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国际博物馆日 | 月亮升起来了,在上博听见“心灵的风景”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的夜晚,在上海博物馆内举办了一场“侧耳•遇见风景——上海博物馆之夜”诵读会。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发现,夜幕之下,观众不仅能流连于正在举行的“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还能聆听华兹华斯、拜伦、艾略特等英国文学大师笔下的心灵歌唱以及观看莎士比亚戏剧片段。整场演出,观众沉浸在诗歌、绘画、戏剧和音乐中,感受自然的变迁和人生的丰富。
心灵的风景,在三百年来英国画家的笔下,在浪漫主义诗人的句中,在音乐家亨德尔的琴弦上以及莎士比亚的剧本里。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的夜晚,一场由上海博物馆主办、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承办,联合上海爱乐乐团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艺术家们共同演绎的“侧耳•遇见风景——上海博物馆之夜”诵读会在上海博物馆一楼大厅与观众见面。8位电视主播与演奏家、戏剧表演者共同诠释了10篇英国经典诗歌、2段英国小说节选,15幅英国风景画作、1幕英国戏剧和2首弦乐四重奏曲目。
不久前,“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1700-1980)”在上海博物馆开幕,横跨3个世纪54位画家的71幅画作,作品独立于“崇高”与“优美”,表达自然的纯粹。展览呈现出英国伟大风景画家的杰出成就,并揭示了一个关于自然世界变迁与人类思考延续性的丰富故事。
诵读会在一曲弦乐四重奏《水上音乐》中拉开序幕,创作此曲的是18世纪英籍音乐家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观众聆听之时,可以通过两侧大屏幕,同步欣赏到展览中的作品——透纳的《斯齐亚沃尼大街,威尼斯:水节》,画布上朦胧而雀跃的色彩与音乐的情绪相得益彰。
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主播邢航现场诵读。接着,观众听到袁鸣与邢航以中英文双语版本朗读的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我好似一朵孤独流云,高高地漂游在山谷之上,突然我看见一大片鲜花,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它们开在湖畔 开在树下,它们随风嬉舞 随风波荡……后来多少次我郁郁独卧,感到百无聊赖心灵空漠,这景象便在脑海中闪现,多少次安慰过我的寂寞,我的心又随水仙跳起舞来,我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欢乐)。
与诗歌相映的,是约翰•林内尔创作于1864-1865年的《沉思》,描绘的场景据说是伦敦南部萨里郡雷徳希尔的一处风景,林内尔后半生就生活在那里。画面中,斜卧在草地上阅读的一位牧羊人,抬头望天,若有所思。不远处,他的羊群在树木茂盛的山坡上吃草。林内尔是基督徒,作品主题多与对精神现实的沉思冥想有关,灵感来源于田园诗般的风景以及诗歌和宗教经典作品,他通过画笔表达了理想化的生活状态,而这一状态也是诗人吟咏和赞颂的。
很难确定,究竟是画家在诗歌里获得了瞬间定格的画面,还是诗人从一个画面发展出了诗行,但它们如此和谐地诠释出自然之美。在徐惟杰朗读的诗人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就有着和画家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月亮已经升起,但夜晚还未降临》同样动人的“画面”。
月亮升起来了,但还不是夜晚,
落日和月亮平分天空,霞光之海
沿着蓝色的弗留利群峰的高巅
往四下迸流,天空没一片云彩,
但好像交织着各种不同的色调,
融为西方的一条巨大的彩虹——
(《意大利的一个灿烂的黄昏》,选自《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作者拜伦,翻译查良铮。)
约翰·林内尔《日落收割归来》,1853年,布面油画。伴随此作,李菡、王幸、印海蓉共同朗诵了济慈的《秋颂》。华特·席格《霍夫一景》,1930年,布面油画。伴随此作,徐惟杰朗诵了叶芝的《当你老了》。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格里松山的雪崩》,1810年展出,布面油画。伴随此作,观众观看了莎翁戏剧《暴风雨》片段。
托马斯·庚斯博罗《演奏大提琴的约翰·查菲神父》,约1750-1752年 ,布面油画。伴随此作,演奏了亨德尔的弦乐四重奏《爱的礼赞》。
上海爱乐乐团的演奏家表演弦乐四重奏《爱的礼赞》。
在济慈的《秋颂》、丁尼生的《平静》《橡树》、叶芝的《茵纳斯弗利岛》《当你老了》、狄兰•托马斯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毛姆的《水塘》片段,以及莎翁戏剧《暴风雨》片段等等的演绎中,一幅幅静静沉睡上百年的名画,以更近的距离划过观众的眼前。诵读间隙,上博书画研究员李维琨和诗人、翻译家黄福海穿插解读画作与诗作,使整场诵读会更加立体和丰满地呈现出来。
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主播印海蓉现场诵读。英国风景艺术研究专家马尔科姆•安德鲁斯教授,现场诵读华兹华斯的诗歌《丁登寺旁》片段。
诵读会尾声,这几日刚刚完成三场演讲的英国风景艺术研究专家马尔科姆•安德鲁斯教授登台与观众见面,他说虽然整场演出几乎都没有听懂,但能用心体会到诗歌精神给人的震动。随后,他以纯正的英音朗读了华兹华斯的诗歌《丁登寺旁》片段。
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以绘画与诗歌结合呈现一场艺术展览,《心灵的风景》并非首次尝试。此前的《明代吴门书画家书札展》及《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展》,上海博物馆就曾与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侧耳SH”微信公众号联合推出诵读系列,而此次诵读会则是第一次将诵读从线上搬到了线下,这场活动也应和了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即在超级互联的世界里,博物馆通过新的藏品阐释手段找到新的观众。
约翰·阿特金森·格里姆肖《希思街夜色》,1882年,布面油画。托马斯·吉尔丁《切尔西的白屋》,1800年,纸本水彩。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