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螳臂当车”说螳螂

2022-12-19 11: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Mantodea

“螳臂当车”和“螳臂挡车”,是不少人曾听到、看到或用过的汉语词汇,其表面意思是螳螂站在车道(车辙)中,举起双臂(两前肢)企图阻挡车子通过。深层寓意是“不自量力”“不能胜任”“无法做到”。“螳臂当车”的出处见之《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另在《庄子·天地》也有提及(“……螳螂之怒臂以当车辙, 则不胜任矣”)。后来,衍生出的词汇“螳臂”,含意为自不量力、微弱之力;“螳螂之卫”,比喻微弱的兵备。

螳臂当车

从成语走近螳螂

远古小虫与

现代工业

///

根据昆虫学记载,螳螂发源于远古时代,生活于热带、温带,种类超过2400种,中国140 余种,有螗螂、刀螂等别名。

螳螂的体态、结构、习性和行动等颇为特殊,多数螳螂头部三角形,颈细,头能转动 180°。头部两侧有巨大复眼,便于看清准备捕食动物的位置。螳螂有6只足,两前足膨大而有整排硬刺,末端有钩似镰刀状(称为螳斧),上述特点便于螳螂抓食蝉、蝴蝶、苍蝇、蚊子、蝗虫、蟋蟀、 蚂蚁等多种昆虫,它还捕食小青蛙、小鸟以及螳螂同类。

据报道,英国当代工程师马特·丹顿 (Matt Denton)受螳螂体形与活动特征的启发,经过 4年设计实验,于2012年创制了当时世界上最巨型的机器人。其高度2.8米,重1900千克,有6只足,能行走于多种地形,被称为“全地形行走机器人”,其两前足相当于两前臂,具有操作完成多种事项的功能。他将所创制的机器人,命名为“mantis”(螳螂)。

螳螂小档案

● 雌雄螳螂交配后,有的雌螳螂会吃掉雄螳螂,称为“性食”。

● 螳螂的天敌,主要是黄雀等鸟类和蝙蝠等。

● 螳螂为避免遭到伤害,多数种类进化出了自我保护的“技巧”,有的虫体能伪装拟态为类似绿色树叶、花朵、褐色枯叶、树枝等。

螳螂是

害虫还是益虫

///

螳螂会捕食有益于农作物的青蛙(青蛙能捕食蝗虫、稻卷叶虫、玉米螟、棉红铃虫等害虫), 曾有人据此认为螳螂是害虫。但是,螳螂还会捕食损害稻、麦的蝗虫和损害树木的蝉;并且,螳螂和桑螵蛸可供药用,所以,螳螂是益大于害的昆虫。

中国人与螳螂的不解之缘

///

雌雄螳螂交配后,雌螳螂于秋季产卵于树枝、竹枝、草茎、石块后, 分泌特殊液体包裹于虫卵外,逐渐硬化形成保护壳,此种保护壳称为“螵蛸”;雌螳螂产卵于桑树枝上所形成的螵蛸,称为“桑螵蛸”。螵蛸中之虫卵于次年五六月间生长为幼虫,逐渐演进为成虫,其生命期限,大部分种类约1年。螳螂与桑螵蛸均可入药,是两味传统中药。

历史上,螳螂和人类生活、文化有着若干关联。比如,螳螂的特殊体形特征及活动特点,曾被一些画家作为画作题材;有些人把它当作供玩赏的宠物喂养。

汉代刘向《说苑》以蝉、螳螂、黄雀三者写了一则寓言故事:“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 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这则寓言故事,比喻为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后来,此寓言故事衍生出成语“螳螂捕蝉”。受“螳螂捕蝉”动作特征的启示,明末清初,武术家王郎创编了“螳螂拳”,并且先后衍生了许多流派。

趣哉!“螳臂挡车”“螳臂之卫”“螳螂机器人”“螳螂拳”!

来源:《家庭用药》

作者:傅维康

编辑:紫苏

图源:网络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