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文明竞合|二十大报告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七个维度的解读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薛力
2022-12-23 16:01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突出特点是树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确定了十四点基本方略。而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突出特点则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命题,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系统论述。以此为纲目,概述过去十年的外交成就、布局未来短中长期外交工作。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

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在这一创新理论的指导与推动下,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取得了十五项措施,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参见二十大报告的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

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主要内容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主要途径是“两结合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继续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需要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运用好贯彻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

二十大报告将中国式现代化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基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和实践,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共产党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下一阶段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五个特色: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

2.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3.中国式现代化的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目标有八个;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未来五年的任务包括八个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全过程人民民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建军一百年目标如期实现,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4.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中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但内外挑战与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为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五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体现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七坚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把我国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关于新时代中国的外交方略

二十大报告包括十五个部分(十九大报告为十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或多或少都涉及外交,但较多涉及外交的是:第一部分第六点“我们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第十四点“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第二部分最后一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第三部分第八段“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第十四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四部分第五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第八部分第五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第十一部分前两点“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而第十四部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是集中论述了中国面对的国际形势与中国的外交应对方略。

1.关于“我们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与“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报告指出,过去十年,中国共产党实行了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形成进一步对外开放格局。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建设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全面开展抗击新冠疫情国际合作,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通过改革开放,中国人民摆脱了绝对贫困、实现了小康。因此,改革开放依然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将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坚定推进经济全球化,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充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个与时俱进的过程,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与科技水平的提升,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将适时调整,投资、消费、外贸三大动能中,消费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并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动能。同时,在继续引进外来投资的过程中强化对外投资,推动资本、技术、标准进一步走向世界。通过外贸展示中国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并向服务业拓展。为此,中国持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继续发挥世界经济增量最大贡献者的作用。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政策框架包括构建新型国际伙伴关系、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等组成部分。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不结盟外交路线,拓展不同类型的外交伙伴,致力于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纵观全球193个国家,真正接受并实行结盟外交的国家是少数,主要是美欧为代表的基督教文明圈国家,以及由于历史原因成为西方国家盟友的若干非西方国家。全球大部分国家奉行不结盟政策,其成员涵盖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其中一些国家信奉基督教)和一些西方国家。这说明结盟外交并非世界的主流,大部分国家认为不结盟外交更适合自己。这是中国坚持伙伴外交的国际政治背景。

2.关于“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报告第二部分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六个特征,其中第六个特征提到,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因此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历史地看,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不同族群的融合史。不同族群交相融合,不断赋予中华文明以新的血液,是中华文明得以强枝壮干并赓续数千年的关键因素。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源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领导中国摆脱了百余年来的屈辱地位,实现了国家独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上,实现了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转变。新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实现国家强起来,这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在多文明共存的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真正确立有赖于中华文明的与时俱进,而中华文明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必要条件是大力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发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积累的宝贵精神成果、进一步吸收其他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基督教文明圈所创造的现代性文明成果)。

3.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报告指出,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这是一条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中国不会走这种现代化道路。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并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中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但内外挑战与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为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五大原则。

欧洲主要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多伴随着发动对外战争、建立殖民地、掠夺殖民地资源等行为。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也效法欧洲列强的做派。自诩新世界的美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并没有避免欧洲国家的做法,还灭绝了绝大部分印第安人口、占领了绝大部分印第安人土地。这些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毫无疑问充满了血腥与罪恶。二战后,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先后实现了民族独立,世界上因而形成了涵盖全球的民族国家体系。中国是民族国家体系的后来者,主观上没有意愿、客观上也没有可能重复上述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现代化是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表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是一条可行的现代化道路。因此,中国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致力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同时,面对内外挑战,中国共产党将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斗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斗争。

4.关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报告指出,将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为此,将采取九方面的措施,主要有: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高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成为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吸引投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是新时代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但实现的难度也高于既往,需要中国以更大的力度、采取扎扎实实的措施,微观层面如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宏观层面如提升自贸试验区、建设海南自贸港、加快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拥有十四亿人口的中国以和平方式实现现代化、构建起现代化市场体系,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项大事业,将显著推进全球的现代化进程,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新借鉴、新思路。毕竟,全球发达国家的总人口不到十亿,其中多数是以非和平、非正义的方式实现现代化。

5.关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报告提出,在对外交往中,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展示中华文明标识与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与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以形成与中国实力、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此,必须深化文化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中,有成熟文字记载的历史至少有3600年,是四大文明中唯一一个没有被打断的文明。从中可见中华文明的韧劲与内在力量。文明分为共同性与特殊性两个部分,共性部分使得不同文明得以共存与沟通,而特殊性部分构成不同文明的特色。同时,文明又在不断地演化,抛弃一部分内容,增加另一部分内容,以便适应不同时代的需要。文明的边界未必清晰,但文明的内核通常清晰可辨。中华文明的主干是道儒释,这决定了中华文明缺少一神教那样的全球性扩张基因,只能是一种区域文明,历史上其主要影响力在亚欧大陆中东部及其周边岛屿。上述特点也决定了,崛起后中国的影响力将主要在周边地区,外加若干认同中国发展模式、愿意借鉴中国经验的发展中国家。不过,其他发展中国家很难复制中国的崛起过程,需要依据自己的文明特征摸索现代化道路。发达国家(特别是基督教文明圈国家)很难真正认同中国模式、接受中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中国也无意去领导谁、取代谁。在多文明竞争时代,每一种文明的影响力将主要在本文明圈,跨文明圈的影响力相对有限,主要是在某些功能领域。

6.关于“健全国家安全体系”与“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报告强调要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安全体系,包括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安全法治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并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构建起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维护海洋权益与海外合法权益,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新时代的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体现为国家安全工作中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此,安全工作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

中国的站起来与富起来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适合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有望在本世纪中叶得以实现。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西化中国”的理念根生蒂固,“打压中国”的意图越来越明显、行动越来越多。因此,从各方面采取行动以巩固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任务。二十大报告因而专辟第十一部分集中论述总体国家安全观,四点内容中,前两点涉及对外安全,后两点涉及内政安全。

7.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十大报告的第十四部分首先指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接着指出“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等加重。进而提出中国的应对: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中国将从四个方面发力: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为此,中国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谐美丽的世界。在第十四部分的最后,报告呼吁各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文明多样性,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全人类共同价值包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尊重文明多样性的方法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关于世界秩序的道德主张,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它包括双边、区域、全球、领域四个层次,以及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伙伴外交与“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两大抓手,其中伙伴外交主要聚焦政治、安全两个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主要聚焦经济与文化两个方面,并与伙伴国、共建国的相关发展战略(如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印尼的全球海上支点、欧盟的容克计划)对接。生态问题是伙伴外交与“一带一路”共同关注的方面。另外,处理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时,偏重构建不同类型的伙伴外交,而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则强调共建“一带一路”。

在美西方强化对华打压、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并波及国际政治情况下,中国在2021年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一带一路”在经济与文化领域的升级版,它倡议从六个方面(发展优先、人民为中心、普惠包容、创新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行动导向)对接联合国2030发展议程所涉及的17个目标。“全球发展倡议”与“一带一路”倡议互相协调互补、共同发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一带一路”共建新要求。2022年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伙伴外交在安全领域的升级版,它强调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倡导“六个坚持”,关键点是树立全球安全的核心理念,即“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

结语

二十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集中体现,报告将中国式现代化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总结了过去十年的外交成就并布局下一阶段的中国外交。报告分十五部分,其中七个部分安排专门段落论述外交问题,第十四部分全部围绕外交问题展开论述,分别为: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健全国家安全体系与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时代的中国外交,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的发展获得助力、共建国家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增进了中国与共建国家的文化联系、深化了共建国家对中国的认识;通过伙伴外交,强化了与共建国家的政治与安全关系,稳定了与发达国家的政治与安全关系、有效管控了与唯一超级大国的政治与安全关系。下一阶段,中国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将助力这个进程。

“文明竞合”是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薛力研究员的专栏。在“各个文明趋向内卷,不同文明又竞争又合作”的时代,本专栏将以此为基调,探讨“国际战略”与“中国外交”两个方面的不同话题。

    责任编辑:朱郑勇
    图片编辑:金洁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