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百人谈 | 科学创业实践者,如何打造实用性企培产品

2022-12-26 20: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对于创业者,情怀、人脉、资金、人才……孰轻孰重,尚无定论,但创业之路九死一生,却是普遍共识。2016 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维学堂应运而生,并确定了助力企业科学创业、少走弯路的使命。成立以来,高维学堂联合 53 位创业实战导师,为成长型企业量身开发出涵盖战略、业务、组织、管理和人才 5 大核心模块创业必修课,线下公开课年均服务创始人和高管用户超过一万人次。

在创业的不同阶段,创业者最主要的诉求是什么?面向创业者的企培产品,具有哪些主要特点?作为一家创业企业,高维学堂如何为企业成功助力?带着上述问题,多鲸对话高维学堂创始人林传科。

林传科把企业创业的过程分成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验证期,即多数人理解的初创期;第二阶段是扩张期,企业从 0 到 1,再从 1 到 10;第三阶段是进攻期,企业向行业内的老大发起进攻,并取而代之;第四阶段是防御期,成为老大后布局防御资源,形成关键要素的垄断;第五阶段是转型期。高维学堂重点服务处于验证期后半段和扩张期阶段的成长型企业。「从营收规模来看,大多分布在 5000 万—— 30 亿元之间;从区域性来看,分布在深圳和上海地区的占七八成;在行业分布上,集中度比较高的包括餐饮行业、科技型企业和跨境电商等消费品企业。」

为何高维学堂没有瞄准预算和成熟度都更高的大企业?林传科表示,「做知识支持服务,我们会假设一个问题,如果知识有生命,它会主动走向哪里?我们认为会向更愿意、更渴望使用知识的对象迁移。大企业从学习到落地,有很多组织性的障碍。而成长型企业的创始人,我们叫学友,都是眼里冒着光在听课,听完之后可以立即转换落地,再反馈给老师,所以老师也很渴望教这群学生。」

林传科继续指出,虽然大企业预算高,稳定性强,生命周期长,能够形成比较高的门槛,客户关系一旦打通,就可以长期做下去。但相比之下,小企业对知识服务的需求更强烈,决策也更快。「服务小企业的运营压力其实比服务大企业大很多。从经济性和运营难度来说,服务大企业更好,但竞争也更激烈。97% 以上的中小企业,还是需要有人去服务去陪伴的。而高维学堂聚焦服务成长型用户群体,也因此获得了这类用户的认可、青睐甚至尊重。」

在高维学堂内部,核心用户群体有着清晰的用户画像。「第一,用户群体是事业型而非生意型,前者是长期主义,关注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后者更关注资源和机会,所以会随着风口不停变化。第二,事业型用户群体会追求专业化经营而非游击队的作战模式,业务一旦跑通得到验证之后,基本上就会长期在高维学习,优化经营管理模式。第三,这类用户群体既感性地追求长期主义事业,同时更有理性决策的风格。因为高维学堂的课程内容也好,课程氛围也好,都特别理性,有人评价为性冷淡风,所以比较重情怀主义驱动的创业者到高维学习会有一些不适应感。总之,这类用户群体来高维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有效的创业知识,掌握企业经营的真正逻辑,靠自己的创新和团队的能力去创造一门事业,而不是主要靠社交获取资源。」

林传科表示,高维学堂的独特之处在于课后几乎零社交,「一年顶多一次小聚会,也就是 724 科学创业节,除此以外几乎没有任何社交活动。我们不是抵触社交,而是追求高质量同频道的社交。」

与服务的客户一样,高维学堂本身也是创业企业,创办初衷,则是基于对实用性的追求。林传科指出,「我们常年在商学院学习,学了好多课,但觉得不够实用,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所以后来一群人成立了一个自己能用的商学院。因此高维的差异性体现在对用户的理解和产品的打造上,理解新一代的创业企业,创始人、高管面临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背后需要哪些知识体系、工具,真正贴合用户,使用户感知到实用性。」

如何实现实用性?林传科表示,首先要回归产品标准和用户需求。

「高维学堂确定了五大产品标准。比如,第一是教育价值观,高维是科学创业的教育事业,我们偏好选择有一颗真正教育之心的商业实战老师一起长期同行。第二是回归课程内容本身,有科学、体系、实用、应用四大标准,实现体系化落地,对产品每部分都深入打磨,形成独特性的标准。每一门课从投入研发到成熟基本得至少一年左右的时间。」基于这些标准,高维学堂再选择授课老师,并针对用户群体的需求设计产品形态。

在老师的选择方面,林传科提出三要素,「第一,要符合高维的教育价值观;第二,要有实战背景和显著性成果,而不只是讲课的二传手;第三,要真正懂创业企业,最好自己创过业,特别懂创业企业的不容易,也知道创业企业的学习要到什么程度,边界在哪里,颗粒度在哪里,什么地方应该重点展开,什么地方点醒一下就可以,这些都属于知识内容加工过程中隐形的边界。」

高维学堂的理念是与老师共同成长,共同经营。「如果培训机构赚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钱,就会尽量避免信息完全对称和流通,所以会和老师形成博弈关系,甚至把老师当成供应链的成本,并没有真正在价值链上创造增量价值。只有跟老师共同成长,共同把课程讲好,给用户和学科创造更大价值,才能和老师形成长期稳定、高频的合作关系。」

在产品形态方面,林传科指出,经过多年测试,发现线下小班课是用户体验最好的。「我们测试过 100 人、200 人、300 人等各种模型,最后发现 40—60 人的场域,对于创始人和高管群体来说体验是最舒服的,和老师能有眼神交流和问题交流,同学之间课堂互动的边界也比较好,所以就形成了线下小班课的标准模型。」

基于这一产品形态,高维学堂将内容分为战略、业务、管理、组织、人才五大模块。在空间结构上,每个模块下面生产几门或十几门课程;在时间成长路径上,则开创了科学创业路径图。在企业的不同阶段,对企业应该解决哪些关键任务,对应需要学习哪些关键知识提供不同的建议。林传科补充到一个细节,「我们经常劝退课学友,这门课不太适合他目前的阶段,他报完名我们都会劝退他,把学费退给他,或让他转课到适合他的课,这属于产品形态服务的过程。」

在营销获客方面,老用户通过学习课程,可以直观感知到产品的实用性,但陌生用户较难对实用性这一抽象概念产生感知,因此高维学堂营销主要依赖口碑,无法对外快速海量获客。对此,林传科并不焦虑,「创业最有意思的就是在这些纠结当中做好平衡和决策,尤其教育赛道,教育和商业之间特别容易产生冲突。想要更大的规模,把班开的更大,利润就非常可观,因为边际成本很低。但我们会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反过来做很多克制,当教育和商业不能融合的时候,也会剥离开。批量获客对用户不够友好,没有把创始人当人来好好对待,并不是我们的追求和路径。而口碑获客前期虽然难,但越到后面曲线越陡峭,越能享受到口碑积累和信任积累,以及与人为善、对用户友好带来的正反馈。」

作为首家提出并拥有「科学创业」理论及落地体系的实战型商学院,高维学堂自身也在实践着「科学创业」。例如在轻资产运营方面,高维学堂固定资产仅 2000 余元,无一间办公室。秉持死磕产品的精神,砍掉了销售、推广、广告等成本支出。采用全员合伙制,正式员工 30 余人,人人自驱。在云办公协同方面,高维学堂用交易替代管理,将任务项目化,将办公流程化、数字化。

疫情之下,远程办公成为很多企业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选择,而高维学堂自诞生第一天起就主动选择居家办公的组织管理模式。林传科指出,居家办公模式背后的挑战众多,因为远程协作对人员自我管理、组织化协同管理、人员节奏管理都带来巨大挑战。而高维学堂之所以能成为居家办公的领先者,实现人均绩效突破 300 万的佳绩,背后既有隐形要素,还有底层 IT 要素和理念等要素,最关键的还是人的要素。

一方面,居家办公模式带来组织的管理变革——过去的组织主体居于个人主体之上,而居家办公可以倒逼个人主体激发,构建人人平等的网状组织。「任何一个新员工来到高维,我们都会告诉他在高维是一个自由专业者联盟,没有上级、没有职级,只有自己。对于我们而言,就得把组织放低,把管控权、不安全感调低,让每个人觉得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是工作的主人,有专业的追求。同时还要配套相应的机制文化,背后很多方面都需要调整。此外,还需要底层 IT 赋能,居家办公的业务流程跑通之后,就把居家办公模式建立到 IT 上,跑事情、跑流程、跑分工、做分配。」

另一方面,在具体事务上,高维学堂坚守的理念,是用最少的动作做最高价值的事情。「创业前五年,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会问不做会死吗?如果不会,那就不要做。用生死存亡倒逼节约,进行成本控制,把事情做少、做准。但最关键的要素还是人的要素,真正需要找到自驱动的人,有追求的人,有一技之长的人,只要这群人真心渴望做事,其实也不需要管理。」

林传科表示,现阶段高维学堂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在于人才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建设。「规模化业务如果配套以规模化人才和更大的团队,到底是回到线下办公还是继续远程办公?如果继续远程办公,人越多会带来更大挑战,且这个挑战远远大过线下办公。但我们目前还是偏向选择继续远程办公,并持续探索规模化协同的可能。德鲁克管理体系和华为科学管理知识体系给了我们底气和信心,而且美国已经有一千多人团队远程办公的标杆。」

科学创业的理念,决定了高维学堂远程协作的办公模式。而目标用户的学习习惯,则决定了高维学堂由线下主导的学习方式。林传科指出,「线上同样的老师,同样的交付时间,同样的课程内容,差不多只有线下 1/5 不到的价格,而且不用出差,看起来有很多便利性。但疫情一缓和,我们的用户群体几乎全部又回到线下上课,抛弃了线上学习方式。后来我们发现这跟群体学习的任务有关,用户学习不是为了缓解焦虑,或简单提升技能,而是为了用知识去解决关键决策或复杂方案的问题,因此需要线下的学习环境,进行完整的、体系化的学习。」

在林传科看来,五年内,高管人群的学习还是以线下为主。「技术变革可能缩短时间周期,但从学习的任务而言,线下学习效用更高。而五年后,职业技能类培训和专业能力培训则会更多向线上迁移。」至于线下企培的规模化,林传科却并不看好。「企业培训,尤其针对高管的线下培训,既不容易做大,我也没看见能做非常大的可能性,一二十亿元就是天花板,所以虽然我们一直在对线下运营效率、服务体验、产品质量进行探索,但并没有抱规模化的期待。相比之下,线上企培具备人才标准化输出的能力,且边际成本非常低,可能更容易实现规模化。」

此外,林传科指出,销售驱动的企业培训虽然也能做到比较大的规模,但仍然无法突破行业瓶颈,因此销售和营销不是企培行业规模化的核心瓶颈,而供需两端的约束才是。「规模化的瓶颈还是得回到供给端和需求端,两端都有约束。供给端的约束,在于老师很难被契约约束,而且行业内也没有形成质量标准。需求端则非常零散,每个企业的需求都不一样,而行业鱼龙混杂,容易出现判断的偏差,很多企业会根据别人的推荐选择机构。所以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没有形成行业级的集中,没有形成社会认知和品牌化。」

谈及如何把企培产品变成高频刚需产品,林传科表示,如果将效果显性化,把痛点清晰呈现出来,比如与晋升有紧密相关性,企业培训可以变得更加刚需。

最后,林传科对未来提出一个「知识搭配任务」的设想,「把知识搭配在任务上、工作流上,降低学习的复杂度和费力度,实现快速的即学、即用,形成最短的闭环。这样从学习效率、效果和体验感都是最佳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