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位88岁的老教授就像一个平易亲切的邻家老人

2022-12-19 18: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一位88岁的老教授,出了一本谈古诗词的新书。

他的名字叫李淑章,1935年出生在山西省右玉县,少年时代与家人逃避战乱来到了归绥市(今呼和浩特市)。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他一直担任语文教师,主讲“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演讲学”等课程,将六十余载的光阴贡献给了三尺讲台。退休之后,他仍不辞劳苦地四处讲学,传播教育理念。

这位精神气十足的老先生,不仅讲起课来神采飞扬、掷地有声,做起研究来一样文辞富瞻、笔力万钧。这本新书《众里寻他千百度:淑章谈古诗词》,就是数十年古诗词教学研究成果的总结。

《众里寻他千百度:淑章谈古诗词》,李淑章 著

“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已至耄耋之年的他,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著书立说,一直秉承初心,身体力行,为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普及事业发光发热,颇有“老骥伏枥”的千里之志,令人叹服。

虽然顶着诸多耀眼头衔,但李淑章却没有丝毫居高自傲的架子,就像一位平易亲切的邻家老人,可以随时笑眯眯地和你闲谈一二。他的家并不算大,但却拥有整整一面“书墙”,前面放着一张简单的沙发,平时他就在这里会客、读书、休息。朴素高洁的学者之风,尽显无遗。

在李淑章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是:读书、写文章、上课。他说,要做好这三件事,就要做到“三舍得”——“舍得花时间、舍得动脑子、舍得花钱”。他终其一生,都在做好“三件事”,践行“三舍得”。

“读书是源头活水”

“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句形容孔门弟子颜回安贫乐道、恬于进趣的名言,放到李淑章身上恰如其分。

李淑章从小就视读书为“头等大事”。即使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他还是把手头仅有的钱拿来买书。上学时,二姐给他3元钱作为生活费,他却花了一元多,抱回一本《普希金文集》。一本薄薄的书,对他来讲却意义重大:那是他买的第一本书,引他走进了阅读的神圣殿堂。

小的时候,因为没钱,他常常拿着自己的笔记本去书店看书,把喜欢的句子、好的文章摘抄下来。顶着酷暑或严寒,他在书店的小凳子上一坐就是大半天,读完了《论语》、《古文观止》等古典名著。“后来我自己更喜欢的就是《唐诗三百首》。”他回忆道。

工作后,李淑章依然舍得在买书上“挥霍万金”。他的大部分的工资都用来添置新书。在他的家中,遍目所及都是书,有的整齐地码放在书架上,有的散放在书桌上、茶几上和柜子上,有的直接堆放在地上,高高地耸立着。他坐在书桌前工作,就像是被埋到了层层叠叠的书堆里。

为了买书,他还时常和老伴儿“斗智斗勇”。有时老伴儿看到他买书回来,就会唠叨:你又买书了?他只好讪讪地陪笑。“有时候打开门,看见她正在厨房做饭,就赶紧把书塞到架子上,不让她看见。”爱书如命的他得意地透露着自己的小伎俩,像个顽皮的“老小孩”。

两万余册的浩繁书卷,种类丰富,包罗古今。浏览书架,光是字词工具类的书,就有100多种。“汉语大词典一种、辞源一种……有的一种是几十本,有的一种是几本。你看这么一套书,多少本?数数,十六本。”他如数家珍地展示着书架上横陈的书目,语气骄傲。深厚的知识储备,是做学问、搞教育的坚实底气。

作为语文教师,李淑章不仅自己以书本滋养灵魂,同时也孜孜不倦地把书中的知识和读书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们。现在,桃李满天下的李淑章也把读书的习惯传承了下去,有的学生会来和他借书,有的和他交流文章,有的和他一起读书。

“读书的重要性非常大,读书是源头活水,讲课时我讲什么呢?讲书里的东西。写文章怎么写?体会好人家的思想感情,掌握了人家的写作技巧,二者融合在笔下,就是你的文章。”李淑章教授有板有眼地说着,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删改千百次,累也甘愿”

李淑章不仅爱读书,而且还善于从书中读出“门道儿”来,将个中体悟归纳总结起来,就有了著书立说的基础。从70年代起,他开始出版专著和主编书籍,其作品有《文言虚词例释》《文言短文百篇译解》《中国古典文学人物形象大辞典》等。此外,他还先后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在文学世界中,李淑章最喜欢的就是古诗词。古诗词中精炼细致的笔法、曲径通幽的意境、诗词名家或婉约或豪迈的个性,都让他深深着迷。在《众里寻他千百度:淑章谈古诗词》中,他精选了一百多首经典诗词,深入浅出地探求诗歌的写作手法与主题意蕴,独具匠心,妙句频出。他的讲解方式,如同挚友师长般朴实亲切,循循善诱,留给读者一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众里寻他千百度”,寻的不仅是佳句诗篇,更是家国情怀。李淑章这样解释他的选诗标准:“从《诗经》有记录的诗歌开始,我选了每个朝代、每个时期我认为的经典著作。我有三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它的主题、思想感情是健康的;第二个标准是短小精悍,有代表性;第三个标准是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本书从筹备、撰写到校订、出版共历时八年。“写的次数、改的次数何止千百次,累,苦,但也高兴。”拳拳赤子之心,溢于言表。

李淑章最大的理想,就是让祖国的传统文化得到重视和普及,让古代经典的诗词散文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分量增加。在李淑章看来,语文这门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更具有人文性,它承载着“文以载道”的理想。而这本《众里寻他千百度:淑章谈古诗词》,就可以很好地帮助青少年进行阅读积累和训练。

“古代的经典诗词有什么用呢?它是培养孩子健康情操的源头活水,是使孩子能够完善各方面才能本领的源头活水,是提高孩子的口语和文字水平的源头活水。”三个“源头活水”,点明了古诗词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李淑章教授对于语文教育的深研积思。

“挑出我一处错误,奖励一百元”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李淑章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可敬可信的“大师”。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李淑章主动要求去偏远的呼伦贝尔从教,之后被分配到阿荣旗那吉屯中学当语文教师。几年之后,他调回呼和浩特,从事中学语文教育直到1983年,后调入大学任教。直到如今,他对语文教育那份宝贵的热情,始终未改。

“只愿当老师,不愿做领导”是这个固执的老头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曾去内蒙古农大附中做发展顾问,组织老师们编写教材,并亲自给学生们上课,向老师们示范如何把握教材。虽然劳苦功高,但他却坚持不让校车接送,而是自己每天骑自行车往返。校园里这位步履矫健的硬朗老者,用自己的知识与热忱,为学校教学建设贡献了厚重的文化力量。

李淑章视教育为己任,每当各地有讲学邀请时,他都不会拒绝,而且还会认认真真地备课,最后呈现给大家一堂生动活泼又意味深长的“课程化”讲座。他演讲时总是激情澎湃,讲到兴起,甚至会激动得跳下一米高的讲台。

别看他讲起课来轻松风趣,在专业领域,他可是一丝一毫都不会给自己“放水”。只要是他认为对的,就会一生坚持;但他如果发现自己错了,更会勇于承认。每次演讲前,他总会说:“从现在起,我在讲话中如果出现了病句或出现了不该有的语言碎片,你们发现后指出来,我马上奖给人民币100元。”看似一句玩笑话,但包含着李淑章对自我的严格要求,也为其他教师树立了榜样。

有一次,他应邀到包头举办的一个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赛事做点评,其中涉及到一篇小学六年级的课文《伯牙绝弦》,写的是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李淑章指出,在授课中,几个老师都没有提到“俞伯牙”三个字,但他看到课文后的“资料袋”明明写着“俞伯牙和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于是,他在点评时说:“讲伯牙时为什么不告诉学生他姓俞呢?钟子期姓钟,你不说伯牙姓俞,会让学生误以为他姓伯。”

活动结束后,一名老师向他提出质疑:“李教授,我看到有人说,伯牙就是姓伯,说他姓俞,是冯梦龙杜撰的。”他吃了一惊,马上去查阅典籍,发现《列子》、《吕氏春秋》等书中都没有“俞伯牙”的字眼,那位老师说得完全正确。可是讲座已经结束,没有更正的机会了,李淑章十分着急。不久之后,他写了一篇名为《我的检查》的文章,刊发于《北方新报》,向大家诚恳地认错,希望不要产生误导作用。真可谓是“言有物,行有格”。

李淑章教授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头儿”,博学精进,又热情有趣。每当看到精神矍铄的李淑章教授在各地讲台奔波,用强健有力的声音承载着汪洋浩博的知识,贡献出一堂堂精彩深刻的讲座时,不禁感叹“桑榆未晚,老当益壮”。

研精殚力,穷经皓首终不悔;师者贤心,桃李芬芳自成蹊。如今这本《众里寻他千百度:淑章谈古诗词》的出版,更证明了李淑章教授笔耕不辍、躬亲力行的研学态度。翻开这本心血之作,你可以看到中华古诗词的最美意境,也可以品读出一代学者潜心笃志的学问品格和对于发扬传统文化的殷切期待。

点书影进入京东购买本书

《众里寻他千百度:淑章谈古诗词》

李淑章 著

简体横排

32开 精装

978-7-101-15807-6

68.00元

本书以作者近几年发表在内蒙古《北方新报》“淑章谈古诗词”栏目的一百篇古诗词阅读作为主体内容,以“古典诗词的大众化阅读”为目标,意在通过古典诗词这一媒介,引导读者透过诗词接触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

其选诗对象,既包含古典诗词的汇编文集,又包含历代名家名篇;求“精”不求“全”的选诗原则,意在通过古典诗词的发展曲线,帮助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以及教师群体提供典型性的古典诗词阅读训练素材。

原标题:《这位88岁的老教授就像一个平易亲切的邻家老人,笑眯眯地和你谈着古诗词,一谈就是60多年 | 新书推荐》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