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江南名士丨名山故人两难忘——吴昌硕的天平之缘
原作者:俞正阳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清光绪乙酉年(1885)深秋,苏州天平山的枫叶红得正好。一日,几乘肩舆穿过童梓门,沿乾隆御道朝天平南麓十景塘而来。肩舆上的客人纵目远眺山景,操着吴语越音论古谈今,好似神仙中人。
游客中领头之人身形瘦削两鬓斑白,旁边一人面白无须举止潇洒。前者名叫潘钟瑞(1822—1890),原名振生,字麟生,号瘦羊,晚号香禅居士。他是晚清重臣潘祖荫的族兄,由于科场不利,终其一生未入仕途,仅以坐馆教学谋生,乃苏州“贵潘”家族中一位声名不显的成员。而后者正是日后闻名天下的“海派”艺术泰斗、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
吴昌硕像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后改名俊卿, 字仓石、昌硕,号缶庐、苦铁等。吴昌硕是浙江湖州安吉县人,但却与苏州却缘分极深,在他的一生中,有近二十余年在苏州生活。吴昌硕初到苏州的时间,通常认为始于同治十三年(1874),当时吴氏曾游杜文澜馆中,至光绪六年(1880)馆于吴云家。两年之后的1882年,吴昌硕出任县吏,举家迁居苏州。
在苏州,吴昌硕以书画篆刻结识了潘祖荫、吴大澂等一批赫赫有名的人物,令他受益匪浅。在这个过程中,好朋友潘钟瑞积极牵线搭桥,为吴昌硕结识大佬、拓展人脉提供了很多帮助。据吴长邺《我的祖父吴昌硕》记载:光绪九年(1883),潘祖荫丁忧返回苏州,吴昌硕通过潘钟瑞介绍,登门拜访,观赏其藏品。可见当时,吴、潘两人的交谊已经相当深了。
当时在吴昌硕身边,聚集了一群来自苏州文坛艺林的知交好友,其中属潘钟瑞对他的帮助和影响最大。潘钟瑞虽名气不大,却不妨碍他是位能诗擅书的大才子,吴昌硕早年的诗文,多经潘氏增补润色,吴昌硕早年印谱的编订,也得潘氏之助。而且潘氏本人也擅长书法,尤精篆书,南京博物院所藏晚清顾沄绘《怡园图册》,每一景都由当时文人亲笔题诗,潘钟瑞所题为“小沧浪”一景,其小篆字迹端严工稳。潘氏精鉴赏、富收藏,他曾将自己珍藏的汪鸣銮手拓石鼓文赠予吴昌硕,勉励其精研石鼓文书法,成就了此翁日后“石鼓篆书第一人”的美名。
清 顾沄《怡园图册》之小沧浪
南京博物院藏
潘钟瑞因身材瘦削而自号“瘦羊”,他与吴昌硕相交不仅在金石书画,亦在吴中山水间。每逢春秋佳日,潘钟瑞总要带上朋友游览苏州名胜,城内的耦园、艺圃、北寺塔,城外的虎丘、天平、香雪海,皆是其游踪常到之地。秋季到天平山赏枫登高,为清代以来苏城士大夫的一项风雅活动,亦是潘钟瑞的最爱。吴昌硕来自安吉,原先并未欣赏过天平秋色,但经朋友一番介绍,便欣然愿往。
为一睹“万丈红霞”的奇景,潘钟瑞、吴昌硕一行听闻晓钟便冒着寒气出城,乘船向西而来,行至近山处舍舟登岸换乘肩舆,经童梓门沿御道向南直奔天平山庄。那一日山间烟霭漫漫,山下鸡犬相闻,为名山秋色平添了几分诗意。吴昌硕游兴正浓,他穿过俨如画障的古枫林,抬头欣赏如霞似锦的奇观,听身边朋友细说晚明时期范允临植枫树建山庄的掌故,踩着满地红叶踏上宛转桥,拜谒天平山庄,瞻礼白云古刹。接着,他们又沿山道拾阶而上,穿过龙门一线天,寻找久负盛名的白云泉和白云洞,潘钟瑞虽年过六旬却步履轻健,正当壮年的吴昌硕更是毫无颓态。一路怪石相迎,摩崖题记斑驳苍古,让吴昌硕不由联想起自己钟爱的石鼓文。
吴昌硕诗稿手迹 西泠印社博物馆藏
晚清时期的天平山虽然略显荒寒,但百年古枫在历经风霜洗礼与朝代更迭后展现出的惊人生命力,还是让吴昌硕这位艺术大师震撼不已。直到夕阳西下,一行人才兴尽而归。归途中,吴昌硕与潘钟瑞以诗唱和,吟成《天平山看枫和瘦羊》:
晓钟催行人,出郭犯霜气。邨野鸡既鸣,湖壖鸟酣睡。蒲帆筛细风,江色近人媚。游兴莽寥阔,不饮亦心醉。山脚移穹嶐,船头转苍翠。乘舆恣远眺,得意如纵辔。鸡犬几人家,突兀峰前坠。岭表一关开,闻说始明季。同游熟掌故,数典听各异。秃树俨屏嶂,石势斗风致。言登宛转桥,细领荒寒味。落叶翻芒鞵,清泉涤尘思。人影钵盂旁,苔发石作臂。古篆不留名,伊谁善罕譬。晴天开一线,拾级趾容二。短墖青厓颓,古洞白云沸。万象莫能状,转眼若逃避。天籁时一闻,岩花香扑鼻。诗境探奇幻,人似仙行地。吹笙王子晋,遇之傥无意。
意犹未尽,他又写下七律一首:
荒祠颓塔老鸦鸣,木怪山精唤不醒。云破夕阳烘古白,风虚危石落空青。奇呼长吉搜诗稿,画割倪迂置草亭。毕竟禅房清静地,只留枫叶当围屏。
吴昌硕诗稿手迹 西泠印社博物馆藏
此番天平之游,瑰丽奇幻的美景给吴昌硕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不过就在第二年十一月,吴昌硕就辞别老友迁居上海,等他再次回到苏州定居,已是整整10年之后的事,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孟夏时节,吴昌硕又登上天平山,却再难寻当日同游之人,老朋友潘钟瑞已经作古整整16年了!“自哭香禅死,吟诗句不成。抱残金石刻,来梦水风声!”(吴昌硕《哭香禅居士》)此时的天平山草木葱郁,一派生机,不见当初的红叶飘零,也不见了老友的音容笑貌。抚今追昔,63岁的缶翁难免感慨系之。游山归来,趁着余兴,他用墨气淋漓的行草写了一张条幅,21年过去,他的书法已然老辣了许多,虽然还没到人书倶老之境,但笔走龙蛇间已极具大家风范。
吴昌硕 《行书中堂》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纵然人事变迁,但吴昌硕直到晚年也没有忘记潘钟瑞,没有忘记天平山。1915年正月,四十年前那次天平赏枫之游又浮现在缶翁脑际,羊毫蘸着水墨在宣纸上皴擦,富有金石质感的线条看似杂乱,最终组成天平山龙门一线天的风景。画面描绘奇峰兀立的山峦交错层叠,崖壁借粗率笔墨略略勾画,又添以深浓墨色烘染成绝佳动感,画中有一人荷担行走于山径,在水墨构成的世界里快意徜徉……
《天平山景图》吴昌硕题《天平山看枫和瘦羊》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吴昌硕借笔墨释放着思念,他在画面左上角题写下《天平山看枫和瘦羊》整首长诗,似乎正与多年不见的老友隔空对话。吴昌硕八十余年的人生中创作的山水画寥寥无几,这件《天平山景图》无疑是吴氏山水画中的精品力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直到百余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从他的传世真迹中体会这位艺术宗匠对名山和故友的思念。
天平山近照 摄影: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参考文献
1.《吴昌硕早期诗稿手迹两种》 (近代)吴昌硕 撰 西泠印社出版社 1994年
2.《缶庐诗四卷附别存一卷》 (近代) 吴昌硕 撰 清光绪癸巳年(1893)木刻本
3.《我的祖父吴昌硕》 吴长邺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1 年
4.《光绪时期吴昌硕在苏事迹补考——以潘钟瑞<香禅日记>稿本为主》 李军 《艺术工作》 2016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