进的营养科学知识伴随控油壶、限盐罐、定量盐勺、腰围尺等进入了千家万户。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自2007年发起以来,“日行万步”、“迈开腿,管住嘴”的理念深入百姓人心,成为中国慢性病防控的重要抓手,这仅仅是她毕生工作的苍海一粟。

陈春明教授,女,1925年出生,1947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1947-1949年在原中央卫生实验院从事营养研究;1950-1982年先后在中央卫生研究院营养系、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营养研究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从事营养研究和管理工作;1982-1984任原卫生部卫生防疫司司长;1983-1992年中国预防医学中心主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1992年后担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技顾问。2014年89岁高龄的陈春明教授荣获第十五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特殊贡献奖。

一、创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1、领导组建预防医学国家队

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已经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国进入了面临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双重挑战的时代。大大小小的公共卫生事件层出不穷,形形色色的公共卫生隐患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当时,我国公共卫生面临两大短板问题,其一,在医学各领域中,预防医学成为发展滞后的薄弱领域,科研和政策开发的能力严重不足;其二,我国尚未建立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的国家队,遇到多次波折,全国省级及以下的卫生防疫站人才不足,难以在公共卫生政策和科学技术上跟上世界发展潮流。在这一关键的历史时刻,当时担任原卫生部防疫司司长的陈春明教授,承担中国预防医学中心的组建工作。在原卫生部的领导下,她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几乎是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于1983年牵头组建了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后更名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并出任第一任中心主任和院长,时间长达10年之久。

在建院初期,院部为天坛西里的一座两层简易小楼的临时建筑,办公条件甚至不如任何一家区县防疫站。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她带领全体员工和科技人员,满怀激情地开始了中国预防医学国家队的建设。她提出并领导贯彻了“五四三”办院方针。“五”是指“五项任务”:即科学研究、技术指导与培训、监督监测、为制定卫生法规和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以及情报收集和交流;“四”是指“坚持四个面向”:即面向实际、面向基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是指“建成三个中心”:即预防医学的科学研究中心、技术指导中心和培训中心。上述建院方针,成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后二十年,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为2002年建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奠定了基础。

2、指导开展疾病防治工作

参加建院的科研院所,大多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过去只重视科学研究,很少承担传染病监测和防治工作。建院后的第一件事,即从原卫生部接手了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陈春明教授亲自主持召开了建院后第一次全国传染病疫情会,迈出了在业务上领导全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第一步。当时全国疫情是按月邮寄报告,手工(打算盘)汇总全国疫情会议的数据。在陈春明教授的带领下,开展院内外联合攻关,克服了重重困难,在1987年即实现了全国疫情计算机联网报告,使中国步入世界先进行列。陈春明教授领导推动了全国肝炎、疟疾、丝虫病、鼠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钩体病防治工作,获得了许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例如,在全国鼠疫疫源地调查、消灭丝虫病、控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八十年代流行高峰;从无到有增设了计划免疫、碘缺乏病、慢性病防治和疾病监测点等新领域科室,在防治工作中取得了众多重大科技成果。

3、启动艾滋病防治工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国艾滋病形势严峻。陈春明教授亲赴美国考察艾滋病防治工作,到美国国会参加艾滋病防治论证会,以流利的英语发言,阐述了中国艾滋病防治的立场,并争取到了迫切需要的技术援助,启动了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陈春明教授是在中国首先宣传防治艾滋病要向高危人群推广使用避孕套的有重要影响的学者,当时她的观点遭到了健康宣传教育领域人士的激烈反对,陈春明教授通过面对面的激烈辩论,坚持正确的意见,得到了专家的认同,并被原卫生部采纳作为一项艾滋病防治的对策措施。

4、选送业务骨干赴国外进修学习

陈春明教授选送了一大批有作为的中、青年学者到国外进修、学习。为了使美国CDC接收更多的访问学者,陈春明教授与国际著名公共卫生专家、美国CDC领导Jefferey Koplan博士联系,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很多访美中国学者系陈春明教授亲自写推荐信给Jefferey Koplan博士。她在出访学者临行前谈话叮嘱,出国后保持通信联系,回国后听取汇报,安排工作发挥其专业所长。这些学者中涌现了大批科研和疾病预防控制骨干,其中有的成为以后的院长、副院长、所长、研究室主任等各级管理和业务骨干,也包括现在的一些院士和首席专家。陈春明教授为组建我国预防医学国家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成为建国后中国公共卫生发展史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5、创建联合公共卫生学院

陈春明教授同样重视国内的公共卫生教育改革,1998年她牵头北京医学院、协和医科大学,共同建立了“联合公共卫生学院”(后更名“协和公共卫生学院”),出任院长直至2006年。由此在中国首创了培养实践型公共卫生人才的教学之路,目前中国疾控中心的两位副主任、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北大人口所的书记、河北卫生职业学院院长、广东卫生厅一位付厅长、北京朝阳区CDC主任等一大批公共卫生精英都是该学院的毕业生。

6、品德高尚的好院长

她一心为了事业,积极倡导科学和创新精神,坚持原则,实事求是,认真负责;她为人正直坦诚,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她身为全国著名营养学专家,为了全心全意做好院长工作,放弃了自己带研究生,而积极组织申报预防医学科学院的博士点工作;她从不分心去写论文,更不利用手中的权力去做课题负责人或申报成果,而是全心全意为广大专家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

她不是学部委员和院士,但却受到全院学部委员和院士们的一致拥护和尊重;她当院长期间参加过很多学术咨询活动,却一向谢绝领取劳务费;她多次出国考察和参加国际会议,一次次把出国外汇补贴省下来,主动向单位上缴获得的国外支持美元给有关单位和预防医科院总计在十万美元以上,成为全院专家和员工学习的榜样。

二、著名的营养学专家

1、崇高的国际威望

陈春明教授在国际营养学领域享有从崇高的威望。她是该领域公认的资深专家,多次得到国际组织的嘉奖。1979年-2002年,她长期被聘任为世界卫生组织的营养专家组成员;于199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召开的世界营养大会上被选为大会副主席并主持了一天半会议,取得良好效果;1992年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营养工作贡献的荣誉证书;1997年她被授予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IUNS)名誉个人会员;并获得了印度营养学会哥帕兰2003年度奖;2002年-2011年,担任全球改善营养联盟董事会董事一职。在任期间她重视国际学术交流,积极宣传我国预防医学成就,不断扩大技术交流。离休后至今仍活跃于国际学术界。

2、创建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

1993年,在陈春明教授的倡导和领导下,成立了具有国际背景的非政府学术机构:“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International Life Sciences Institute Focal Point in China,以下简称ILSI中国办事处)”。以与预科院合作的方式进行活动,陈春明教授亲自出任第一任主任到2003年。20多年来,ILSI负责组织国际营养及食品安全的学术交流,在全球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成为中国在营养、食品安全领域以及相关的慢性病方面了解世界新动态的窗口。ILSI中国办事处还组织每两年一次的“两岸四地食品安全标准协调会”、“中国肥胖问题科学会议”等知名品牌会议,发挥了非政府机构联系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科学家的桥梁作用。

3、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共卫生实践

陈春明教授在她的学术生涯中,非常重视将科学实验的最新成果和公共卫生监测数据转化成公共卫生政策和行业标准。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陈春明教授即组织过第一次全国营养调查。她担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期间曾牵头建立了“国家食物和营养监测系统”,在1990-2010年期间共开展9次调查。在获得大量科学数据的基础上,她组织专家制定了中国食品卫生标准并上报原卫生部,2004年编写出版的《中国营养状况十年跟踪(1990-2000)》以及2007年出版的《中国食物营养监测十五年文集》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慢病防治适宜技术在社区的应用研究》研究项目经过专家评审,获澳大利亚国际开发署和原卫生部批准立项,该项目研究对现场调研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形成了极有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

2007年以陈春明教授为首的专家组完成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技术方案,促进了BMI及腰围尺等适宜技术在国内的开发和应用,陈春明教授亲自主编了《跟我学吃动两平衡》一书。上述适宜技术已经为各地政府制定营养发展战略所采纳,使先进的营养科学知识伴随控油壶、限盐罐、定量盐勺、腰围尺等进入了千家万户。

4、关心儿童的营养和健康

2005年10月,陈春明教授牵头编写《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后由原卫生部疾控局发布。为了改善我国农村2岁以下儿童的营养不良状况,陈春明教授于2001年开始,在甘肃省5个贫困县农村启动了以豆粉为基础的婴幼儿辅食补充品(营养包)的研究。跟踪6年的结果表明,6-24月龄的婴幼儿每天补充一包营养包,不但能够改善体格发育、降低贫血率,而且其智力发育效果一直延续到8-9岁。经过不断地扩大试点和在地震灾区的应用,已转化为政府政策。中央财政逐年增加免费为贫困农村儿童发放营养包的范围和经费,到2014年已达到提供5亿元人民币,为300个贫困县的全部6-24月龄儿童免费提供营养包。

5、情系地震灾区儿童营养状况

2008年汶川地震后,陈春明教授不顾83岁高龄,亲自赴灾区现场考察儿童营养状况,联合其他专家针对灾区儿童营养保障提出建议,积极推动婴幼儿“营养包”发放项目,并亲自到现场参与工作,有效地控制了灾区儿童的营养不良和贫血发生率。在此基础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四川、陕西、甘肃的8个地震灾区免费发放营养包,对于灾后婴幼儿营养不足的控制起到了很大作用。陈春明教授参与了此项国际慈善项目的设计、实施和总结评估。

三、陈春明教授的其他贡献

1、组建“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担任第一任理事长

为了适应我国健康与卫生领域的科研体制改革,探索一条新路,2001年,早已退休的陈春明教授联合有关专家学者,经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准并注册,创办了“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即一个按照“新思路、新机制、新运作方式”的民办非营利的科研机构。组建初期,缺乏经费,她个人带头捐款作为活动经费。十几年来,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立足新世纪科学研究的前沿,坚持创新、坚持发展,以健康与卫生领域,探索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为研究重点,不依赖政府或企业拨款维持运转,按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按照人民群众对健康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需要,以专家的视角,自主地确定科研方向与科研计划。在烟草控制、艾滋病防治、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促进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2010年获得民政部授予的“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并被评为“AAAA”级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

2、个人出资美元,办国内第一家英文BES杂志

1989年陈春明教授与美国著名毒理学家F.Coulstin教授共同创建了公共卫生英文国际杂志BES(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两人出任共同主编,编辑部设在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初期由美方提供经费,我方无任何费用维持编辑部工作。以后F.Coulstin教授说该杂志是中国的,不能继续提供经费。在此关键时刻陈春明教授个人一次捐献3万美元支持编辑部使之继续工作。目前BES杂志已成为我国预防医学、卫生学领域颇有影响力的英文学术期刊并得到疾控中心的支持。2013年,杂志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中国“百强科技期刊”名单、获得国家卫生计生委“首届优秀期刊奖”,并入选中国科学文献评价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评出的“201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名单。2014年BES杂志获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持评定的“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提名奖。

3、热衷公益慈善

陈春明教授总是走在慈善救灾捐款的前列,多次捐助北京蒲公英打工子弟中学;国内发生自然灾害时她每次的捐款额度都是全院第一;她还多次将个人所获捐助给了公益事业。

陈春明教授的高风亮节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公共卫生人,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她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过各种各样的荣誉称号。2012年9月11日,全国先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和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讲话,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原卫生部副部长尹力出席会议,陈春明教授获得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原标题:纪念陈春明先生,老院长一路走好,向伟大无私的公共卫生人致敬!)

    责任编辑:王灿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