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五个一获奖作品|“上海出品”创造“攀登精神”

澎湃新闻记者 陈晨
2022-12-22 15:51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电影《攀登者》,改编自中国登山队在1960年与1975年两次向珠峰发起冲刺的真实故事。作为罕见的国产大制作登山题材电影,展现了中国攀登者的英雄事迹。

一段鲜为人知的“为国登山”的峥嵘岁月,两代登山人,面对不同的时代和挑战,所展现的是同样坚韧不屈的攀登精神。登山题材作为一个成熟的电影类型,世界各国都曾拍摄关于登山的电影,而《攀登者》作为国内首部大制作的登山题材,从故事到视效都是极具中国特色。

《攀登者》海报

这部集结了徐克、李仁港、吴京、章子怡、张译、胡歌等诸多电影主创,以东方叙事、中国审美来讲述中国英雄们勇攀珠峰壮举的影片,在2019年斩获了超10亿的票房,也成为当年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档影院中的一颗“热血催泪弹”。

近日,中宣部第十六届“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名单公布,《攀登者》获得“优秀作品奖”。距离这部电影拍摄已经过去快四年,电影总策划、上影集团副总裁徐春萍回忆起当时电影创作时的点滴,一幕幕感动与震撼都犹在眼前。当年一腔热血拼尽全力完成了那一场“不可能的任务”,留下一种叫“攀登精神”的财富,至今依然激励上影人挑战一次又一次“攀登”。

每个人都为电影拼尽全力

“《攀登者》耗费了我们太多的生命和心血,现在虽然过去4年了,不想的时候它在那里,一想起来还是有太多深刻的记忆。”全程参与了《攀登者》从无到有诞生历程的徐春萍,如今谈起这部电影,依然有诸多感慨。

《攀登者》剧照

作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点影片,上影集团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开始,就是奔着上映时间倒计时的“极限操作”。“2019年国庆要上,只有15个月,从无到有进行整个创作,这个过程确实是极具挑战的,不仅要完成,还要拍好。登山是个小众题材,怎么把它拍得好看,拍得真实有感染力,还有大量的电影技术方面的难题,都是挑战。”时间紧、任务重,是项目自启动以来就面临的艰巨考验。

《攀登者》的主创阵容大牌云集,监制徐克、导演李仁港拥有丰富的香港类型片生产经验,对于工业流程的高效把控确保了影片保质保量的拍摄。吴京、张译、章子怡、胡歌、井柏然、王景春等组成了顶尖演员阵容,在保障了强大票房号召力的同时,也各自为影片的艺术质量贡献了自身独到的创造。

“从接受任务那天起,这个项目聚集了中国电影界非常优秀的一批电影人,每个人都在拼命。这些艺术家在同一部影片中同台竞技,演员都对自己的角色、每一场戏,反复地琢磨,贡献了很多创造性的表现。”

《攀登者》剧照

徐春萍记得,吴京当时两个膝盖都受了伤,一直在日本治疗,医生也告诉他至少一年内是不能够有大动作,“可是我们是登山戏,各种动作都免不了。他最后一场杀青戏是要徒手爬锅炉。他当时膝盖很疼,还是在打了针之后拿了一根绳子,没有任何辅助徒手就爬上去,完成得非常的敏捷流畅,我们看着都很感动。”

最令徐春萍心疼的是,导演李仁港几乎每天都不怎么睡觉,后期在尿血的重病之下坚持完成影片拍摄,“我们一天都不能耽误,电影后期还需要大量时间,所有演员的档期都是卡死的,只要一停下来,所有人的时间就乱了。这个过程里,所有人都有职业的荣誉感,这一点我印象太深刻了。”

整个剧组,好像都冥冥中受到某种召唤和鼓舞。徐克导演当时认为,拍摄一部登山电影,大家应该和珠峰在“身体上零距离”。于是出品方在极短的时间里组织了150人的团队开赴珠峰大本营。

《攀登者》剧照

在拉萨参观登山博物馆的时候,主创们被深深地感动,“吴京和张译他们看到那个登山的帐篷太薄了,不可想象的薄,怎么能够在珠峰上用这样的帐篷避风?这给了他们很深的震撼,确实当时登山运动条件太苦,国家太困难。”两位演员就地提出要在珠峰大本营住一晚上,当时团队几乎每个人发生轻重不一的高原反应。徐春萍事后回想其中蕴含的种种安全隐患都令人后怕,但上了珠峰,好像都“头脑发热”得有些不管不顾。结果前一天还风雪纷飞的夜晚过去后,第二天珠峰给了一片明媚的大晴天,标志性的峰顶画面展现在所有人眼前时,“那种震撼是所有人都终生难忘的。”

中国大片的尝试

区别于国外同类型电影,《攀登者》的叙事重点落在国家荣辱、集体主义、骨肉深情;更在运用与世界接轨的电影工业标准的同时融入了东方美学意境。

在徐春萍看来,“《攀登者》是一部中国式的主流大片,它做出了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它把登山的小众类型向更大众的审美方向拓展。”

从无到有去构建这个故事,主创一度是犯过难的。“登山这个题材是容易让观众审美疲劳的,前面10分钟雪山蓝天还挺漂亮的,过了10分钟场景就显得乏味了。而且演员戴着墨镜,穿着很厚的衣服,不能有过多的造型上的变化。动作甚至台词都不能多,这些约束对电影来讲杀伤力是很大的。我们尝试加入类型元素,强化东方的情感内涵,做中国式大片的创作,我觉得观众是接受的,也是比较认可的。”

《攀登者》剧照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曾评价,《攀登者》体现了新主流电影的特点:用个体化的方式去叙述宏大叙事,用类型化叙述加工,体现了电影工业巨大进步。

《攀登者》也是上影出品的历史上,工业水准最高、制作难度最大的电影。

“像徐克、李仁港,这些经历过成熟的香港电影工业高度淬炼的,高效流程培育培养出来的高手,在其中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也给我们上了很宝贵的一课。”徐春萍回忆,李仁港导演处理大风口的那场戏,“在我们看来是非常惊艳的。他用‘中国梯’拍摄了一场惊险的人与自然博弈的动作戏,准备了很长时间,最后呈现在电影里不过短短五分钟,但这样创造性的一个设计,把充满象征意义和精神力量的中国梯,用非常情节化的那种这个画面场景表现出来,既符合那个环境的情境叙事,又是紧紧抓住观众眼球的。”

《攀登者》剧照

登山故事难拍,对影片置景和特效都有极高要求。为了营造符合东方审美的意境,《攀登者》采用纪实镜头与电影拍摄相结合的方式。即片场拍一部分,从纪实的画面里截取一部分,两相结合,天衣无缝。不少观众观看后,都为影片特效赞不绝口。

“后期做特效的时间实在太紧,最后是国内国外的团队一起努力完成的。我们聘请的韩国团队因为有过拍登山题材的影片有经验,他们有一些成熟的模型,包括对雪的表现都有丰富的经验了,我们专门派了年轻人去跟了整个项目。对年轻团队的历练和技术水平的提升都有巨大的帮助。”

最终,《攀登者》票房突破10亿元,登山的小众题材在中国新主流叙事的类型融合下,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全世界的登山题材,电影的票房都不高,最后《攀登者》在票房上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目前它应该是登山类型里票房最高的电影。”徐春萍说。

“攀登精神”留下宝贵的财富

“登上去,找回自己”这是《攀登者》的一句箴言式台词。曾经“为国登山”的历史,在当下的电影叙事中需要找到更广泛的情感共鸣,《攀登者》所传递和落脚的“攀登精神”立义要远比讲述一个登山的故事更加高远深邃。

作为一部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点影片,《攀登者》同样是上影成立70周年的一次集大成的创作。“在重要的节点完成这个国家交办的重大创作任务,在上影的历史上是没有间断过的一个使命和特色。作为一家国营的电影厂,共和国70周年和我们自己上影厂的70周年,我们要用好的作品来做贺礼,这是我们的使命。”

电影上映后,许多观众为片中人物的精神感动落泪。一位妈妈带着儿子来看电影后表示, “影片让孩子和学会勇敢,让成年人要学会担当,让受挫的人得到励志,让失败的人获得重新出发的勇气。”一位哈尔滨的观众在映后谈道,“电影里的人是攀登珠峰,珠峰的高度是他们的高度,而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命都是一场攀登,普通人的攀登是为了抵达更好的自己。”

《攀登者》剧照

又一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徐春萍也谈到上影在主旋律创作方面一路走来的心得。

“是经验,也可以说是规律。创作本身没有什么捷径和法宝,要说经验的话,首先在思想立意上,一定要有时代精神的表达。《攀登者》是对往昔的中国登山英雄的礼赞,但是他也应该成为更多的中国当下的各行各业的攀登人的一个致敬,所以后来这部电影在上映期间,‘攀登精神’成为社会的热门词汇,到今天我觉得还已经成为一个已经留下来了的词。”

同时,徐春萍还谈到,《攀登者》汇聚了最优秀的一批电影艺术家,上影作为主控方,充分尊重他们的创作,鼓励他们创造性的创新性,并从其中积极汲取营养。“在整个行业当中,我们做了一个优秀资源、人才的整合和配置,在项目上实现完全的主控主导,年轻的团队也一直跟着这个项目,从前期筹备到后期制作,包括后面的宣发流程。通过和行业最优秀的团队合作的过程,大家对于以后做电影的信心、经验、标准都有了大幅的提升,这是我切身的感受。”

作为一部上海出品,徐春萍也谈到上海各方面对这部片子全程“保驾护航”对影片的巨大帮助。“创作的过程当中,没有过多干预创作的过程,尤其是前期,要完成一个类型片,要请这样一些演员,包括后期大量的特技特效,这个影片它的整个的预算成本不会低,这时候获得资金的支持对我们的帮助是最大的。”

《攀登者》过去四年了,这部电影留下的鼓舞和影响依然还在,“这样的任务,交给上海,交给上影,我们从‘上海出品’,到实际上真正意义实现‘上海创造’,这部电影留下了很多实际的工作经验和财富。”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