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纪委机关刊:仍有党员干部对监督存误读,只见刚硬忽略温情

袁振邦/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2018-05-09 08:22
打虎记 >
字号

党的十九大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监督力度不断加大,监督氛围日益浓厚,这是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必然要求,是全面从严治党标本兼治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指出,“各级党组织必须明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干部的监督,是对干部的爱护。放弃了这方面责任,就是对党和人民、对干部的极大不负责任。”这不但深刻阐明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充分体现了严管即是厚爱、监督意味着关怀的深刻用意和良苦用心。

但实际工作中,仍有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领导干部对监督存在误读,只见其“刚硬”,忽略背后的“温情”。有的本应担当监督之责,却和稀泥、充好人,找监督对象谈话前先申明“是组织让我找你谈的”,言下之意“我是迫不得已走走形式,你别太在意”,仿佛监督虚化才是“重感情”“讲义气”的贴心表现。有的一听强化监督就牢骚满腹、抱怨连连,声称“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工资低、工作累,整天这饭不能吃、那酒不能喝,还动辄被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活得真悲惨”。他们错误地认为,处处设红线、画杠杠就是组织跟自己过不去,缺乏人情味。

殊不知,加强监督看似无情,实则是对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最大的爱护,充分体现我们党对事业大局负责、对个人家庭负责的“大爱”。相反,不予监督、疏于监督、监督宽松软,看似讲人情、重感情,其实无异于裹着糖衣的“软刀子”、以爱为名的“隐患”,对党的事业、对个人及其家庭都有着潜在的巨大负面影响。这是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生动实践所积淀的重要结论,更被无数实例反复印证。广东省政协原主席朱明国就忏悔说,在位时一提要有人监督,就觉得组织对我不信任,落马后才认识到“有人监督是福,没人敢看是祸”。

经常有违纪违法领导干部落马后甩锅给“无人监督”,如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抱怨,“如果组织上早提醒或早处理我两年,我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也不至于这么大,自己犯的错误也不至于这么严重”。这类桥段收获的往往是讥讽。因为,腐败分子堕落根本在于自身“三观”不正,身陷囹圄再来抱怨监督缺失,不过是找借口为自己开脱而已。当然也不可否认,没有哪个贪官是一脚踩空就坠入深渊的。监督长期缺位、偏软,是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在“温水煮青蛙”的“惬意”状态下逐渐丧失警惕,以至于越陷越深,最终沦为“阶下囚”的重要原因。但倘若平时不把监督当回事,出了事则找监督甩锅,就难免矫情和做作。

监督越有力度,关怀越有温度,这对于落马贪官而言,只能是“多么痛的领悟”,但对于各级党组织、各级纪委监委和广大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而言,是响亮长鸣的警钟。各级党组织及其主要负责人应勇当“黑脸包公”,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让他们始终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各级纪委监委应坚持把监督挺在前面,不断丰富监督手段,持续强化党和国家监督效能。全体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应切实增强接受监督的自觉,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带头把自己摆进去,手电筒照别人更要照自己,主动接受方方面面的监督。

果如此,当“强化监督,有力度才更有温度”的理念成为共识,主动开展监督、自觉接受监督蔚然成风,监督体系、制度、手段和方法才能真正转化为监督效能,自我监督的亘古难题才算真正求得正解。

(原标题为《 强化监督,有力度才更有温度》)

    责任编辑:钟煜豪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