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清初四王”王鉴,以古为师,提携后人

2022-12-20 10: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近日,龙美术馆十周年系列展览之“群星璀璨时——四王吴恽与四僧书画特展”已对公众开放。展览由龙美术馆创始人刘益谦总策划,谢晓冬担任策展人,合计展出清初“十大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八大山人、石涛、弘仁、髡残的33件(组)精品力作,其中约一半作品系首次公开展出。

展期中,龙小编将逐一分享这些大画家的生平和展出作品,搬好小板凳,开始咯~

1

王 鉴 其 人

王鉴(1609-1677),字玄照,号湘碧、染香庵主、弇山后人,江苏太仓人。

他的曾祖是明代“后七子”领袖王世贞,祖父是吏部员外郎王士骐,与董其昌为同科进士。

王鉴于崇祯六年(1633)中举人,崇祯十一年(1638)以荫任左府都事,崇祯十二年(1639)出任廉州知府(今广西合浦),世称“王廉州”。在廉州期间,去除苛政,停止粤中对于珍珠的开采。崇祯十四年(1641)被罢官,回到太仓,清朝期间没有再踏入官场。

王鉴与王时敏并称“二王”,吴伟业将二人列入“画中九友”。康熙登基后,王鉴为避讳改字圆照,又写作元照、员照。他的妻子早逝,没有再娶,应改没有子嗣,专心于绘画。著有《染香庵画跋》。

王鉴喜欢提携后人,培养出王翚和吴历两位在艺术上有极高造诣的大家,被誉为“后学津梁”。

王翚本是虞山的职业画家,王鉴慧眼识珠,以随身携带的董其昌长卷进行讲解,教他学画,还介绍给王时敏,其画艺得到艺坛的肯定。而王翚“合南北宗于一体”的理念,无疑是受了王鉴的影响。

《清代学者像传》王鉴

王鉴深受董其昌的影响,初学画时以元代黄公望为师,得到董其昌的赏识:“余初学画,即宗子久(黄公望),谬为思翁(董其昌)赏识。”

董其昌还授以作画之道,王鉴回忆:“董文敏(董其昌)尝谓余曰‘学画惟多仿古人,使手心相熟,便能名世。’每思此言,信足启发后进。”

崇祯九年(1636)九月,在董其昌去世之前,王鉴最后一次拜访董其昌,见到董源《夏山图》、巨然真迹、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他在之后的创作中多次临仿。

王鉴,《仿大痴山水》

纸本水墨,94.5×43.5cm,1653

龙美术馆(西岸馆)正在展出

题识中感叹:当时学黄公望的人很多,只有董其昌学得最好,我这张画又学了董其昌,恐怕有点东施效颦

王鉴学黄公望,更心仪于王蒙,王时敏称他是“叔明再世”。叔明即王蒙。

王鉴,《仿元人山水册》 局部

34.9x24cmx8,纸本设色,1660

龙美术馆(西岸馆)正在展出

画作题识“仿子久富春山图”,子久即黄公望

王鉴,《仿元人山水册》 局部

34.9x24cmx8,纸本设色,1660

龙美术馆(西岸馆)正在展出

画作题识“仿叔明笔”,叔明即王蒙

王鉴,《仿古山水册》局部

纸本设色,28.5×21.5cm×10,1668

龙美术馆(西岸馆)正在展出

画作题识“临叔明”

“南宗”之外,“北宗”也是王鉴的学习对象,诸如范宽、赵伯驹、赵伯骕、江参、赵孟頫等人的风格,都出现他的笔下,“凡四朝名绘,见辄临摹,务肖其神而后已”,因此形成了较为多变的面貌。

张学曾称赞王鉴为:“笔墨之妙,海内推为冠冕。吴自沈文后,兹道久已荒榛,得廉州而复震。”

王鉴,《仿古山水册》局部

纸本设色,28.5×21.5cm×10,1668

龙美术馆(西岸馆)正在展出

画作题识“拟范宽”,即学习模仿范宽的作品

王鉴,《仿古山水册》局部

纸本设色,28.5×21.5cm×10,1668

龙美术馆(西岸馆)正在展出

题识“仿松雪”,松雪即赵孟頫

王鉴的早期(33岁之前)画作存世不多,主要以临习古人作品为主;中期(34岁至55岁)转师多家,风格多变;晚期(56岁之后)集宋元之所长,笔墨沉雄古逸,皴染兼长。代表作品有《四家灵气图》(故宫博物院藏)、《梦境图》(故宫博物院藏)等。

2

王 鉴 展 出 作 品

龙美术馆(西岸馆)本次“群星璀璨时——四王吴恽及四僧书画特展”,合计展出四件王鉴佳作:《仿大痴山水》、《仿元人山水册》(8开)、《仿古山水册》(10开)以及《仿赵松雪山水》。

王鉴,《仿大痴山水》

纸本水墨,94.5×43.5cm,1653

龙美术馆(西岸馆)正在展出

《仿大痴山水》是王鉴45岁时所作,题识中,他表示当时学黄公望的人非常多,只有董其昌学得最好。自己学习董其昌,也不过是东施效颦。

这件作品曾是吴湖帆潘静淑夫妇的旧藏,夫妇俩对它特别喜爱,盖有“吴湖帆潘静淑所藏书画精品”、“梅景书屋秘笈”等多个印章。

王鉴,《仿元人山水册》 局部

34.9x24cmx8,纸本设色,1660

龙美术馆(西岸馆)正在展出

《仿元人山水册》一共8开,王鉴52岁时所作,曾被北美重要的中国书画收藏家观鹭园收藏。

从题识中了解到,这组册页分别模仿了元代吴镇、赵孟頫、黄公望、王蒙等人的笔意。这一时期王鉴作品的面貌多样,仿各大家的技法要素颇为精诣,能将各家的构图、结构、形态、皴法、树法、笔墨等,加以条理化、规范化,表现出诸家本色。

王时敏对他的评价极高:“(王鉴)画学,浩如烟海,自五代、宋元诸名迹,无不摹写,亦无不肖似。规矩既极谨严,神韵又复超逸,真得士气,绝去习者蹊迳而精诣入微处,将使白石(沈周)逊其妍,宗伯(董其昌)让其工矣。所谓士气兼作家,尤为合作。”

王鉴,《仿古山水册》局部

纸本设色,28.5×21.5cm×10,1668

龙美术馆(西岸馆)正在展出

《仿古山水册》一共10开,王鉴60岁时所作,从题识中了解到,这组册页模仿了宋代僧人画家蕙崇、范宽、赵令穰、米友仁,元代王蒙、赵孟頫、黄公望、刘贯道,元末明初画家马琬等人的笔意。

王鉴善于追思前人的杰作,从而激发、触动创作灵感,有感而发。学者蔡星仪介绍,这类作品虽然有“仿”字,但不是背临,而是加入了王鉴本人的个性。

单国霖称王鉴这一时期的创作,以董源、巨然为主,融入王蒙的细密笔法,黄公望松动灵逸的笔意,浑厚中加入峭利,丘壑多曲折奇崛之姿,墨色层次也趋于丰富,有苍莽淹润的气韵。

王鉴,《仿赵松雪山水》

纸本设色,193×92cm,1669

龙美术馆(西岸馆)正在展出

《仿赵松雪山水》是王鉴61岁时模仿赵孟頫的山水画而作。

王鉴的青绿山水多题为仿赵孟頫、仿赵令穰、仿赵伯驹,因为此三人的青绿山水最能反映文人画的书卷气,尤其受董其昌的推崇。王鉴自称“仿”,其实是自己的创作,不过是标明自己的审美理想,即要把青绿山水画得典雅庄重。

他笔下的青绿山水设色沉郁而不凝滞,对青绿山水技法的发展有独特贡献,后世评价较高。

“群星璀璨时:四王吴恽与四僧书画特展”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展期:2022.11.27-2023.2.28,摄影:shaunley

原标题:《LONG玩艺儿 |“清初四王”王鉴,以古为师,提携后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