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听过互联网衰退论,我还是选择在鹅厂做游戏

2022-12-15 14: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深度营 深度训练营 收录于合集#深度营 165 个 #不太彳亍播客 5 个 #面面俱到 16 个

每年秋天,都有一届毕业生踏上从校园步入职场的旅程,而专业背景和求职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趟旅程是否顺畅。

作为文科专业中的大热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以下简称“新传”)看似有对口的行业和岗位,但新传生们的求职之路并不会更平坦通畅:

最近几年,新传生们赶上了研究生扩招,意味着要和更多人竞争并未增多的工作机会;赶上了新冠疫情,意味着不完满的校园生活和可能因此错失的机会;赶上了考公考编的大潮,意味着要在趋同的求职浪潮中做出清醒的选择。

我们好奇,数量庞大的新传生们经历了怎样的求职过程?一方面,我们是请教者,想预知自己未来会面临的处境,向过来人讨要一些经验;一方面,我们也是旁观者,希望记录下新传生的求职故事,见证他们走出校园的第一步足迹。

由此,我们的播客「不太彳亍」推出了「新传生求职记」系列节目,与大家分享新传毕业生从校园到职场的故事。这既是一份攻略,也是一份档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2022届毕业生粉红宝贝来讲述她的求职故事。粉红宝贝在腾讯实习后成功转正,目前在上海做游戏运营的工作。但是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前,她也曾像许多新传学子一样,在无数次简历被拒中失落,在不知努力方向时迷茫。

用自创的“象限表”来寻找自己兴趣与能力的交汇点,在亲朋好友学长学姐的鼓励与帮助下不断前进……粉红宝贝最终在跌跌撞撞中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拿到了令许多人羡慕的“大厂”的入场券。在工作中,粉红宝贝也发现了一些只有拥有“大厂人”的身份标识,才能体会到的生活内容。

选择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粉红宝贝有她自己的思虑与考量。“互联网衰退论”甚嚣尘上,但是粉红宝贝认为当下的阵痛是产业升级换代的产物,长远来看,“互联网这个生态巨大的圈子,可能它会有改变,会有折损,但它不会有那种倾覆性的那种伤害”。更重要的是,她现在的工作是她热爱的。“你不可能和你讨厌的东西一辈子为伍”,是她一路走来最为重要的感受。

让我们一起走近她的故事,听听粉红宝贝对面试与工作的思考。

-时间轴-

02:43

提前半年找实习,已经错过N个求职潮

07:13

拒绝海投,建立自己兴趣与能力的“象限表”

15:15

最宝贵的资料是你的社交资源

20:54

自己开荒,是一个非常愚蠢的做法

25:40

我接受的教育,让我更适应互联网公司不规整的生活

30:00

当一家公司足够大,他等得起你的成长

31:50

鹅厂面试的不同体验

36:13

怎样写履历更具有竞争力

39:08

“互联网衰退论”不可怕,巨大的生态圈不会消亡

46:38

只有在鹅厂工作后,才知道四通八达的班车有多爽

48:26

一旦你感觉痛苦但没有被摧垮,就是最幸福的时候

51:47

终极建议:一定要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东西

以下是粉红宝贝的自述节选,完整版请移步播客节目收听。

我是武汉大学广告学专业2018级的学生,现在在鹅厂工作,做游戏运营。我今年毕业,刚好是寒冬的前一年。

我们专业的培养计划是大三下学期要开始实习,我大概是大三上学期才开始打算这个事情。等我开始打算的时候,我发现我已经错过了N多个求职潮。或者说,学长学姐从自己原有的岗位离开回到学校,他们的岗位空缺后可以把你推进去,这样的一些比较便捷的渠道我已经完完全全地错过了。等我想起来的时候,整个环境已经开始恶劣了。一个方面是,从当时的时间节点来看,大三上准备实习其实已经非常晚了,可以筛选的岗位已经非常少了。第二个是,当时求职的竞争也非常激烈。还算ok的、比较好拿或者是说适用人群比较广的岗位,在上半年已经被大家拿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岗位大家没有去拿、没有争取到它,其实说明难度是比较高。或者是说,我们剩下来的一批人当中会有一些比较垂直的考量——比如说我就是要去那种小红书上的社区类,或者是就是要去抖音这样的公司,所以我不会接上半年的offer,会一直留到下半年再去。所以在人员的竞争上也会比较激烈。

“开始求职”一定是在整个思考链路当中非常靠后的环节。求职的时间其实要根据你之后想要干什么,和你想要做什么,这两个时间点具体来定位。

我开始求职的时候,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因为我的专业其实适用性非常广。好像做媒体可以,做传播也可以,好像蹭一蹭去做一个自媒体写作者也行,或者去从事影视行业好像也碰得上。什么行业都可以有一点点技能搭边,但是都不精。

其实这个也是大家可能会遇到的一个误区。我在自己求职的时候,包括我身边很多往上走的学长学姐都告诉我:“开始投不中的话没有关系,就海投、狂投、乱投,总会有人捞你的。”其实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性价比不怎么高的选项。因为我们其实需要费很大的精力,针对每一家意向公司专门修改简历。海投就相当于你把希望寄托于那些不需要你去定制的公司。换句话来说,他们对你的筛选也没有那么上心。

所以面对头绪很多、不知道从何抓起的这种情况,我尝试给自己建立了一个象限表,通过这些象限的交集,一层一层筛选过滤掉那些不可以的答案,确定出几个我去重点发力的方向。

第一个是,在过去的时间里,花费时间最多的是什么样的事情。人活这么多年,总要有那么一个我常常做、做得很多的事情。这个东西你花费的时间越多,你越有可能把这个事情做好。

第二个维度是,我喜欢什么。可能会有的事情是即便我花的时间不够多,但我喜欢。比如说我高中三年花费时间最多的事情是学习,但我并没有那么喜欢学习,我可能会喜欢画画、写作、打游戏。我最喜欢什么事情,我会列一个表,告诉我自己第一档次的喜欢、第二档次的喜欢、第三档次的喜欢。

这两个是站在自我的角度去看。如果我有选择的话,我会倾向于选什么样的东西,让我快乐,让我生活得更好。

两个维度之外是公司的角度,公司不会在意我喜欢什么,公司在意的是我能把什么东西做好、我能在什么事情上做出成就。所以第三个维度是,我在什么事情上面取得过客观上的成就。客观上的成就是这些事情可能得到过验证:我拿过奖,学习很好,绩点高。还有是一些比较主观的,比如说掌握了PS技能,它的高和低其实是很难评价的,但我可以自己给自己下一个评价:我是熟练的,我是精通的,我是用了很久的。这样的主观和客观,能给这个公司带来的这些都是我的技能、我的长项、我的价值。

第四个象限,是公司给我带来的。公司要给我带来的是这家公司的地位、种类。比如说公司里某个职业岗位是什么?这个公司于我的价值有多少?它在行业当中属于头部还是属于腰部等。以一系列关于公司的信息为参考,我会再罗列出不同公司在我心中的优先级。

在这四个维度的统领下,我会排出一条优先级对应的梯度。通过这些象限的筛选,我找到了我大概率需要去发力的岗位。在这个岗位上,可能会有一些细分,我就按照优先级再一次拆分掉,然后来选择。

粉红宝贝制作的象限表

这个筛选的过程好像很纷繁复杂,你需要不断去拆解、去细分,听起来好像很难。其实,最主要的两大要素,一个是自己喜欢,一个是自己胜任。这是我觉得在求职当中最重要的两个考量标准。

一个方向是求职者聚集的平台,比如说像脉脉、小红书、知乎,这样的公开的、求职者聚集的、会在上面发声的平台。你去搜索具体你这个职位对应的那批人。这是公开的求职者聚集的网站。

第二个是你身边熟悉的那些私域,它是私人关系,不是公开暴露在外界的眼光之内的,是你私域的一些资源。比如说你有学长姐做的就是游戏运营,你有朋友、朋友的朋友做的是游戏策划,你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中间人搭线,和他们直接1v1对聊,了解一下这个岗位的要求是什么?这个岗位最看重的素质是什么?我需要准备哪些事情?可以向身边的这些社交资源去寻求帮助。

第三个,也是公开的,是产业内的一些人,本身从事职业指导的工作。他可能会开设公众号、专门的博主号,向你输出他的一些观点,比如说教你怎么准备。但因为它附带一些商业属性,可能会收费,可能会有一些自己的利益,我们需要去筛选着看。

最后一个也是最最底层的一个,就是求职的官网。比如说腾讯、阿里、网易的官网,会非常简明易了地写明想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素质、什么样的学历。官网的基础信息可以作为参考,给到一定程度上的信息量,只是说可能会比较小,但也值得一看。

这四块,坦白来讲最为宝贵的是社交的资源。因为其他的,你都可以通过信息检索能力去获取,而唯独你身边的这种社交的资源你是不可以通过搜索、像独狼一样去自己闷头干。

其实对我来说,我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人战斗,而我如今回看过去,我觉得那是一个糟糕的状态,是一个不可取的状态。回看这个过程,我为什么会遭到这样的对待,其实是因为当时我完全没有想到,求职这件事情也有这么多沉淀下来的经验,可供我去参考。我直接就自己重新开荒,虽然听起来感觉很励志,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做法,自己的精力是很宝贵的,不要花费在一些重复的信息筛选上面。有办法就想办法,不要太怕麻烦,也许别人并不觉得你是在打扰别人,也很乐意分享的。这是我在我整个求职碰壁的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一个地方。

我们应该互相摘除掉对身边人的隔阂,去表达,在求职的过程当中,要向身边的人去表达你的需求,去求助也好,去交流也好,去交朋友也好,我们根本就不能够自作主张地认为别人不想帮助你。有可以求助的地方,就一定要去尝试着求助,省力的同时,这也有可能是对别人的一种认可和肯定,就是你很厉害,我认你当我的师父啦!

我的理由就是可能比较土,一个就是它钱给得多,我很喜欢,我很喜欢钱,我需要快乐的生活。

还有一个事情是,其实对于我们这一批新传学子来讲,大势所趋都是大厂。这不是大家在盲目跟风。因为我们所接受的教育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非常前沿、非常先进的世界。互联网为什么叫做互联网,因为它是整个产业里面增新迭代最快的,互联网行业当中,遍布着思维最迅速最跟得上时代潮流的一群人。我们的教育赋予我们的能力、思考、观念,是为了契合一群非常先进的大学生,这导致我们自然很难适应比较传统的工作和交流和生活模式。

所以为了寻求平滑过渡,我选择了互联网。我觉得这是一个对我自己来说更优的选择。我很难想象在大学我每天12点钟起床去上课,晚上8点去操场唱歌的这种节奏里突然脱离,又回到了那种早上7点去上班,晚上5点回家的节奏。为了维持我现在的生活,我想找一个尽可能和我生活相似的环境,所以我选了互联网。

投简历尝试了很多,基本上互联网的大厂都尝试了。可是大部分都是石沉大海。于是就进入到了我那个庞大的筛选环节,筛完之后,我发现其实抓取新闻、制作内容短视频可能真的不是我的工作长项,因为我并没有在这件事情上面耕耘很多,有深入的经验。可是游戏我切切实实地打了十几年,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所以我选择了游戏公司。那游戏公司其实国内比较头部的也就这么几家。

为什么选择头部呢?不言而喻,人总是贪心的,觉得自己可以配得上最好的。国内头部就是网易、腾讯、米哈游,还有可能是阿里的阿里达,当时还没有字节的朝夕光年,阿里可能相对要弱势一点。基本上我的选项就在这之间了。

投腾讯的最最重要的理由是我觉得出于一个从业者的考量胜过了作为一个玩家的考量。第一个事情是无论外界如何评价腾讯,但它的的确确是一家有着非常优秀的研发和发行能力的公司,我只能用能力来形容它,因为它的链条非常完整,它的流程非常完善。这样一个公司,它能够给我最最快速和完整的成长。我几乎能够在腾讯获得我想要的所有能力的锻炼,因为它基建特别的完整。

第二件事情是对于腾讯这家公司本身而言,我觉得它对于一个校招生来说肯定是要更好的,因为它福利更多、条件更好,对于校招生的培养更上心。一个底层的逻辑是,当一家公司足够大的时候,它会对新人有着足够的耐心,因为它不指望你进来当工具人,给它当螺丝钉,疯狂地赚钱。他希望你有更大的成长,而他等得起。

不同的岗位所需的东西可能不一样,但是有一份通用的准备的策略。第一个是简历方面,需要尽可能地删繁就简。你要代入面试官的视角,就是好像在跟你简历面一样去写你的简历。代入了面试官视角,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在简历上写的东西是多么可笑。假设我是面试官,我根本就不想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星座、什么血型。代入面试官视角去尽可能地删掉那些没有用的信息。

对于非技术岗而言,一个简历会更在意的事情是实习的经历。第二个事情是项目经历,如果你没有做过实习,那你总该在大学有一些项目,比如说导师带着学生做的那种研究、创业。第三,是校园的一些社团经历。你有没有组织某个活动的能力,组织过什么样的校园大型事件等。实习经历大于项目经历大于校园经历。

其次就是简历可能更需要我们去写明的是,不仅仅是你作为一个校园出来的人做了什么,更要你做这个事情的成果如何显现。我们不能盲目地把东西写上去,更需要体现在这个事情上你做了哪些思考,你的思路是怎么样的,把它变成具体的成就,让大家知道你的思考得到了验证。事情、思考、加成就。

履历上可以附上自己的作品,看面试的什么岗位。如果是文娱类,可能会附上自己的个人主页,运营的账号,一些优质的作品;如果你是做游戏的,你可能一些游戏拆解的报告。总之,任何能够证明你对这个岗位有所思考的作品都可以被纳入在内。

还是挺多的。一个就是确实就是大家都好专业,很职业化。我之前在B站的时候,感觉大家比较随意。在B站很多人养猫,会把猫放在公司里面。你干着干着活,一个猫走过来,另外一个猫走过去,小狗又和猫打架了,感觉还挺生活化的,挺开心的。在腾讯就大家都是把头发梳成大人模样,但这也是很好的,说明他很专业嘛。

第二个事情是有很多生活中的福利,让人觉得很爽。比如之前因为我在B站上班,我就住在B站旁边,其实腾讯特别的远,我每天都很痛苦。后来有个保安大叔老看我很晚下班,说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我说我早点回去坐地铁得一个小时。他说那你坐班车呀,班车全程都有,整个上海腾讯的班车四通八达,每个地方基本上都能触及,不管你住在哪个地方,你都可以通过班车出行。班车很快,还不要钱。我就觉得好开心,每一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我可以在班车上面打开我的猫耳视频,过上一段快乐的时光。

我觉得这是只有在腾讯这个体量的公司,真的进了腾讯以后才感受得到的。如果是外界跟你讲,腾讯有班车四通八达,你可能没有什么印象,你觉得那能达到哪里啊,总有它触达不了的地方。但其实你真正入职了以后你会发现那个班车它真的四通八达,而且还开得飞快。

不可控的地方其实很多,比如说运气成分不可控,你不能保证哪一个面试官在池子里面看到你,把你捞了起来。但与之相对的有不可控就尽可能地让它可控。可以尽可能地投定向的岗位,把自己推送到你想要的那个职位的池子里面,来减少不可控的发生。但这个需要很高的目的性,你一定要直接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因为它有风险,万一这个不捞你,你又错过了别的池子的时间,这个东西需要自己去权衡。

还有不可控的东西是时间的先后。有的岗位先投要好一点,因为那个时候大家还没有投进去;但可能有的岗位后投会好一点,因为所有人都挤在最开始的刚开池子的时间,竞争是最激烈的,等后面可能反而空出来了。有不可控就会有可控,可以尽可能地去调用你的信息,察觉一下身边的人有多少在投有多少不在投,大体去感受一下拥挤程度。

还比如说面试时候的状态。我就经常这样,有的时候我讲得好,有的时候我讲得不好。但这个东西也可以去尽可能地让他可控,多练几遍,多尝试几遍,多给自己写一些预设的稿件。

有不可控就有可控,但你的可控需要自己权衡。为了让它变得尽可能可控,你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你可能增幅只有1%,但是你要付出100%的努力。你需要去权衡自己的承受能力。

太细节的东西就不再赘述,其实大家都很厉害,会自己去探寻。但我觉得,真真正正的经验之谈是,你不可能和你讨厌的东西一辈子为伍,或者是说长时间地相处,所以你一定要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东西,然后让它成为你生活的主旋律。我见过太多的人,特别讨厌工作,还耗在这个工作上,人就会变得又老又丑,大家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原标题:《不太彳亍×面面俱到 | 听过互联网衰退论,我还是选择在鹅厂做游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