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建宇:“高科技工艺品”,如何走出象牙塔进入商业化?
原创 李俊 上海科技 收录于合集#院士 30 个 #人造卫星 1 个
“像当年手机问世
冲击固话市场一样,
空间互联网作为一种创新技术,
若干年后
可能成为互联网的半壁江山。”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王建宇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十一届浦江学科交叉论坛上向上海科技表示。
事实上,9年前我国第一次登月之旅,“嫦娥”三号月球车“玉兔号”上搭载的探测器就是王建宇院士团队研制完成的。王建宇介绍,“航天人造卫星的每一个设备都是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做出来的,两个卫星或两个载荷之间一定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无法量产,所以成本就降不下来。”
航天人造卫星就像“高科技工艺品”
如何量产?
如何降低成本?
如何进入真正的商业化体系?
王建宇表示:
“要从永远在研制阶段走到生产阶段,
空间互联网是商业航天的重要切入点。”
01
“像造汽车一样造卫星还为时过早,
但是像造飞机一样造卫星可以期待”
随着航天相关政策逐步开放,在中国航天向商业模式转变的初始阶段,会有一些航天爱好者、发烧友做商业航天的试探。在王建宇看来,与传统的航天行业相比,从市场的方式去做商业航天,就一定要找到市场需求。虽然目前转型期间风险比较大,但逐步还是会进入真正的商业体系。
“在商业航天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关键还是要能够盈利。目前转型初期,航天科研领域如何顺应潮流,把技术产业化,让技术走出实验室真正能用到商业化应用的过程当中,这也需要创新。之前实验室里的种种规则只能规避质量风险,如何进行商业化,还需要进一步创新。”王建宇说。
02
卫星成本
希望从亿级降到千万级
在中国,其实航天一直是人们引以为傲的领域。以前,航天资源以国家提供为主,但进入空间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就发生了变化,逐步以市场资源为主。近年,很多商业公司、民营资本涌入航天领域。
除了时间周期,人造卫星的成本也不一样。一直以来,“天上产品”是“地面产品”的十倍以上。但其实手机里的高科技含量一点不比卫星低。
航天真正做成商业化
一定要降低成本,
引入大规模生产。
卫星成本,
希望从亿级降到千万级。
03
新的卫星技术——
卫星的批量制造技术
如何实现卫星成本从亿级降到千万级?
“必须从单件生产变成工业化生产,成本才能下来。”王建宇说,“原来以提高技术指标的创新要转向追求合理条件低成本的创新。所以不是追求技术指标最高,而是合适为好。从复杂的大卫星到小卫星组网发展,从一次性使用到循环使用,火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今年4月,卫星互联网被划定为“新基建”信息基础设施之一。
“传统的航天时代,发一颗卫星要没有五年十年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所里有的老同志十几年就做一两个型号的卫星。现在商业时代力求缩短周期,寻求成熟技术、快速移植,一两年就可以完成。”
如何从作坊式攻关转型到工业性产业,是商业航天对传统航天创新的新挑战。当然,低成本、短周期和高可靠性质量要求的矛盾,也是技术创新竞争的焦点。
空间互联网核心技术的创新使很多“不可能”变为“可能”。 随着空间互联网的兴起,将会改变世界航天工业模式,将航天工业从神秘的国家行为变成真正的商业航天产业。
“
现在看来,
空间互联网是商业航天最佳的切入口。
”
“空间互联网的发展将形成新的互联网的生态,不但会改变互联网和航天工业产业的环境,而且对国家的安全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现在就做好准备。”王建宇说。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原标题:《王建宇:“高科技工艺品”,如何走出象牙塔进入商业化?》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