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国国际开发署“一把手”萨曼莎·鲍威的三道门
2022年12月13-15日,美国在其政治中心华盛顿特区主办美国-非洲领导人峰会,重点讨论了对非发展援助、紧密联系非洲青年领袖等议题。提供发展援助、推进国际发展合作同样是我国对外开放工作的重点,这项工作早已不是给钱送物资那么简单,背后关联千丝万缕。有道是,“交流合作,增信释疑,要从娃娃抓起”。本文聚焦美国国际发展援助的“一把手”——国际开发署署长萨曼莎·鲍威(Samantha Power),希望通过分析她在成长、研究和从政过程中的三道门,为一窥美国推进国际发展援助的新形势提供些许思路。
一、新闻之门:“出走半生,归来即获大奖”
从2021年5月开始,萨曼莎·鲍威开始担任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第19任署长。她1970年出生在英国伦敦,是爱尔兰后裔,于9岁时和家人移民美国。她的亲生父母均从事医学工作,母亲维拉·德兰妮(Vera Delaney)是肾病学家,父亲吉姆·鲍威(Jim Power)是牙医。萨曼莎于1992年毕业于美国名校耶鲁大学,后于次年正式入籍美国。她的移民身份、中产家庭和名校出身是理解其行为的重要ID。20世纪90年代那个风云变幻时代,无疑对萨曼莎这样一个具有多元身份认知的人产生了深刻影响。
大学本科毕业后萨曼莎选择成为一名战地记者。1993—1996年间她报道了南斯拉夫内战(Yugoslav Wars),辗转波斯尼亚、卢旺达、东帝汶等全球多个地方,报道人类历史上一些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事件。这一时期,她为多家媒体的写专栏,也算是一名社会型知识生产者。雇她写专栏的有《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等媒体。在这些田野调查和专栏文章的基础上,萨曼莎聚焦美国外交政策中对全球范围内大屠杀的反应,于2002年写作了《来自地狱的问题:美国与大屠杀时代》("A Problem From Hell": America and the Age of Genocide)。她在书中重点呈现了20世纪全球范围内几次流传甚广的大屠杀,并通过调查300余个影响美国相关政策的政府公职人员,展现美国政府对这些事件的反应。[1]后来,她因该书获得2003年普利策非虚构类作品奖。到这里就已经可以直呼“好家伙”了,这位“别人家的孩子”名校毕业即奔赴最危险的地方,对300多名美国官员展开调查,写出获得了普利策奖的作品。大女主的剧本也不过如此嘛!但是看热闹的同时不能忽视她干了啥,这对理解她后面的职业生涯很关键。
图1 2003年刚上任不久的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布林格(Lee C. Bollinger )
为萨曼莎·鲍威颁发普利策奖①
二、政治旋转门:哈佛之后,仕途一路高升
结束对大屠杀的田野调查后不久,萨曼莎背着书包重返校园,于1999年在哈佛大学法学院拿到了博士学位。就在同一年,她和同事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员创办了卡尔人权政策中心(Carr Center for Human Rights Policy)。随后不久,她就成为哈佛大学法学院和肯尼迪学员的双聘教授,并且是带专门头衔的那种。成为知名大学教授的萨曼莎自然是没有闲着,甚至跑得更快了。著书立说、社会活动,应有尽有。从新闻界转入学术界后不久,她开启了通向政界的旋转门。2008年,萨曼莎加入奥巴马的竞选团队,成为后者的智囊。其间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萨曼莎因为在竞选活动中“口误”将希拉里·克林顿称为“怪兽”(a monster)而引咎辞职。当然,风波过后,又重新回到了奥巴马的团队中,并被委以重任。
图2 萨曼莎·鲍威出席卡尔人权政策中心有关活动 ②
奥巴马入主白宫后,萨曼莎接连担任要职。2009—2013年,她作为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总统特别助理、多边事物和人权问题高级主管。[2]如果说这个职位听起来有点不好理解,那可以再具体一点。根据有关消息,她曾担任中央情报局(CIA)副主管。③随后,奥巴马任命萨曼莎为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在2013—2017年担任大使期间,她的工作范围就更加广泛了。从应对埃博拉病毒,到推进《巴黎气候协定》(Paris climate agreement),再到全球反恐,都有涉及。
图3 萨曼莎·鲍威在联合国发言 ④
三、对外开放之门:执掌美国国际开发署,与我何干?
2021年5月3日,萨曼莎就职美国国际开发署第19任署长,距今已工作超过19个月。那这样一个国际开发署署长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本文认为这种关系可以总结为如下方面。
其一,萨曼莎在政界、学界和社会大众中拥有广泛地国际影响力,同时对华持有明确的竞争观点。经过多年来在田野调查、学术研究和政府工作中的积累,她不但在美国国内拥有多样的影响力,而且也通过自己的各种网络将这种影响力扩展至国际范围。她曾入选2004年《时代》周刊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2016年被《福布斯》杂志评选为全球最有权力女性的第41名。《福布斯》网站对她的介绍更是毫不吝啬,说她不但是美国最年轻的驻联合国大使,更是美国外交的道德指南针(the moral compass of American diplomacy)。[3]但是她对中国崛起持有明确的竞争性态度。在2019年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莫尼汉奖(The Moynihan Prize)讲座时,萨曼莎就重点谈了中国崛起及其对美式民主的影响。在援引盖洛普(Gallup)调查以说明中国国际地位崛起后,她指出美国国内民主日益分裂,必须重建外交核心(diplomatic core),加强与伙伴的关系。
图4 萨曼莎接受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莫尼汉奖(The Moynihan Prize)时的讲座 ⑤
其二,综合战斗力强,深得奥巴马和拜登赏识。拜登将其任命为美国国际开发署署长的同时,还让其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继续任职。这样的两肩挑可是史无前例的,足见其政治地位,同时也释放出美国国际发展援助与国家安全问题进一步铰链的信号。[4] 与此同时,奥巴马曾评价她是“美国最重要的外交政策思想家之一”(one of our foremost thinkers on foreign policy )。这样一种战斗力与领导加持,可想其威力。自上任以来,她这位署长也做了不少工作。不但对外大力推进援助,而且还向内加强宣传。不管是前往地震灾区进行援助工作(图5),还是强调要对美国民众宣传好国际开发署这个“神秘机构”(USAID is America’s best-kept secret.)[5],都可见其管理之下美国国际发展援助的不同之处。
图5 2021年8月海地地震后乘飞机前往当地展开援助工作 ⑥
其三,未来发展选择多,对我们来说仍有可继续关注的价值。萨曼莎想必不会在署长这个位置上干到退休,而之后的发展选择还很多。可谓是“进可攻,退也可攻”。进,在政界再上层楼,也不是没有可能。退,回到哈佛大学这样的学界重镇,转化其丰富的实践经历,持续发挥影响。未来,她可能回到大学继续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影响美国大学的年轻人。近年来,她先后受邀在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其本科母校)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美国著名大学毕业典礼致辞,无形中也影响了很多美国高校的年轻人。或许像她的姓氏(power)一样,权力无处不在。
图6 萨曼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2015年毕业典礼发言时谈到年轻人要走出去关注全球发展问题 ⑦
当然,多数人都是有争议的,像萨曼莎·鲍威这样的可能争议更大。比如,有些人盛赞她长期关注政府行为的后果,持续关心社会的道德问题,是真正有同情心的人。⑧ 但有人则指责她在近年来已经失去了对美国政府的批判精神,还有的说她对解决民权问题手段的看法过于偏激。以移民身份进入美国,经一流大学之门走向战地成为记者,再从旋转门进入政界,成为美国对外开放的把门人,萨曼莎·鲍威可谓是引领、实施和影响美国对外战略的中坚力量。未来,她主政的美国国际开发署为如何发展,值得跟踪。
(作者:杨体荣,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立场无关,文责自负。引用、转载请标明作者信息及文章出处。)
注:
①The Pulitzer Prizes. The 2003 Pulitzer Prize Winner in General Nonfiction[EB/OL].https://www.pulitzer.org/winners/samantha-power,2022-12-12.
②Harvard Kennedy School. Carr Center for Human Rights Policy[EB/OL].https://carrcenter.hks.harvard.edu/history-approach,2022-12-12.
③消息来源于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AAPSS)董事会主席肯·普鲁伊特(Ken Prewitt)在2019年莫尼汉奖(The Moynihan Prize)讲座期间对萨曼莎·鲍威的介绍,视频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g9DCGQUAfk,最近访问日期:2022年12月12日。
④萨曼莎·鲍威个人专门网站,网站链接:https://samanthapower.com/about/;最近访问日期:2022年12月12日。
⑤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 Social Science. 2019 Moynihan Prize Winner: Samantha Power[EB/OL].https://www.aapss.org/the-moynihan-prize/previous-prize-winners/2019-2/,2022-12-12.
⑥The American Foreign Service Association. Q&A with USAID Administrator Samantha Power.https://afsa.org/qa-usaid-administrator-samantha-power,2022-12-12.
⑦萨曼莎·鲍威个人专门网站,网站链接:https://samanthapower.com/media/;最近访问日期:2022年12月12日。
⑧引用自萨曼莎·鲍威的同事、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艾薇儿·海恩斯(Avril Haines)在2019年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AAPSS)莫尼汉奖(The Moynihan Prize)讲座期间对萨曼莎·鲍威的评价。具体可参见讲座视频,具体时间为12:42-13:06,访问连接为https://www.aapss.org/fellow/samantha-power/,最近访问日期为2022年12月11日。
参考文献:
[1] Samantha Power. "A Problem From Hell": America and the Age of Genocide[M].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2] Harvard Kennedy School. Samantha Power[EB/OL].https://www.hks.harvard.edu/faculty/samantha-power,2022-12-12.
[3] Forbes. About Samantha Power[EB/OL]. https://www.forbes.com/profile/samantha-power/,2022-12-12.
[4] USAID. Samantha Power[EB/OL]. https://www.usaid.gov/who-we-are/organization/samantha-power,2022-12-12.
[5] The American Foreign Service Association. Q&A with USAID Administrator Samantha Power.https://afsa.org/qa-usaid-administrator-samantha-power,2022-12-12.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