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以流域为单元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修复

2022-12-26 12: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总体研究中心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12月16日,在“生态赋能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的“流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分论坛中,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中心总工郝庆介绍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工作背景和发展趋势,提出需要针对多主体参与、多部门协同、多流程管理、多学科综合、多目标耦合等业务特点,以流域为单元进行资源整合、技术整合和实施路径整合,建立基于不同流域尺度的跨专业技术咨询服务平台,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修复,并介绍了清华同衡在整治修复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工作进展。

国土空间为推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过度的开发利用,也带来资源环境领域诸多问题。对此,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的修复整治工作。但多以单项和部门性修复整治为主,存在整体性、系统性不足等缺陷。面向多维度问题并存、多目标追求的整治修复工作,必须改变单一要素、单一手段、单一投入的整治修复模式,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一、整治修复的主要问题与业务特点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生态系统尺度上忽视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缺乏整体性思维,“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顾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

(2)在区域尺度忽视了人与自然耦合的空间关系,缺乏国土空间规划的总体统筹,整治修复空间布局与其它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不整合,多为特定点位或局地面状修复工程。

(3)在时间尺度忽视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动态演替,对于受损生态系统是否朝着良性的正向演替缺乏必要的调查监测评估。

(4)其他问题。在工作组织上缺乏部门统筹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机制。在技术规范上缺乏修复技术和相应标准,特别是缺乏技术经济标准。在资金投入上以财政资金为主,来源单一,缺口较大,未能从规划管控、产权激励、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释放政策红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2. 主要业务特点

(1)多主体参与:政府(国家、省、市县、乡镇)、市场主体、村集体、村民、政府投资类公司等多元主体参与。

(2)多部门协同:财政、自然资源与规划、生态环境、发展改革、农业农村、水利、旅游等部门需形成工作合力。

(3)多流程管理:涉及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工程实施、实施监测与后评估等流程。

(4)多学科综合:需要土地管理、环境工程、地灾防治、景观设计、城乡规划、产业规划、文化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

(5)多目标耦合:实现地质灾害治理、环境治理、生态功能恢复、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复垦、产业发展、景观重塑等多元目标。

二、完善整治修复工作的相关建议

1. 修复理念:以科学规律为基础开展系统保护修复

加强对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问题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通过科学评价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区域部署,即明确优先选择哪些区域部署实施重大工程;基于实地调研和科学分析,选择适宜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即明确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如何实施;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监测,即明确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效果。

更新生态修复治理的理念。修复治理的对象由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地耦合系统,目标由单纯的自然生态系统修复扩大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重建更为健康、持续发展的人地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于修复功能受损的生态系统,不能仅从较小空间尺度去分析问题、开展治理,需要以系统思维考量、以整体观念推进。

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需求。开展生态修复工作须基于生态系统自身的演替规律,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采取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推进。重点是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实现生态系统顺序演替,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注重因地制宜性。在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过程中,需要根据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特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生态系统损害程度等,选择适合的保护与修复治理方式。

2. 组织机制:倡导多部门联合与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做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顶层设计。包括:明确国土空间治理中生态保护修复的主要问题、重点领域、重点任务、空间部署,以及工程实施范围、建设规模、工程期限、资金投入和各方责任等。在统一规划和总体部署下,提出系统化的修复治理方案,并明确各部门、各行业、各类社会主体的组织分工,明确推进整治修复工作的时空次序。

建立多元利益主体共治共建共享的协同工作机制。一方面,政府要形成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另一方面,需要倡导科研院校、社会组织、企业、公众等多元利益主体的广泛参与和深度协作。特别是生态保护修复可能涉及自然资源权属、权益的重新分配,需要保证群众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尊重群众意愿、保障群众权益、吸纳群众智慧。

充分发挥各领域专家的专业技术优势。生态保护修复作为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实践工作,需要充分发挥相关专家的专业技术优势,各地在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时,应该建立由自然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经济学、工程学等多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库,在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立项、实施、监测评估等环节充分发挥专家作用。

建立后期维护管护机制。整治修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实施全生命周期管护。需要做好生态保护修复前的调查评估,保护修复过程中的工程管理、权属调整,以及保护修复工程后的监测监督、反馈调控、后期管护等。特别是要注重发挥群众的参与作用,让更多群众自觉地投入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后期维护之中,确保生态保护修复的效果长久保持并良性发展。

3. 资金投入:以资金多元化投入鼓励全社会参与

做好财政资金的统筹使用。应当允许地方政府按照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要求,统筹使用土地整治、环境污染治理、农村环境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各类资金。加大中央财政资金对国土空间保护修复重点区域的倾斜力度,对生态重要性高、实施效果好、集中连片、跨区域开展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进行奖补,调动地方积极性。

完善市场化资金投入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以政府资金为主导、广泛吸引社会资金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注重发挥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的载体作用,聚合各部门投入,形成合力。建立和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按照“谁破坏,谁治理”原则,强化约束相关责任主体加大对生态保护修复的投入力度;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细化落实国家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政策措施,培育生态修复产业,激发市场活力。

4. 技术保障:加强技术体系创新与标准体系建设

创新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的技术方法。一方面,需要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的基础科学研究,通过长序列的野外实验观测研究等手段,系统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内在机理、影响机制等,夯实生态保护修复的科学基础;另一方面,生态环保领域企业做好技术研发,积极推广较为成熟的生态修复技术,特别是符合低碳绿色发展的相关技术。

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标准体系建设。在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加快生态保护修复领域规划设计、工程实施、评估监测等环节的标准体系建设,并将其作为指导和规范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基础。此外,应当考虑我国地域差异性,除自然地理、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人文方面的差异,确保修复技术及其标准的因地制宜。

三、以流域为单位推进整治修复工作的设想

水是联系各要素的自然纽带;流域则是统筹各要素的基本单元。流域是一个自然地理单元,也是在自然过程与经济过程互相影响中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系统,涉及河流小生境、河区、河段、上下游、全流域的不同空间尺度和生态学等级序列。基于流域这一基本地域单元和“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综合体,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整治修复,可以更好地顺应自然规律,确保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联系不被割裂,使治理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目前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在工作思路上已形成综合治理和全域统筹的概念,但在政策联动、流域性重大工程建设、国土空间管理上仍缺少跨专业协同。可以说,跨行业领域的工作协同体系尚未建立。为此,需要进行技术资源整合,建立基于不同流域尺度的跨专业技术咨询服务平台、多级政府决策咨询平台和多元主体合作交流平台,组织开展流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推动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开展政策与技术标准研究,形成“管理+资本+技术+产品”四方联动平台,共同探讨流域整治修复中的重点科学命题、关键技术问题和政策机制问题等,系统推进以流域为单元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四、清华同衡主要工作介绍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依托清华大学综合学科群的强大科研实力,联合行业专家,立足城乡规划、景观设计、生态治理等传统优势,整合多学科、集成化专业人才,构建整治修复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圈,搭建高水平的咨询服务技术团队,开展了大量整治修复工作,具有深厚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

1.顶层设计、政策标准与技术方法

先后参与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建部等部委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城乡人居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政策制定和研究;牵头或参与多项标准规范和技术导则的研制工作;承担或参与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等课题研究;在调查评价、整治修复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出版多部专著,取得多项软件著作权。

清华同衡技术人员主编的部分专著

技术研发案例(整体生态效益控制TEB评价)

2.面向实施的全过程咨询服务

具有省域-地市-区县-片区/园区-社区等各级尺度国土空间整治修复的工作实践经验:熟练掌握生态系统评估模型,开展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控、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修复策略等多项课题研究。开展的具体业务包括各层级的整治修复总体规划以及流域/区域水系综合整治规划、水污染防治规划、矿区生态整治修复规划、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EOD)综合实施方案等。主要技术人员还参加了海绵城市试点、全域土地整治试点、国家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等示范试点,协助地方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金补贴和相关政策。

市县级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研究案例

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案例

城市水系综合规划案例

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EOD)实施方案

3.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面,参与全国第一批“三线一单”编制试点、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实施跟踪评估与更新调整试点,全程参与“三线一单”相关技术规范编制和政策制度研究,参与指导江苏、安徽、河北、辽宁等省级“三线一单”编制。在规划环评方面,清华同衡作为清华大学战略环境评价研究中心成员单位,参与国家历次大区域战略环评、首个地市级战略环评试点、首批城市规划环评试点和产业园区清单式管理试点,参与规划环评技术规范起草,在规划环评领域具有技术领先优势

国土空间规划环评案例

4. 自然保护地体系及生态敏感型地区保护修复

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评估调整方面,基于3S技术与生态系统评估,识别矛盾冲突。根据本底评价成果及资源禀赋分析,结合发展与保护实际,提出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方案。在自然保护地/自然遗产地规划编制方面,基于生态文明建设框架,遵循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对自然保护地进行全面踏勘调研,结合系统研判,从园区资源、生态、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充分的认识和价值挖掘,划定各类分区,制定保护措施,明确发展方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并开展了地质公园规划、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生态敏感地区保护修复规划设计等。

生态敏感型地区保护修复案例

5.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落实自然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制度、支撑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手段,是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清华同衡在多个地区制定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支撑下的城乡发展战略,策划不同层面的产业项目为动力,以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为保障,实施方案为具体安排的全流程咨询。面向乡村振兴,综合整治人居环境,优化调整生态用地布局,保护和恢复乡村生态功能,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保护和传承乡村自然景观、乡土文化和历史文脉,留住乡愁。并注重产业引领,通过充分挖掘自然和文化资源,打造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力。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案例

6.专项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

针对不同空间尺度和业务领域额工作,清华同衡各部所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水生态治理与修复、矿坑修复再利用、采煤塌陷区修复、棕地修复等。

采煤塌陷区修复工程案例

清华同衡依托清华大学学科优势,已经建立领先的流域与水系研究技术方法,完成大量流域/水系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水务管理等领域的规划设计优秀项目,开展了从单项到综合统筹的实践工作,形成支撑流域/区域综合业务体系的技术体系。未来,清华同衡将依托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协会等平台,统筹保护与发展需求,多专业协同、多要素统筹,与国内外合作单位共同拓展流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助力流域绿色发展。

相关链接

原标题:《以流域为单元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修复》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