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山东省最大的黄河滩区如何打好文旅牌,县委书记撰文详解
东明是黄河入鲁第一县,处黄河九道弯之尾,有着独特的黄河水文、险工、滩涂景观和厚重的黄河文化。境内黄河河道长76公里,黄河滩区总面积47.72万亩、滩区人口近12万,是山东省最大的黄河滩区。
作为游荡型河流,历史上的黄河决溢非常频繁,自1855年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东明由大清河入海,到解放前,有记录的黄河水患就有32次,三四年泛滥一次。东明的历史,是与黄河的斗争史,由此形成了“不怕苦难磨难、勇于奉献牺牲、敢于担当奋斗”的“东明精神”。
东明黄河铁路大桥
黄河岸边筑起新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东明治理黄河自帝尧始,跨战国、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时代。仅从1855年至1933年的78年间,黄河东明段就发生23次决口。最险峻的一次是1948年初,黄河水猛涨,高村险工出现险情,随时可能决堤。10多万农工连续奋战73个昼夜,修筑坝47道,确保了黄河南岸5省人民安然无恙和解放战争顺利进行。
黄河滩区是河道与大堤之间行洪、滞洪、沉沙的必备场所,更是滩区内群众生产、生活、生存的基本空间。多次的黄河泛滥,给滩区群众带来巨大的灾难。治理黄河重要的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群众生产生活安全。
2004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在东明段构建“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和生态景观线”。
2017年8月山东全面启动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东明县在滩区迁建县区中,工程任务最重、涉迁人口最多、投资数额最大。全省就近淤筑村台28个,东明建了24个;全省共安置滩区群众60.62万人,东明县有12万人;全省规划投资共计260.06亿元,东明县占130亿元。
东明人民在千里黄河滩上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滩区迁建历史画卷。全县1200名党员干部靠上服务,8万名工程建设者昼夜奋战,历经四年,先后攻克了征地调地、拆迁清障、引黄抽沙、沉降夯实、施工组织、质量监管、群众工作、资金筹措、选房分房和搬迁治理等十大难关,高质量完成了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这一世纪工程,圆了12万滩区群众祖祖辈辈苦苦盼望的“安居梦”“幸福梦”。
东明县长兴集乡八号村台
如今,24个滩区新建村台社区全部被列为省级美丽村居试点。从天空俯瞰点线相连的24个村台,犹如镶嵌在黄河滩区上的璀璨明珠,与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黄河公路大桥、长东黄河铁路大桥等自然人文景观遥相呼应。
多年的黄河治理,形成了具有东明特色的治河文化。东明县深入系统挖掘其丰富内涵,进一步提炼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又体现自身特色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县里拟建设“东明黄河文化博物馆”,深入挖掘高村黄河抢险、黄河滩区迁建等滩区人民群众抗洪、治河的英雄事迹;筹办《筑梦黄河滩—东明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纪实展》,全面展现东明干部群众“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甘于奉献、不负人民”的大迁建精神;打造滩区迁建“东明模式”和“东明答卷”的展示中心,东明黄河文化的传播和体验中心,东明滩区特色文旅品牌的宣传和推广中心,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铭记和推动黄河文化传承发展。
村台与黄河
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东明县的发展史,是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与命运抗争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东明人民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演绎出一幕幕惊天动地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凯歌。
1929年8月,菏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夏营党支部在东明县大屯镇夏营村成立。其后,中共寿圣寺高小支部、中共东明乡村师范学校支部、中共东明高级小学支部等早期基层党组织相继点燃星星之火,并成燎原之势。
东明县王高寨村是原东垣县抗日根据地的南大门,抗战前就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抗日战争中发展了40多名党员,多次击退日伪的进攻,是坚强的抗日红堡垒,2021年被列入山东红色文化特色村培育创建名单。王高寨九十六革命烈士纪念地同沙窝镇八十一革命烈士纪念碑、辛亥革命烈士王梦兰纪念碑、中共夏营党支部旧址等一大批红色文化资源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高寨九十六革命烈士纪念碑
公元前140年,东明就开始建制设县,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广袤地域上,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创造了别样的民俗文化。全县普查登记非遗项目涵盖10大类89项,门类齐全。尤其庄子传说、大平调、佛汉拳等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在群众中影响广泛,传习人数众多。另外,还有坠子、小曲子、麒麟舞、羊抵头鼓舞等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艺术源远流长。
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悠久的“黄河”文化积淀是东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讲好黄河故事,赓续民俗文化,要保留原真乡土记忆,把群体乡愁的根留住。
东明找准红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结合点,用非遗作品诠释红色精神,用非遗技艺传承革命精神,用非遗魅力弘扬红色文化。在做好保护的同时,探索开发使用规划,盘活红色资源和非遗资源,让红色文化和非遗文化活起来。
具体就是以村落的红色文化与黄河精神为主线,整合村落资源要素,保留住滩区居民抗争黄河、保家卫国重要历史见证和文化遗产;以黄河滩的乡村生活为主题,依托黄河滩区老村台的房屋旧址和保留的村台传统建筑,串联起沙窝禅寺、长兴竹林寺等古寺古观,把“古风、清洁、绿色、生态”的理念融入古村落保护建设之中。以历史再现、文化传承、业态创新为手段,将滩区迁建保留的焦园乡辛庄村、长兴集乡老君堂村和王高寨村以及菜园集镇洪庄村4个村落,打造成为“留住黄河乡愁、讲好黄河故事”的黄河滩区旅游特色村,让游客感受到古村落的美和古朴的意境。
夏营党支部是菏泽市第一个农村党组织
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
“云海观日泰山顶,黄河落日在东明”。
九曲黄河自东明拐了最后一道大弯,进入鲁地,又在东明形成九道小弯——“东明小九曲”。沿线62公里的黄河大堤,宛如一条绿色长廊围绕东明,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黄河滩区内各类丰富的生态资源。
大雁、灰鹤等十多个品种、数十万只候鸟每年从寒冷的北方长途跋涉到东明黄河滩区越冬,一直停留到来年三月间,十余年从未间断。群雁翱翔、雁声阵阵,为鲁西南大地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翱翔的黄河大雁
黄河大堤两侧的防护林,栽有树木数十种,四季常绿,景色各异,成为天然氧吧。森林、湿地、河流、农庄、人文、滩区村台等多种类型景观,在这片黄河滩区交织,绘成一幅壮丽神奇的自然风景画。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目标任务,东明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掘好、利用好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发挥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实施建设中来。
发挥黄河文化、庄子文化和红色文化等资源优势,探索打造以黄河大堤为纽带的“黄河滩区风情带”,建设黄河大堤风景廊道,完善黄河干线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建设“黄河驿站”,配套自驾露营地、汽车旅馆、黄河人家民宿等业态。建设步行道、骑行道等慢游景观道。
挖掘整理高村险工、霍寨险工、堡城险工等多年来抗洪抢险所形成的精神谱系,加快推进黄河大堤及生产堤提升改造、农业生态旅游、黄河生态马拉松赛道等一系列项目,全面整合沿途城乡优质文化和旅游资源,构建东明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
东明县已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了全国性黄河生态马拉松大赛,黄河大堤赛道被评为最美马拉松赛道。
村台舞狮
以黄河文化为总基调,融合庄子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景观资源,串点成线、串线成面,打造系列精品旅游线路,擦亮“庄子故里、逍遥黄河、生态东明”文化旅游品牌。
依托东明县黄河民俗博物馆、乡村记忆博物馆等文博场馆资源,发展“文博场馆+旅游”;依托东明“长寿之乡”和东明黄河湿地公园等康养资源优势,发展“康体养生+文化旅游”;依托东明韩楼粮画村、大屯镇“全国民间艺术之乡”以及庄子文化和红色资源,发展“教育+文化旅游”;依托门球之乡、武术之乡和马拉松赛事举办地等体育资源,发展“体育+文化旅游”。
坚持变“生态约束”为“生态品牌”的思路,按照“—村一品、一台一韵”原则,深入挖掘庄子文化、黄河文化、乡土文化、生态涵养优势,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
黄河湿地公园
以大河观光、古村休闲、文化体验、生态游乐、乡村度假为主要功能,健全乡村产业要素,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依托庄子观、庄子公园、庄子文旅小镇、黄河湿地公园、跨河大桥景观,环村台打造旅游休憩配套服务区,构筑优秀文化高地。
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和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新需求,东明县将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好保护传承,推动黄河文化“活”起来,延续历史文脉、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
(作者系中共东明县委书记)
来源:山东宣传
本期编辑:实习生 耿乃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