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黄浦世博滨江:博物馆群如何更加开放、盘活人气?

澎湃研究所水岸中国课题组
2023-01-08 17:0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坐落着博物馆群的滨江空间,市民既可以沿岸散步,又可随时到博物馆参观消遣,应当是平日休息的好去处。黄浦区世博片区的滨江空间就拥有这样的“博物馆群+滨江步道”组合。但意料之外的是,在热力图上,该板块的人气并不算高。

具体来看,上海世博会园区横跨黄浦江两岸的浦东新区和黄浦区。位于黄浦区的世博园区又分为西部的D片区(博物馆群)和东部的E片区(文创集群)。D、E片区的发展模式和活力热度也存在着一定差异。以小体量办公—文化产业集群为代表的E片区,屡屡成为网红打卡点。但以大体量博物馆群为代表的D片区反而罕见游人。

黄浦江两岸的世博片区地图。图片来源:expomuseum.com

D片区可以看到大地块均用栅栏围住,连正在开放的一些博物馆也不例外。赵忞 图

D片区人气不足的现象在热力图上更为明显。黄浦区中山南一路以南和中山南一路以北的人气大相径庭,西藏路隧道的东西两部分也有很大差异。博物馆区块分隔了居住区与滨江绿地,晚间六七点,可以在局门路、世博和苗江路三个主入口看到跑步、散步的市民三五成群,但往里走走,至外滩电竞中心、中国船舶馆的南侧,大约要10米才能看到一位行人。

左图为工作日,右图为周末。制图:赵忞  底图来源:百度热力图

世博会后,黄浦世博滨江在从展览馆转型至博物馆集群组团发展。博物馆的集群化发展被认为是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标志性特征,黄浦世博滨江作为博物馆集群的D片区也被寄予厚望。

为何目前博物馆群在热力图上活力表现较为平淡?

本案例将从该区域的两个功能进行探索,一是从滨江空间的角度:黄浦江沿岸的贯通是否为该区域带来更多的人气?二是从博物馆集群发展的角度:博物馆集群是否能带动区域活力?

滨江绿地与博物馆群未能有机联动

黄浦江两岸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的贯通,吸引更多市民流连江边,为沿岸腹地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比如原本就以市民为服务对象的黄浦世博片区。

不过,受限于部分场馆的地权问题,滨江绿地的贯通并未渗入各个场馆地块,反而各地块一直被栅栏围起。如果市民要去滨江绿地散步、锻炼,就不得不穿越这些数百米长宽的大地块。因此,该片区实际的通行便利度还有欠缺。根据前面的热力图表现可以看到,这些封闭的地块冲淡了人流热点。

晚高峰期间,滨江绿地的人流量并不少,但博物馆无法向滨江绿地的使用高峰期“蹭人气”。

晚间接近苗江路一带(即PSA至船舶馆部分)滨江绿地上跑步的人较多,但光照较为昏暗。赵忞 图

“那些展览馆(晚上)5点就关门了,有的时候4点半不到就只出不进,晚上也不开”“白天会开,但就是龙华东路上的那几个门,面向绿地全是栅栏,进不去。里面荒得咧”。附近市民表示。

这些场馆定位为市区级大型文化设施,面向全市游客,而非周边的居民。人们通过小程序等线上预告得知展览安排,然后开车过来,定点参观。这造成了“大馆旁边大停车场”的空间肌理。这些场馆并未有机融入周边社区。

虽然旁边有大量的停车场可以满足大型展览带来的瞬时流量,但更长的时间里,它们只是空置的停车场。或因疫情原因,一些展馆未能长期持续地承接展览,有些变成方舱医院和物流货栈。

很多大型场馆未能避免空置的命运,那么位于滨江绿地、距离滨江游人更近的小型建筑呢?这些小型建筑晚间关闭较早。在白天,周边社区的老人利用闲置空间进行运动,比如打羽毛球。但由于是自行组织的非正规使用,使用时老人们较为警惕,对路人表示“这里不开放的”,展现出场地与社区的隔阂感。

片区中相对更有活力的PSA(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曾经总结自己的经验“当代艺术的一大特点是面向社区,鼓励参与,因此需要高频次、高强度地与社区互动,而且要主动走出去办活动,将自己置身社区。”但这是博物馆群里其他大型展馆很难做到的功能,虽然部分展馆如乒乓球博物馆有互动展示环节和一些面向青少年的课程,但都局限于“吸引人进入”而非“走出去”。

总的来看,博物馆的受众与滨江绿地也是两类人——一类是开车前往的参观者,一类是周边社区的居民,二者之间重合度很低,博物馆并不能服务周边社区,既无法长时间开放,也无法“走出去”提升周边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

博物馆群的开放和关闭时间与滨江绿地的活力时间并不重合,除了PSA开放到晚10点并且周边没有栅栏,可以随意到访之外,其他地区只能“博物馆和绿地二选一”。也有市民反映,“博物馆都太大了,逛完了很累,没有想再沿着滨江走走的心情了;滨江也没有能让人坐下来喝一杯的地方,只能走走跑跑。”

因此,从目前效果看,博物馆群未能很好借助滨江的吸引力为自己引流,也并没有在城市功能上与滨江绿地整合。贯通后滨江人气与博物馆群人气依旧是两个概念,尚未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博物馆“集而不群”待解决

讨论上述黄浦世博滨江博物馆群的活力得失,势必要将目光回归到它的主要功能,即博物馆集群自身的发展上来。

博物馆集群由产业集群概念衍生而来,传统工业、以金融为代表的信息密集型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集群效应。不过,这是否同样适用于博物馆?

博物馆集群并不是数量和建设面积的堆砌,它指为了共同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由多个博物馆间聚集成的,具有复杂组织结构的博物馆运营系统,而非一味追求场馆数量。

数量多并不代表博物馆之间有合作关系,很多时候不过是“卖卖联票”,甚至少有联合办展的动机——例如同样位于黄浦滨江的船舶馆和乒乓球博物馆,如果它们各自遵循自己的定位,该如何联合办展?

放眼世界案例,人们最喜欢对标的博物馆群之一,便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柏林博物馆岛(Berlin Museumsinsel)。不过这里并非整个岛都是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具体对比分析见下图)。

同时,成功的博物馆集群一定有明确的发展模式和策展方向。

博物馆集群主要分为垂直和水平两种模式,垂直管理为单一集团下设分馆,类似于古根海姆等全球开分馆的博物馆“集团公司”。水平模式按资源共享方式的不同分为服务型(存在核心场馆)和共享型(无明显核心场馆)两种。

一般来说,水平模式多出现在技术、工艺、历史博物馆和美术馆之间,以考古学和历史研究为纽带。自下而上的联合如柏林的博物馆岛为博物馆-美术馆联动;伦敦以大英博物馆+V&A博物馆串联文化展陈地标;建川博物馆群很多藏品为“平民历史”,通过文创带动“旅游小镇”的发展模式。自上而下的水平连接则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辽金城垣博物馆三家遗址类博物馆整合组建“一馆三址”的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

这时候再回望黄浦世博滨江的PSA(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从风格上,似乎它更适合与更远处徐汇滨江的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等联合,或者跨江与艺仓美术馆互动。如何与近在咫尺的D片区里的大型展馆互动,还需策划主题。

对于城市中流行的大体量博物馆,还有一个问题需注意——如何厘清博物馆(Museum)和展览馆(Exhibition Hall)的区别

博物馆需要长期存放展品的恒温恒湿仓库和修复、研究工作室,展览馆只需要在会展期间短暂拥有仓储功能;博物馆的展品进出(国有博物馆很多不允许出售藏品,只允许购入或接受捐赠)需要联动拍卖会、讲堂、院校合作、民间工艺发掘(可与扶贫项目联动)等,产业链非常长,涉及的领域非常多,而展览馆需要的则是展厅搭建和拆除,产业链更短,合作方更为单一;优秀的博物馆拥有自己的研究团队,而优秀的展览馆需要的是商业运营团队。成都为代表的很多城市对博物馆集群的理解是“形成拳头效应,具备产业化的商业运营特征”(引自“天府文化”公众号),所说的显然是展览馆,但这之于“博物馆集群”的要求有一定的错位。

另外,纯作为展示的“博物馆”,没有“藏品”一说,除了展厅之外,只需要一些储藏室。虽然它让建筑设计更为便捷,但后期使用和运营上很容易内容老化,而后逐渐失去人气。

由此,为了城市地标建设的超大面积博物馆,但其主题所能够承载的藏品数量和在历史意义上的重要性远远不够,也并不注重补充展品,展览内容数年不变,因此不需要仓库和修复工作室;很多专题博物馆的展览内容更偏中微观角度,并非以宏大叙事取胜,实际上需要的是更加亲人的尺度才能打造场景感,而不是更高的楼层面积展现宏大叙事,这造成了对展览空间的使用不足;当使用不足面临商业化运营要求时,只能通过“外力”促进使用,于是频繁接待巡回展或者与自身定位不符的“网红展”,或者逐渐转变成以会展和演唱会为主,自身主展为辅的模式,让人摸不清定位,也难以产生用户对于博物馆的黏性。

对于世博片区的展馆而言,亟须注意展馆“集而不群”、缺乏展陈和运营统筹的情况。

在中国船舶馆开展的兰蔻品牌展览,尽管是不错的商业展览,但它与对船舶馆的“人设”没有形成有机整合。赵忞  图

展望:让展览空间与社区空间相融合

未来黄浦世博滨江依然会定位为市级的文化博览区,但是最新的一版控规里,增加了一些商和住的比例,让地块的城市功能更复合一些。“有社区,有人,才有长时的活力”已经成为共识。

同时在控规中,一些较大的地块增加穿越道路,让尺度变得小些。同时布局一些中型场馆,更加方便周边市民的使用,特别是一些体育设施。目前,该片区体育场地的活力比文化设施(除PSA之外)更为突出,特别是船坞改造的极限运动公园和卢浦大桥下的篮球场。大型停车场实际上是由于土地没有确权而采用的临时性利用方式,当控规逐渐落地之后,将布局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

现规划的主要落脚点在调整城市肌理和功能,对于博物馆的运营则少有涉及。介于各场馆主要面向的还是自驾访客,适合联展的主题待挖掘,区域博物馆“集而不群”的现象也许会持续一段时间,如此,每个场馆的内容策划就变得非常重要,博物馆附属的消费设施如简餐吧、咖啡馆,也是必不可少的休憩设施。

未来中船集团入驻黄浦世博滨江还会带来一座工业博物馆,与现有的船舶馆和船坞联动。这更考验了“船舶系”博物馆群的策展和布展理念,也给了外滩电竞中心外巨大广场打破栅栏,与滨江绿地互动(例如部分采用“露天博物馆”的形式变成装置)的机遇。这将进一步鼓励展览空间与社区空间的融合,让市民“走进来”,让展览的内容和活动“走出去”,让博物馆真正属于城市,成为城市活力的引擎。

(本文执笔人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赵忞,水岸中国“活力黄浦江”子项目负责人朱玫洁)

    责任编辑:赵忞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