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块最平常不过的豆腐
原创 薛冰 浦睿文化
中国人的餐桌是离不开豆腐的。
一块豆腐,根据形态它可以是老豆腐嫩豆腐豆花豆干豆汁豆皮腐竹;根据做法它可以是煎豆腐炒豆腐炖豆腐炸豆腐;吃荤菜有豆腐,吃素菜也有豆腐;平日家常小菜有豆腐,节日宴席有豆腐;就连国外中餐馆里最受欢迎的一道菜,还是豆腐。
做菜的师傅常说,豆腐“百搭”,和肉一起有肉味,和菜一起有菜味。
将这一块最平常、最普通的豆腐,和我们的乡愁、记忆一起炖煮成菜,摆在每个中国家庭的餐桌上,深入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一块豆腐,大有文章。《豆腐》邀您一起品尝这桌由人生百味制作而成的“豆腐宴”。
本文选自《豆腐》
一牙月白
/ 薛冰 /
—
豆腐是最平常不过的食品。
关于豆腐的歇后语,比如,“张飞卖豆腐——人硬货软”“麻线穿豆腐——提不起来”“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豆腐掉在灰堆里——吹不得掸不得”,对豆腐都有着不恭的意味。只有瞿秋白在与人世永诀之际,还巴巴地记挂着它:“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古人有言:“豆腐一物,可贵可贱。”豆腐可以搭配入菜的范围极广,可谓文武昆乱不挡。平民的餐桌上,豆腐也算是美肴了,隔三岔五会吃上一回。街坊邻居上菜场,回头菜篮里不是青菜豆腐,就是豆腐青菜,便会心照不宣地互赞一句:“好!青菜豆腐保平安!”这话放在今日,可谓养生祛病的至理名言;然而当年的百姓,实是吃不起大鱼大肉,不是油水太多,而是油水太少,话中不无解嘲之意。南京的主妇,都会做几样豆腐菜。最简单的,夏天切些葱花,滴上几滴麻油,凉拌豆腐,还有个好口彩:“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此菜可荐作纪委食堂的头菜。近年时兴的“台湾豆腐”,以皮蛋丁拌豆腐,反弄了个黑白混淆。黄豆芽笃豆腐,是南京家常菜中的名菜,只是“千滚豆腐万滚鱼”,太费煤火。冬日将豆腐用滚水浇过,放在窗外冻一夜, 便成了冻豆腐,竟体多孔如蜂巢,易入汤汁,更是别有一番风味。父亲从未学过做菜,竟也会做一道“虎皮豆腐”。
传说朱元璋贫贱之际,一日饿倒路边,被几个叫花子看到,急以讨来的剩饭和豆腐、菠菜等杂烩 一锅,将他救活。朱元璋在南京做皇帝时,怀念起这佳肴,找了叫花子去问。叫花子不敢委屈皇帝,一时情急智生,道是“珍珠翡翠白玉汤”。南京民间流传朱元璋的故事,多涉讥讽,也就姑妄听之。及至成年后读《随园食单》,说到肥嫩菠菜与豆腐加酱水煮之,杭州人称其为“金镶白玉板”,“如此种菜,虽瘦而肥,可不必再加笋尖、香蕈”,这才明白那故事未必是特为杜撰来调侃朱皇帝的。
然而,就是这古代叫花子都吃得上的豆腐,不经意间,竟也成了奢侈品。时在1959年,豆腐要凭票购买了,每人每月发一张豆制品票,只能买一块豆腐。一家五六口人,勉强够吃三顿。
人们忽然想起豆腐的种种好处来 . 尤其在各种蔬食中,豆腐是最能当饱的一种。对于长期处于半饥半饱状态的胃,豆腐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而因为豆腐的短缺,市民的食谱中,遂增添了两种新的豆制品,一种是豆饼,一种是豆腐渣,“自古以来”是做饲料喂牲口或做肥料育庄稼的。旧时民间送灶,为哄灶王爷来年多加怜悯,主妇会在锅里放一块豆腐,以示生活贫苦;更有促狭的人,索性放上一把豆腐渣。然而此时,能有办法将豆腐渣弄上餐桌,竟令人十分艳羡。豆腐渣可以加葱蒜炒了做菜,也可以掺进米里做饭,虽然糙涩腥苦难以下咽,但充饥是没有问题的,也不至于像观音土吃了拉不下屎来。时任南京博物院院长的曾昭燏先生,就曾以豆腐渣炒红辣椒佐餐。与豆腐渣相比,榨油副产品的豆饼可以算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和热量都相当髙,且因为无论何等先进的榨机,都不可能将黄豆中的油脂完全榨尽,所以嚼起来不乏油香。父亲从单位里分得的半块豆饼,多半被我们偷偷掰下当作零食。母亲发现后叹息一声,说,怎么吃也是吃,总归填进肚子里就是了。
食品供应最紧张的1960年,就算有豆制品票也不能保证买到豆腐,于是每天凌晨,豆腐店门前都会排起长队;排在后面的人往往落空,排队的人就越赶越早。父母白天要上班,不能整夜不睡,只好考虑轮换。我不止一次在半夜3点钟起床排队,母亲到5点钟去接班,我回家还能睡个回笼觉。而不满十岁的大妹,就得负责做早饭。有的人家没人轮换,就想别的办法,在队伍里放上只破板凳、旧菜篮,甚至就是块砖头,求后面的人照应着,队伍挪动时帮着踢一脚。后面的人踢了几回,不耐烦,想想自己在这儿受累挨冻,别人在家抱热被窝,一脚就把那玩意儿踢到队伍外面去了。大妹懂事早,后来自告奋勇,愿意排第一班,我接班后,就得把豆腐买回去了。豆腐店6点左右开门,临近开门时,各种各样插队的人都到了,队伍一下长出来一大截,正经排了三四个小时的人,弄不好反而买不上豆腐。这使我毕生都痛恨插队,年过花甲,还会为插队与人争执。排得太远时,担心的是买不到豆腐;待到靠近店门,能看见整板的豆腐了,又不免心生奢望,而惴惴不安。所谓奢望,就是能买到带边的那块豆腐。豆腐在加压挤岀过多水分时,盖板四周便会拱岀一圈突起。因为豆腐是论块计量的,靠边的那块就会多出这一条;而顶角的四块,则会多出两条,轮到的人,简直就像中了大奖。卖豆腐的人,也就多了一种特权,往往看人下刀,轮到熟人朋友,便另起一条,拿带边的那块做个人情。像我这样的孩子,就完全是碰运气了。
那拱出的一圈能有多大呢?也就是筷子粗细;一块豆腐8厘米宽吧,多出那一条,还不知够不够一口!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困乏冻饿都已淡忘,唯有这一瞬间的惴惴之情,记忆深刻。来写这篇文章时,我便决意为它取个富于诗意的名号——“一牙月白”。
——
【图书推荐】
《豆腐》
作者: 朱赢椿
出版社: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22-12
《肥肉》
作者: 朱赢椿
出版社: 浦睿文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0-3
-End-
原标题:《一块最平常不过的豆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