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舞台的无数种可能
一年一度,英国舞台影像展再次来临。这些年,到电影院观看来自英国的戏剧,已经成为习惯。去年9月,看了《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和《战马》。今年则看了《雷曼兄弟三部曲》和《尘埃之书:野美人号》。前者讲的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时破产的雷曼兄弟银行从起家到破灭的故事,后者则是在欧美非常热门的一个奇幻故事。之所以选择这两部戏,因为它们不同于此前英国舞台影像展以古典戏剧为主的风格,令我颇为好奇:舞台上如何展现当代生活和奇幻场景?
三个男人、一个盒子和一台钢琴讲述的家族史
《雷曼兄弟三部曲》片长223分钟,却只有3位演员,在一个巨大的、不停旋转的大盒子里演戏,台下一架钢琴作为伴奏,演绎了雷曼兄弟银行160多年的历史,令人耳目一新。
18世纪中叶,来自德国巴伐利亚的年轻人亨利·雷曼、伊曼纽尔·雷曼、迈尔·雷曼,先后跨越大西洋,来到美国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开启了他们的美国奋斗史。160多年后,他们创立的公司在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中轰然倒塌。
用不到4个小时时间,讲述160年的家族史,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雷曼兄弟三部曲》的导演萨姆·门德斯采用了叙述加碎片化对话的方式来展现。
喜欢看戏的朋友都知道,戏剧是用场景和对话来讲述故事的。《雷曼兄弟三部曲》则反其道行之,让人物讲述占据了主要位置,场景和对话则退居次要位置。3位演员从1844年亨利·雷曼登陆美洲讲起,一直讲到2008年公司倒闭破产,几乎毫不停歇地讲了将近4个小时。期间穿插那些历史演进中的有趣细节。
在舞台上,3位演员不断地变换角色,化身为雷曼家族三代人和在雷曼家族发家和覆灭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各色人等,从耄耋老翁到黄口小儿,从巴伐利亚乡巴佬到美国大亨的千金小姐,时男时女,时诙谐打趣,时痛哭流涕。不得不佩服这3位主演的演技,马不停蹄、口不停歇、不停反串、酣畅淋漓的表演,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没有他们生动、有趣的表演,这将近4个小时的演出抑或电影,很难有人熬得过去。
更值得惊叹的是《雷曼兄弟三部曲》的舞台设置。一个不断旋转的大玻璃框,加上变幻的天幕,就是雷曼家族160多年的生存环境。这个大玻璃框是音乐盒,是商店的橱窗,是船的舷窗,是火车的车窗,是摩天楼的落地窗,是华尔街证交所成百上千的显示屏,也是梦境里不断崩塌的世界。玻璃框里的十几个纸盒子,则变幻出无数室内场景。台下的钢琴,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戏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简洁到极致的舞台,成功地演绎了一个关于金钱、权力、政治、家庭的宿命寓言。和我一起看戏的朋友大开眼界,不禁感叹:如此看来,《战争与和平》之类的史诗巨著也完全可以搬上舞台。
电子声光技术下的舞台奇迹
《尘埃之书:野美人号》则和《雷曼兄弟三部曲》截然相反,几乎没有过程性的讲述,全是剧中人物的对话。它的亮点是电子声光技术打造的奇幻场景。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我们见证了现代电子声光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现代电子声光技术完全可以实现人类的任何梦想。
《尘埃之书》是英国奇幻小说作家菲利普·普尔曼的《黑暗物质三部曲》(《黄金罗盘》《魔法神刀》《琥珀望远镜》)的前传,《野美人号》则是《尘埃之书》的第一部,讲述了《黑暗物质三部曲》中的女主角莱拉婴儿时被两个孩子营救的惊险故事。全剧接近三分之二的场景是洪水滔天的背景,用现代电子声光技术展现出来,非常震撼。
在世界戏剧发展史上,舞台装置经历了由简到繁,又由繁到简的过程。人类最早的戏剧是非常简朴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戏剧舞台上几乎没有道具,全靠演员的表演虚拟出戏剧场景。随着时代的进步,戏剧逐渐繁复、生动、深刻,舞台也逐渐接近现实生活,逼真地还原生活的场景,使观众更容易进入戏剧的情境。进入现代,戏剧再次回归简约和虚拟本色,舞台不再追求高度还原生活,更多地以抽象道具虚拟戏剧情境,让观众更加集中于演员的表演。
但是,毕竟舞台的大小有限,演员也不可能像电影那样通过威亚上天入地,所以,在舞台上再现奇幻情境就非常困难。直到看了《尘埃之书:野美人号》,我们才恍然大悟:现代电子声光技术之下,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舞台上滔天的洪水,浪涛之中一叶扁舟,甚至还有直升机升空的鸟瞰场景,完全超越了我们对于舞台的传统认知。更为称奇的是,剧中的婴儿莱拉居然也由一个真实的6个月大的婴儿来扮演!在光怪陆离的舞台上,听着各种山崩地裂的音效,这个小婴儿居然不哭不闹,按照剧情的要求看镜头,真不愧是导演说的“最冷静、最有镜头感的小姐”。
由此想到,小小舞台,真的还有无数种可能,只是我们想象力不够而已。
技术创新之下的人物缺失
但是,看完这两部戏之后,却也不无遗憾。新奇的史诗讲述和奇幻故事之外,本该成为舞台中心的人物,却被湮没了。
《雷曼兄弟三部曲》的第一部《三兄弟》本来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大脑亨利、胳膊伊曼纽尔和小土豆迈尔个性鲜明的性格以及他们各显其能的创业过程,让观众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励志故事。可惜,从第二部开始,人物慢慢湮没在不停的讲述中。我们应接不暇地迎接时代的巨变,而大脑、胳膊、小土豆之后,再也没有人给我们留下印象。
《尘埃之书:野美人号》则更显平淡。从剧场观众的画面看,显然大多是《黑暗物质三部曲》以及《尘埃之书》的原著粉。如果没有读过这两部奇幻巨作,恐怕也难以看得懂剧情。好在我家里正好有一套《黑暗物质三部曲》,知道这个与《指环王》齐名的奇幻故事。但是《黑暗物质三部曲》的核心——尘埃,却无法在舞台上表现出来。所以,有很多观众实在搞不明白,尘埃究竟是什么意思?整部戏只有两个孩子和一条叫做“野美人号”的独木舟,与黑暗物质无关,与尘埃无关,这就非常令人遗憾了。
至于《尘埃之书:野美人号》中花费了很大精力制作的纸偶精灵,也基本等于鸡肋。本来,精灵是《黑暗物质三部曲》和《尘埃之书》中最具特色的奇幻角色。在那个奇幻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灵,那是千奇百怪的动物形象,与主人同生共死。《尘埃之书:野美人号》剧组花了大力气制作了很多精美的精灵,有些甚至非常惊艳。但在演出中,这些精灵却未能融汇到剧情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一是操作精灵的演员碍手碍脚,让人出戏,二是精灵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角色,湮没在众多演员中。这时,我想起了去年《战马》中那匹具有神奇想象力和丰富表现力的提线木偶战马。相比较而言,《尘埃之书:野美人号》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如果成不了剧中的一个角色,那么再漂亮的纸偶精灵,都没有意义。
算下来,这已经是我看的第五届英国舞台影像展了。虽然佩服英国戏剧人对舞台和戏剧表现形式的深度开发,但还是希望不要迷失戏剧的本质,忽略对戏剧人物的塑造和展现。就像好莱坞对影像的追求达到了极致,但其人物却始终苍白无力一样,英国戏剧如若在技术主义道路上执迷不悟,那么不远的将来,它的影响力肯定将大大下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