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精彩鹤山,多彩非遗丨客家山歌:诗经遗韵,民歌典范
“自古山歌从口出”,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之一,它源于客家民众的生产生活,根植于客家民众之中,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瑰宝。2017年,客家山歌入选鹤山市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欧蕊荣 摄
歌随人走,传入鹤山
说到客家山歌,必定要提及“刘三姐”,她是流传在我国南部地区的民间传说形象。鹤山客家人把“刘三姐”奉为歌仙,升入神格。
据说,刘三姐在此地生活时曾教当地村民唱山歌。为了纪念刘三姐,他们在鹤城昆仑山大昆山顶建了一座刘三姐庙,立了一块歌仙石,每年正月十八从晚上八点开始,城西村周围16条村的客家人都会聚集在此,通宵达旦地唱山歌、对山歌,并供上贡品,在刘三姐庙前祈福,以求来年平平安安,五谷丰登,整个祈福仪式直至第二天早上八点才结束。
这个故事充分反映了当地客家人对客家山歌的喜爱,鹤山的客家山歌到底起源于何时呢?
据《鹤山县志》记载,鹤山客家人是在康熙年间,从粤东惠州和潮州迁入。经过了300多年的交流融合,当地语言已趋于统一,目前主要是以惠州客家话为基础,融入了广府话等特点而形成的鹤山客家话,主要分布于鹤城、云乡、双合、宅梧的白水带、龙口的四堡及共和、址山等地区。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客家山歌也流传至鹤山并逐步发扬光大。
鹤山客家山哥词韵精美,通俗易懂。欧蕊荣 摄
词韵精美,通俗易懂
客家人善斗歌、对歌,几百年来,在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一直保留着用客家方言演唱客家山歌的传统,男女歌手触景生情,即兴演唱,对答如流。但由于居住分散,鹤山各地的民歌都有不同的音调,唱法上也略有差异,如四堡山歌唱来较柔和,而鹤城山歌较粗犷。
客家山歌的歌词在语言上追求精练、通俗易懂,一般为七言体,特别常见的是七言四句式,即四句为一首,每句七字,这种像“豆腐块”式的规整句式与唐诗基本相同。
具体来看,鹤山客家山歌每句歌词的音节通常是“四三” “二二三”“二二二一”三种格式,但无论哪种格式,最后三个字必须成一完整意思。例如:“喜气洋洋--气色新”是四三格式,“正月--采茶--是新年”是二二三格式,“三月--采茶--秋风--凉”是二二二一格式。
客家山歌与中原古代民歌中的“十五国风”和“乐府民歌”,以及唐诗中的竹枝词,在表现手法、表现形式、修辞风格上非常类似,歌风多用《诗经》中赋、比、兴等修饰手法。
客家山歌歌词讲究音调韵律,通常第一、第二、第四句末尾字押韵,多为平声,第三句末尾字用仄声,富于唐人绝句韵味。如“高山岭顶起庙堂,爬山跋路去装香,一人烧香两人拜,保佑两人命又长”。
鹤山的客家山歌大部分都是五声音阶徵调式,采用“起、承、转、合”四句式,从主音5开始,结束在5音上,也有时在结构短小的二句式山歌中,做“暂转调的调式交替”。
客家山歌曲调音域较窄,音区较高,平稳流畅,起伏不大,有时运用四、五度的跳进处理,但一般以二三度级进为主,使得旋律显得柔和。旋律中常通过装饰音来“润腔”,加入切分节奏,或在中结音与结尾音加上倚音作自由延长,形成“拖腔”,有人称之为“绝气”山歌。
鹤山客家山歌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欧蕊荣 摄
内涵丰富,广泛传承
“无事不成歌,无物不成歌”,这是对客家山歌内容多样最精准的概况。客家山歌的内涵丰富,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物、生活、风情和劳动生产等,包罗万象。客家山歌多是即兴而作,主要有《采茶歌》《长音山歌》《鲤鱼歌》《十字歌》《长工歌》《织麻歌》等。
客家山歌中,《采茶歌》最为经典。歌词描述采茶姑娘劳动时的欢乐,对茶园的憧憬和希望,诉说地主对茶农的剥削和茶农生活的艰难。因各地方言不同唱法也有差异,茶山地区唱来较平稳、低沉,皂幕山区则高亢、欢快,这两个地区多用客家话唱;老香山区,方言较杂,曲调介于前两者之间。
数百年来,客家山歌在鹤山客家地区口传心授,广泛传承,经历了中原移民文化和土著文化交流融合的历程,形成了鹤山本地的客家山歌文化,但同时也保存了《诗经》遗韵、国风体格,保存着中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民歌的典范。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鹤山市有关部门及鹤城镇大力推动下,客家山歌成功走进校园,在师生中广泛传唱,为这一古老曲调赋予全新的生命力。
原标题:《精彩鹤山,多彩非遗丨客家山歌:诗经遗韵,民歌典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