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刘春明:为寻找更有营养的大米,我们切开了36000颗种子

2022-12-24 22: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刘春明 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收录于合集 #我是科学家 · 演讲合集 175个

2022年11月20日,“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第40期“种子的故事”现场,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教授,农业农村部侨联副主席刘春明带来演讲《两粒大米的故事》。

刘春明演讲视频:

以下为刘春明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学的刘春明。过去30年,我一直从事种质的研究,最近十多年主要关注的是水稻营养品质的改良,所以今天给大家讲一讲水稻的故事。

在讲我的研究之前,我想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农作物和我们中国人密切的关系。

中国人的祖先驯化了一大批农作物,包括今天吃的水稻、大豆、糜子、荞麦、青稞、菰米等,蔬菜类,我们驯化了白菜、韭菜、冬瓜、山药、木耳等,对世界文明和农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回顾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也可以看到在不同时期,中国也引进了多种农作物。我们常吃的小麦,进入中国大概有4000年历史,豌豆、胡椒、高粱等等都是引进作物。

水稻田 | Wikimedia Commons,Yulin Jia / CC BY 2.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农作物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的人口没有过亿。第一次过亿,大概是在明朝晚年,公元800年之前这个时间,这正是航海事业高速发展的时候。航海给中国人带来了玉米、马铃薯、地瓜、花生等一系列高产,且能在稀薄土地上种植的农作物。有了充足的食物支持,中国的人口也随之迅速增长。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国的人口进一步增加,到现在14多亿人。人口增长这么快,背后也离不开粮食。从建国1949年到现在,中国主要粮食的单产和总产都增加了四到五倍。粮食的增产要感谢很多重要的技术的应用:最早期的时候,在60年代我们开始采用一些矮秆的品种,开始使用化肥农药,到80年代我们有了制度创新,开始联产承包,最近二三十年,主要是杂交制种新技术的应用,让主粮作物产量得到了大幅提升,让更多的人能吃饱饭。

建国以来,我国主粮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亩产和总产量均增加4-5倍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进入到现代,我们不仅要吃饱,还要让中国人吃得更有营养。这也是我研究水稻的主要原因。

怎么提高农作物的营养呢?大家都知道,粗粮很有营养。那么粗粮有营养,实际上在禾谷类里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的糊粉层,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下图中白色的部分就是糊粉层,粉色的部分是淀粉,少量蓝色是储存的醇溶蛋白。在重量上,糊粉层的占比只有不到10%,但是它的维生素B的含量达到接近90%,总蛋白达到28%左右,脂肪酸和锌铁钙都是70%左右,所以糊粉层是非常有营养的。

糊粉层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成份 | 刘春明供图

然而,在稻米的加工过程中,糊粉层会被破坏掉。稻米的加工主要是两步:第一步是去掉谷壳,谷壳是没有营养的,主要是纤维。第二步是打磨,但是打磨的过程中就会把外部的果皮、种皮以及糊粉层,甚至胚胎都打掉了,被打磨掉的这一部分传统上就称为麸皮。经过这两步加工后,就成了日常吃的白米,不过由于糊粉层的丢失,营养也大量损失了。

从刚刚的图片中大家可以看到,糊粉层非常单薄,我们就想,如果能让糊粉层更厚一点,是不是营养就更好了?在所有的禾谷类作物里,大部分糊粉层都很薄,只有大麦的糊粉层是多层的。于是,在十六七年前,我们从大麦中得到了启发,想通过加厚水稻的糊粉层来提升水稻的营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对水稻进行了化学诱变,就是通过化学试剂让水稻产生基因突变。诱变之后,第一代没什么变化,但是它产生的第二代由于遗传的分离,就产生了很多变异。所以,我们就从第二代具有很多变异的种子中筛选,看看有没有造成糊粉层加厚的变异。

我们创制了一种“半粒种子”的筛选方法:把一粒种子中间切开,在切开的表面进行染色。染色的过程中,我们吃的白米部分会染上蓝色,而糊粉层是染不上颜色的,因此我们就可以在显微镜底下看到糊粉层的厚度变化。下图就是我们设计的特别漂亮的装置,能把水稻籽粒从中间切开。如果得到糊粉层加厚的种子,我们就可以把剩下的一半在体外萌发,获得它的后代。

“半粒种子”筛选方法 | 刘春明供图

这个过程需要非常精细、小心,我们总共切开了36000粒种子,每一个都进行了染色、观察,中间发现了二十几个可能糊粉层有加厚的种子,进一步筛选后,找到了2个具有基因突变的种子。我们称它们是ta突变体,普通的大米,糊粉层只有一层,ta1突变体的糊粉层有三到五层,而ta2有5到10层,糊粉层的厚度得到了大量的加厚。

ta1和ta2糊粉层明显加厚 | 刘春明供图

那么,糊粉层加厚是否真地提升了水稻的营养水平?我们发现,蛋白质提升了大概有15%左右,脂肪酸提升了30%多,铁锌等微量元素也分别提升了15%-30%,维生素B6增加了40%,膳食纤维增加了一倍,抗氧化活性物质也增加了一倍,维生素A大概增加了三倍,维生素B1、B2都得到了普遍的提升,略有减少的只是淀粉含量。所以说,这个变异真是让我们得到了非常重要的种质资源。

但是,我们知道在中国的消费习惯里,白米要经过打磨,会破坏糊粉层,只有紫米是通过全子粒来消费的。因此,为了让消费者能享受到加厚糊粉层带来的营养,我们决定将这个重要的种质资源材料,通过传统的杂交方式,导入到紫米中。

杂交过程也是很漫长,差不多十年的时间,我们在北京、山东、海南进行穿梭育种,进行反复杂交、回交,除了导入了加厚的糊粉层这个特质,还保留了紫米微糯的性状,创制了“中紫一号”这个新型的高营养紫米品种。

中紫一号的株型、产量都不错,我们还做了盲试,它的口感非常受消费者欢迎。4%的支链淀粉含量,使它的口感变得比较绵软,所以不管做干饭、做粥都比较好。

最后,也要感谢我的科研团队,我们平时的研究基地就在香山脚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也欢迎大家有机会过来参观。

刘春明团队 | 刘春明供图

谢谢大家!

演讲嘉宾刘春明:《两粒大米的故事》

策划/监制:吴欧

作者:刘春明

编辑:小贩儿

校对/排版:尹宁流

向“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回复【演讲】,或者点击菜单栏【演讲】,即可看到更多科学家演讲。

本文版权属于“我是科学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iscientist@guokr.com

欢迎填写调查问卷,支持我们↑↑↑

原标题:《为了寻找更有营养的大米,我们切开了36000颗种子 | 刘春明》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