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匠艺心传丨拂梭千年:神奇的通经断纬

2022-12-19 15: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通过前几期“匠艺心传”的介绍,相信读者朋友们对“通经断纬”这个词已经十分熟悉了。它既是缂丝织造技艺的重要特征,也是判断一件作品是否为缂丝织物的首要标准。那么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的介绍,将围绕缂丝织造的核心技艺展开。

在具体阐释“通经断纬”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凡是织物,皆由经纬线交织而成。由织机和梭子织成的布料,多数是“通经通纬”的,所有纬线必须通过全面经线,织物表面的花纹清楚可分,反面则浮纬掩盖,花纹杂乱。

而缂丝与其他织物不同,“通经断纬”亦称“通经回纬”。所谓“通经”,是指用本色生丝做纵向经线,经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作为经线的生丝,强度高且富有弹性,是缂丝成品显出挺括质感的原因之一。“断纬”则指以柔软的彩色熟丝为纬线,用许多梭子带领着这些不同颜色的纬线,根据图案在经线的不同区域来回缂织,直到完全表达出图案形状为止。如下图中,各色纬线都只在相应的地方缂织。也正因如此,缂丝能自由变换色彩,非常擅长表现细致精微的色彩过渡和转折,有层次丰富和灵活多变的装饰效果,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它所表现的物象生动逼真,与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缂丝“通经断纬”结构图 (图源网络)

独特的织造方式,使得缂丝织物具有正反两面花纹色彩完全如一,但方向相反的特点。同时,花纹与素地之间、色与色之间的交界处呈现一些互不相连的断痕,如刀刻一般,承空视之,形成犹如万缕晶缕的效果。

缂丝《老子青牛》局部

总的来说,缂丝织物的结构遵循着“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的原则。缂织时经线绷紧,纬线疏松,这样纬线就可以完全地缠绕在经线上,而不显露经线。这种“直经曲纬”的工艺效果使缂丝工艺品色彩古朴、高雅,且比一般的丝织品坚厚耐磨,利于长期保存。

作为传统手工织造工艺,缂丝至今也无法用机械替代其生产,每件缂丝作品都一定是纯手工织就。缂丝织造技艺要求较高,易学难精,即便技艺成熟,一天也只能织出几厘米。尤其摹缂书画作品,要求缂织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技艺功底,还要有极高的艺术悟性。

与之相比,缂丝所需的工具却很简单。所用的缂丝织机,上挂两片平纹综片,下挣两根平纹脚竿,机身设有捲取轴和送经轴。织造时,缂丝艺人坐在木机前,按预先设计勾绘在经面上的图案,不停地换着梭子来回穿梭织纬,然后用拨子把纬线排紧。穿一梭拨一梭,两手交替进行。穿梭时不能跳梭,不能夹底梭,拉线条要不松不紧,避免穿紧梭,拨纬线要结实、均匀、不稀边、不拉经,边线要整齐,线条要平而直。运丝如运笔,缂丝艺人必须手脑并用,才能达到技术质量与艺术质量的同步。

“拂梭千年”展厅现场的缂丝工具

为了达到技艺卓越的艺术效果,缂丝常用的技法有:结、掼、勾、戗、盘梭、子母经、合花线、长短戗、木梳戗、包心戗、凤尾戗等,技法众多。其中,结、掼、勾、戗是缂丝中最为基础的基本技法。而使线条勾勒刚柔曲直,色彩的浓淡过渡和顺等,都得靠戗法的运用,所以说戗法的掌握和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莲塘乳鸭图》湖石局部图

《莲塘乳鸭图》合花线长短戗示意图

大师说:

缂丝《摹崔白三秋图》

这幅作品的粉本是宋代崔白所作的三秋图,现在原作已经看不到了。摹缂自崔白三秋图的缂丝作品,现存一共有两幅,分别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两个版本在整体布局还有大轮廓上面都是一致的,只在局部细节上略有区别,这个应该是当时的缂丝工匠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做的一些调整。

我们的这一幅作品刚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以为我们摹缂的是辽宁省博的藏品,其实不是的,我们参照的版本是台北故宫所藏的明代的缂丝摹本,再去进行创作的。那为什么要选择摹缂这一幅呢?其实就是因为这幅在细节的处理上,要比辽博藏的那副要精细一点。比如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太湖石的边缘是非常柔和的,花瓣中间的色彩晕染效果,也会比另一幅要好一些。

我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整体布局是遵照了前作,但是在处理上加上了现在的一些手法。明代的缂丝作品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经常使用凤尾戗。这是一种使用阴阳相背的弧线和长线条的戗法,因为形状像凤凰的尾巴而得名,在南宋和元代是比较少见的。本身凤尾戗是一种带有装饰性的手法,受限于当时丝线的色阶比较少,也就是一种颜色由深到浅的可用的变化比较少,所以经常使用凤尾戗这种既有装饰性又不会破坏整个画面质感的手法。所以说我们现在是很少用这种技法了,除非是为了摹缂的需要,很多的时候我们用的都是长短戗和掺和戗。

缂丝《摹崔白三秋图》中的凤尾戗

再往下的草地部分我们使用的就是掺和戗和长短戗结合的手法,能够更好的表现地面和草地渲染的效果。包括中间的花瓣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原作可能就做到四到五个色阶的效果,我们现在的作品就可以表现的更多。这幅作品称为三秋图,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象,秋海棠、菊花、秋葵生长在杂草湖石之间,一只雀鸟正啄食着蚂蚱。它本身代表的是一种时间的轮转,有动有静,丰物随着时间不断的变化,所以明代文人画的特点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也是表达了作者对于哲学认知上的一种探寻。

(以上内容由肖锋口述、吴文化博物馆整理编辑)

参考文献

1. 李建亮:论苏州缂丝的艺术特色[D],苏州大学,2007。

2. 于颖:宋代缂丝工艺考辨——兼论馆藏《莲塘乳鸭图》缂丝画工艺特征,南方文物,2021。

3. 朴文英:缂丝的起源与传播,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08。

//

特展信息

展览时间:2022年9月18日-2022年2月5日

展览地点:吴文化博物馆二楼吴颂展厅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