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放下手机关注当下,上海精神卫生专家支招“幻阳症”
·“幻阳症”其实是焦虑情绪的一种外在表现。出现后需主动远离网络上各种“阳”的负面信息,改变认知,关注当下。
最近,“幻阳症”这个新名词在网上迅速流行起来。有网友解释这个现象:身边接触过的同事朋友纷纷发烧,总感觉自己哪哪都不舒服,感觉自己也阳了,但实际却又检测不出阳性结果,因而新冠阳性仍然停留在幻想中。
“幻阳症”的过度反应可能包括:对微小的身体症状过分警觉,短时间内多次测体温和抗原,或者干脆跑一次医院,才能安顿下来;密切关注身边朋友是否阳性的消息,反复研判自己“密接”和感染的风险等。这种“既担心阳了,又巴不得早点阳了”的矛盾心理,或许都源自对不确定性的恐慌。
“幻阳症”当然不是真正的疾病,而只是“焦虑情绪的一种外在表现”。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副主任医师徐阿红表示,如果长期处于紧张恐惧情绪下,会影响睡眠和食欲,进而影响免疫功能,反而更不利于应对新冠。
2020年2月,徐阿红曾作为上海第九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前往武汉,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心理干预。近三年后,防疫政策全面放开,她认为,有必要转变观念,正确看待新冠。
“目前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抑郁、焦虑、失眠。和封控期间相比,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稍有不同,当时大家都封控在家里,面临生活物资短缺,不能出门配药,以及家里生活空间有限,社交活动和工作中断等等一些封控带来的现实问题,从而产生焦虑,现在更多的是害怕自己和家人感染新冠带来的恐惧和焦虑。”
“我们医院近期线下门诊量比以前少了,但是互联网门诊量多了。”徐阿红注意到,由于患者害怕外出感染,选择减少外出,一些临床表现比较轻的患者就选择暂时不来就诊了,但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还是要配药维持治疗,因而更多选择互联网门诊配药。
12月20日,澎湃科技记者连线徐阿红医生,请她分享疫情下的心理调节方法。
对话:
澎湃科技:你怎么看近期热议的“幻阳症”?它的表现特点和原因各是什么?
徐阿红(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副主任医师):“幻阳症”其实是焦虑情绪的一种外在表现,主要表现是出现一些轻微的不舒服的症状,比如偶尔咳嗽一声等很轻微的症状,测了抗原是阴性之后,还是不放心,总觉得自己就是已经阳了,反复测抗原;或者表现为没有任何症状,仍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阳了,反复测抗原。不管哪种表现形式,都是在测完抗原阴性后仍不放心,仍要反复怀疑,反复测抗原验证。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几点:一是外界的信息影响。现在电视、手机上大量的视频和文章都在描述各种“阳”的表现,以及周围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也频繁有“阳”的情况,看到或听到了大量“阳”的症状,如发热、浑身酸痛、喉咙痛如刀割等,导致产生恐惧,害怕自己“阳”,在紧张焦虑的情绪下,影响对事物正常的判断;二是性格特点。有些民众本身就有敏感、容易紧张这样的性格基础,遇到现在各种“阳”的负面信息,就容易产生“幻阳症”。
澎湃科技:“幻阳症”可能存在哪些危害,应该如何应对?
徐阿红:出现这种情况对我们应对新冠还是有不利影响的,我们长期处于这种紧张恐惧情绪下,会影响睡眠和食欲,进而影响我们的免疫功能,更不利于我们应对新冠。
出现这种情况后,首先要主动少关注网络上各种“阳”的负面信息,多关注一些正面信息,比如调节情绪、合理饮食的一些信息,关注少了,受到的不利影响就小了;其次要转变观念,正确看待“阳”。新冠目前的重症率和死亡率都大大下降,要改变以前对“阳”的观念,科学去看待新冠;最后家人要多给与关怀和支持,通过家人的陪伴和关心,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不安全感,减轻焦虑情绪,有助于减轻“幻阳症”。
澎湃科技:存在情感障碍的患者,在当下疫情中应当如何调节?
徐阿红:原本就有抑郁或焦虑障碍的患者,在当下疫情中应该注意几点:
一是仍要按照医嘱服用药物,不可因为害怕出门配药,在家中药物用完以后就自行停药,这可能会带来疾病波动或复发的风险,可能引起更加严重的后果;
二是主动远离一些负面信息,不要频繁查看网络上一些新冠感染的负面信息,因为抑郁或焦虑障碍的患者本身看待事物就偏向于负面,容易从负面去想问题,容易把可能出现的后果想得特别严重,因此抑郁或焦虑障碍患者要尽量减少周围负面信息的影响;
三是改变认知。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要学会接受,接受好的,也要学会接受不好的,恐惧源于内心的“不接受”。一旦我们选择接受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内心的焦虑水平会相应的下降;
四是要“关注当下”。要多关注目前当下的事情,不要被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形支配了我们的情绪;
五是尝试一些放松的方式,比如集中注意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做手工,或者听音乐等,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让生活积极有序,不仅会缓解自己的情绪,也会缓解家庭成员的情绪,家人之间的情绪都会相互影响,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也会带动整个家庭的氛围。
澎湃科技:还有哪些人群特别需要关注心理健康?你有哪些针对性的建议?
徐阿红:一是独居老人。独居老人在平时就容易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在当下疫情中,独居老人生病以后,可能因为缺少药品、缺少照顾等,心理问题会更加突出。因此还是希望社区和其他亲人能多关注独居老人的状况,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现实面临的难题能得到解决,也可以缓解他们的抑郁焦虑情绪。
二是儿童和青少年。现在儿童和青少年很多都在家里上网课,会出现生活作息紊乱,过多接触电子产品等问题,家长管教会加剧孩子和家长之间的矛盾,更容易出现厌学、敌对、消极等,建议家长及时和孩子进行沟通,双方根据目前的情形制定新的学习和生活模式,共同制定新的规则,比如学习的进度安排、看手机和电视的频率和时长等,共同制定规则,孩子更愿意遵守,避免孩子和家长之间产生比较大的矛盾,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