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今日5时48分,冬至!广东人过冬这样吃

2022-12-22 17: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寒来暑往,岁月如梭

不知不觉间

岁末已至

今日5时48分

我们迎来冬至节气

民间习俗从这一天开始“数九”

标志寒冬到来

冬至

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二个节气

也是入冬后的第四个节气

冬至这天

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

是北半球一年中

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广东人过冬至尤为隆重

素有“冬至大过年”“肥冬瘦年”之说

意思都是说冬至甚至比春节还重要

可见它在广东人心中的位置

一候蚯蚓结

二候麋角解

三候水泉动

此时

土中的蚯蚓都蜷缩着身体

麋感到阴气渐退而解角

山中的泉水也已暗暗开始流动

洛溪大桥上看到的珠江后航道上停泊的船只。

居民带孩子在阳光下喂鱼。

冬至这天

对于老广而言

汤圆、腊味糯米饭

是必不可少的

围坐“团冬”,热腾腾的饭菜暖胃又暖心。

圆滚滚的汤圆

象征着团圆、圆满

也寄托了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愿景

而腊味糯米饭的配料十分丰富

冬菇、虾米、瑶柱、腊肠等多种食材

每当吃到糯米饭时

便常常会想起一家人

和乐融融地坐在一起

谈天说地的时光

图/食在广东

除了吃汤圆、腊味糯米饭

广东各地还有独特的“食俗”

佛山

冬至当日,佛山人会一早准备菜肴果品祭拜祖先,还会蒸“松糕”。“松糕”是一种米粉发酵做成的糕点,蒸熟后有很多细孔。松糕有高升大发的好意头。而在顺德,还有“围坐打边炉过冬至”一说。

松糕。图/视觉中国

中山

中山小榄有冬至吃“水榄”的习俗。小榄的“汤圆”并不圆,像橄榄状,故称“水榄”。这是一种用菊花瓣做馅料的糯米汤圆。

水榄。图/中山发布

阳江

阳江人过冬至,会做当地的特色传统美食——咸汤圆,寓意“一家团圆、美满幸福”。阳江人把汤圆称为“圆子”,和普通汤圆不一样,馅不是包在汤圆里面,而是把汤圆切成粉粒,汤圆馅放汤里煮开,闻到香味后,再放汤圆一起煮。用料以当地海产为主。

阳江“圆子”。图/广东阳江发布

惠州

惠州人有句流传至今的俗话:过冬食粉果。粉果即艾角(也称艾粄),这是惠州特有的过冬习俗。冬至是惠州人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日,每家每户都会宰杀鸡鸭,大吃一顿。其中,艾角就是惠州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

粉果。图/惠州发布

湛江

腊味姜饭是湛江吴川冬至的特色美味。其是由生姜混合大米,加上腊味组合而成的。姜饭,顾名思义,要有姜。而这姜不简单,是由七种不同品种的姜组成,人们称之为“七色姜”。

东莞

东莞人冬至吃“冬团”,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包裹豆馅制成的圆形食品。除了冬团之外,部分镇街还有吃咸丸的习俗:用糯米搓团而不包馅,投入用虾米、蚝豉、鱿鱼、冬菇、青菜等熬成的汤中即可。“圆”意味着 “团圆”“圆满”。

冬团。图/水香中堂

潮汕

在潮汕地区,人们吃了冬节圆(汤圆)后,还要在家宅的门、窗、桌、橱、梯、床等显眼处粘上两粒冬节圆,甚至渔家的船首,农户耕牛的牛角,果农种植的果树也不例外,以祈求一家平安。

潮汕汤圆。图/潮州发布

梅州

客家人称冬至为“过冬”,按照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好好吃一顿。冬至前后,梅州客家人都喜欢吃羊肉煮酒,认为在冬至时节食用对身体大有裨益,因此酒煮羊肉成了客家人的冬至时令美食。此外,这一天酿造娘酒也是梅州地区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娘酒。图/梅州发布

茂名

做籺、吃籺是茂名人过节至最古老、最传统,也是必不可少的习俗。菜包籺馅料和煮籺是相同的,不过包成球形的包子状,然后用干净烫熟的大片生菜叶包住,再放进籺篮蒸熟,无须用汤煮。蒸熟后有韧性的籺身包在柔软的菜叶里,入口另有一番风味。

籺。图/茂名发布

河源

萝卜粄是最具客家风味的冬至食品,在客家人的餐桌上必不可少。对河源人而言,萝卜粄有着特殊的感情联结,一入口,就会想起冬至与奶奶和妈妈围在灶头捏萝卜粄的情景。

萝卜粄。图/河源发布

从养生角度来说

冬至是极为重要的节气

如何养生才能让身体更棒?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中医科

主治医师郑小红来支招

一、早睡晚起

早睡晚起,少忧虑,松弛有度,减少阳气的消耗。

二、适度运动

适度运动,晒太阳,助力人体阳气的升发,建议以散步、慢跑、八段锦等轻柔的运动为主,时间不宜过长。

三、注意保暖

注意颈背部和足部的保暖,冬季寒冷,更容易受寒邪侵袭,损伤阳气,可以用干姜和艾叶泡脚,20分钟为宜,微微出汗即可。

四、艾灸来帮忙

提高抵抗力,艾灸来帮忙。可以艾灸肚脐(神阙穴),关元穴(肚脐下3寸),足三里(补虚要穴),约艾灸20分钟,皮肤适度发烫红晕即可,激发阳气,调和气血。

五、摩擦肾俞穴

睡前摩擦肾俞穴,5-10分钟,腰暖则身暖,简单动作可以起到温肾阳、通络散寒的功效。

原标题:《今日5时48分,冬至!广东人过冬这样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