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百分百合拍的灵魂伴侣是不是最好的对象?

2022-12-23 18: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你相信灵魂伴侣这件事吗?

在一场尴尬的聚会上,当有人标榜狂热电影爱好者,却直言自己最喜欢的电影是《肖申克的救赎》。押井守就在眼前,却津津有味地探讨真人版《魔女宅急便》……你绝望地翻了好几个白眼,败兴而归,转角却遇到邻座的女孩微笑问你:“刚才那是押井守吧!”

阅读同样的书,关注类似的电影,对听音乐这件事有着挑剔的口味,穿着一模一样的帆布鞋……

如果遇到这样的百分百男孩/女孩,你们的恋爱是不是会棒呆了!

互联网时代,技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其中之一就是,借助社交媒体,我们结识了更多的同好,相似的书影音品味,相近的三观……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太多相识相爱的新方法和新工具。

很多的算法都基于一种大致相同的逻辑::人们必须相似才会相互喜欢,而且越相似越喜欢。

那么,有机会认识更多人,遇到跟自己更相似的人,真的帮助我们减少了恋爱的麻烦,获得了精神般配的爱情吗?

节选自《我不在:黑镜世界的真实性》

[意] 法比奥·丘思

01

这个时代三分之一的婚姻从网络开始

线上约会的市场目前已达到了13.83亿美元的市值,到2022年,全世界将会有近4亿用户。虽然目前这个数量很庞大,但如果考虑到脸书已在2018年5月宣布进军这个领域,并向超过二十亿社交网络用户的用户群体提供该项服务,那么这个数量也就只是九牛一毛了。

很快,这个预估数据还会继续增长。就像马克·扎克伯格在2018年F8大会上所说的,当今这个时代有三分之一的婚姻都是从网络开始的。

使社交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无数种相识相爱的新方法和新工具,并大幅提升了认识一个潜在伴侣的可能性。

从斯坦福大学设计的第一个约会算法实验到如今,这个逻辑构成了线上约会的“金科玉律”,然而这个逻辑却从来没有经过严肃地讨论。确切地说,这个逻辑的改进仅局限于计算相似度的模型的范围内,模型分析了更多数据,难以计数的数据,然后以此提供更准、更精确的建议,来满足与我们现状和意愿相称的需求。

正是为了让人们不再需要听天由命,这些平台才得以存在。这些平台减少了爱情当中的未知数,提高了爱情的效率,也由此减少了爱情会带来的痛苦,最大化地优化我们的人际交往体验。如果必须要熬过一个漫漫长夜,那不如在梦里度过,如果要度过一生,那就选择轻松地过一生。现在只需要知道这几点就够了,没有什么风险。

也许真是这样,谁知道呢!即使是这样,也绝不能说所有事情发生与否的概率就是一个算法。

我们当前科技发展水平及其背后已知的科学都无法证实这一点。在Netflix的一档节目中介绍《吊死那个DJ》的时候,布鲁克说他曾想象过这样一个社会,在那个社会中,流行一种能够自动生成“恋情播放列表”的“约会播放器”。在那个世界里,由一个算法来解决“所有恋爱的麻烦”。然而那样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只是他脑海中的虚构产物。因为他想做的,是想把吸引力和恋爱转变成一个数学公式。这个东西不仅在技术层面上无法实现,从本质上来说就很不可思议。没了神秘感的爱情还能叫爱情吗?在这样的爱情里,每一步都可以预测,就像在计算机二进制字母表里书写着0和1的决策树一样。

02

爱情这件事,是否存在规律?

硅谷时下流行的一个叫法叫做“有意义的恋情”,有意义的恋情本身依然是个谜,它所产生的吸引力仍旧是人们无法解释的炼金术,而爱情依然跟过去几千年一样,是诗歌和神话赞颂的对象。

自动配对的虚构内容并不完全是虚构的,这需要我们严肃看待,尤其是故事想向我们传达的内在逻辑和观点:人们必须相似才会相互喜欢,而且越相似越喜欢。

“爱情”这个词,当它可以量化的时候,似乎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如果遵循两个人在生物学和命运中的某种规律或动态去相爱,那么爱情就变成了另一个东西,它与这个词语的字面意义南辕北辙。我们不应该以这种方式爱上某个叫劳拉或贝特丽丝的伴侣。

OkCupid的创始人鲁德,在《数据浩劫》(Dataclysm)一书中写道:“多亏了OkCupid,今夜有大约三万对男男女女会进行他们的第一次约会。大约有三千对将会谈起长期稳定的恋爱。他们中有两百对会结婚,而结了婚的大多数都会要小孩。”他总结道,如果没有在“我们网页代码中的邂逅”,这样的生活永远都不会出现。

鲁德的理论范畴是该平台所有用户,强调的是用户行为的总体相关性,但是如果仔细思考相关性和具体原因之间的区别,他的统计数据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是说,那些配对决定继续交往下去或是分开的理由都跟OkCupid没有任何关系,跟它的配对算法也没什么关系。

换句话说,网站给出的高匹配度根本无法保证烛光晚餐或是床第之间的美好和成功,更别说相守一生了。

03

用科学来检验爱情

根据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大卫·路易斯的观点,OkCupid称根据两个潜在伴侣在问卷中表达出的兴趣爱好,计算出95%了匹配率,但没有证据能证明这样的高匹配度能被视作一段成功的关系。“OkCupid夸大了他们的算法。”路易斯说,他在期刊网站Jstor Daily上阐述了他的研究发现,“然而根本没有相关理论支撑。这些网站没有任何一个清楚他们自己在做什么。”

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他们最清楚的是怎么赚钱。

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网站的宣传看上去永远跟想赚钱不沾边,即便他们的本意就是想赚钱。“让开!信仰!”约会网站eHarmony在伦敦地铁墙上刊登的一则广告如是说,“是时候用科学来检验我们的爱情了。”随后英国广告标准管理局2018年1月禁了这种广告,并将其撤下。

“为什么要把你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交给命运呢?”广告图片上的文字如此问道,当“我们研发的配对系统已经过科学检验,解开了匹配度和伴侣之间化学反应的秘密,因此不需要你自己费力去寻找伴侣。”

然而这个成果的效果完全没有“经过科学检验”,英国当局已经明智地撤掉了这种明晃晃的虚假广告,这就是最好的证明。eHarmony的观点并没有经过科学检验,它就跟其他线上约会网站一样,它只提高了网站用户找到爱情的几率,其比较对象只是不使用网站的人群。

那么,它们又是如何帮助用户提高恋爱的几率的呢?目前任何关于算法爱情的理论基础都是潜在伴侣双方所表现出来的偏好是否协调,包括对调查问卷的回答,是否给别人的个人资料点赞或是赞同其他人的观点等数据。这个理论的前提是,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清楚自己在爱情中到底想要什么,或是从爱情中想获得什么。然而却正是坠入爱河所带来的惊喜让这段经历变得如此美妙而独一无二。突然对自己已经认识多年但却没有半点兴趣的男人或女人心动,被一种自己原本不认可的美丽所打动,身处于一段看似幸福的关系中却选择了背叛,又有谁知道这一切背后的原因呢?

总之,爱情的化学反应造就了爱情,正是因为这个化学反应不完整、不可知。因为化学反应这个词只是个说法,我们并不像了解化学反应那样了解爱情。

西北大学2012年的一个研究整理了有关该主题的学术论文的结论,总结出的结论是否定的,配对算法与追求真爱之间没有任何关系,这也在意料之中。尽管那些算法很讲究,它们就是不管用。

拥有相似的价值观或者性偏好就被认为是“般配”,但这样的般配可不是理想伴侣的标志。“这些网站,”论文作者写到,“无法预测一对伴侣在一段时间后会如何发展和成长,也无从知晓他们以后将面临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也不知道他们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应对,更无法预知他们之间的互动最终会如何加强或弱化他们之间的浪漫吸引力,更不用说他们长期稳定关系的好与坏了。”

即使把未来的意外事件写进网上的个人资料能增加匹配准确率,但因为无法预测未来,这又要怎么去写呢?

原标题:《百分百合拍的灵魂伴侣是不是最好的对象?》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