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优人神鼓《听海之心》:他们像山神,从山上走到人间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实习生 赵知乐
2018-05-08 10:33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在文化广场进行表演的工作坊。

台湾优人神鼓以“道义合一”为核心艺术理念,凭借超脱的心态,他们告别喧嚣的都市,走入大山,在山间四季的缓动交替中,默默地诚意地打磨出一部部作品。

今年,优人神鼓迎来了创团三十周年。10月,剧团将带着经典之作《听海之心》登台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纪念三十周年。

1988年,长居海外的刘若瑀回台创办了优剧团(优人神鼓前身)。十多位成员随她远离繁华的台北,驻扎在木栅老泉的原始森林中。团员们每日在没有门窗、木造的简单场地中训练和表演,以山林的原生智慧,开发身心能量。

如果说刘若瑀奠定了优人神鼓的气质,1993年入团担任击鼓指导的黄志群,则让这份气质转化为了“精气神”。由他主创的《听海之心》更是奠定剧团发展最关键的一部作品。

《听海之心》剧照

在此之前,优人神鼓都在进行戏剧性表演,在《听海之心》里,他们首度加入了击鼓。

这是一部关于水的作品,从小水滴汇成河流,流向大海,流进海心,再流向超越海心的“未知”……整部作品的创作历时四年,分《崩》《流水》《听海之心》《冲岩》《海潮音》五个篇章,其中,《流水》《听海之心》《海潮音》是作品的主轴。

《流水》里收纳了来自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雨滴穿林打叶的声音,雨水冲刷树林的声音,小雨落在屋檐的滴答声,风吹竹林的呼呼声。表演者们以打坐的姿势击鼓,用不间断和重复性的节奏来表现水流的顺畅,同时又用音量的落差表现水遇变则变的特质,观众在重复聆听鼓声时,也产生了静心的力量。

之后,流水转入大海,《听海之心》应时而出。

《听海之心》剧照

这一段的灵感来自寺庙。有一次,黄志群到寺庙祭拜,凌晨三点半起床听到师傅们撞钟,一波又一波的钟声像海水一样侵袭过来,整个人像洗过澡一样被冲刷干净。回台北后,黄志群对钟声念念不忘,但又不能把钟搬上台,他就在民间搜寻铜锣,虽然声音不一样,但那种深沉的感觉是相似的,长锣锤敲击铜锣,绵延又深远的声响就像一波波海浪。

《听海之心》首度发展出优人神鼓独特的击鼓方式与舞蹈方法——从长锣锤发展出武术动作,身体动作与击鼓合而为一。击鼓原来玩的都是“手上功夫”,《听海之心》这一段做出来后,他们发现,身体可以变身乐器来演奏。

《海潮音》是整部作品的最终曲。黄志群将海浪冲击、繁复、翻腾的声音,收在大神鼓、大抄锣、僧钵锣等三个大乐器内。大神鼓代表的是生生不息、广阔无垠的海潮音,大抄锣传递的是狂啸的、翻腾的海潮音,僧钵锣表现的是平稳的、深刻的海潮音。

1997年,优人神鼓带着《听海之心》参演法国阿维尼翁艺术节,当地评论称,“来自台湾的这些人走上舞台后,我们好像看到了阿尔卑斯山的山神,他们像山神一样,从山上走到了人间。”

这部作品不仅给法国观众,也给香港导演毕国智带来很大触动,间接促使了电影《战·鼓》(2007)的诞生。

黄志群回忆,毕国智是在香港看的《听海之心》,看完后坐在酒吧里一言不发,“朋友问他为什么不说话,他说他说不出来。他从来没有看过一部作品,如此简练,没有一点多余的东西,每个东西都有存在的意义,他不知道这些人是从哪来的,身上为什么有一股纯粹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怎么训练出来的。”

《听海之心》剧照

一周之后,他飞到台北老泉山,向他们提出了想拍电影的想法。拍电影之前,不管优人神鼓到哪演出,他都会飞过去看,并对每一个团员都做了深度采访。

准备了五六年,《战·鼓》才问世。电影由梁家辉、房祖名、李心洁等主演,讲述了一个叛逆青年从都市跑到山间,跟着禅鼓山人修炼,在鼓队朴素的生活中获得了心灵的平静,性格和世界观都发生了极大转变。

多年之后,刘若瑀、黄志群在台湾彰化监狱看到一些犯过大错的孩子,发现他们可以通过击鼓和静心的环境中做自我反省,“我常常在想,击鼓会不会真的对这些年轻人有帮助,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改造成功,但我们的确是在营造一个场域,这个场域能帮助年轻人了解生命的道理。”

在全世界演了上百场,刘若瑀和黄志群觉得,是时候让《听海之心》回归大自然了。

老泉山之外,他们在比邻九份的金蛙石开辟了一个新据点。金蛙石是台湾有名的黄金矿源,他们打算在这里做一个无电生态剧场,让人们走进这里,了解山和人的关系,了解这片土地过去的伤痕,重新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听海之心》也将在这里落地生根。

优人神鼓与文化广场亦渊源颇深。剧团连续三年在此上演《时间之外》《勇者之剑》《听海之心》,创团三十周年之际,他们与文化广场建立了战略合作,将不定期在此开展舞蹈工作坊、表演工作坊、击鼓工作坊。

“文化广场是上海最忙碌的剧场,我们在这里做了大量西方作品,西方作品会给人一种忙碌感,无论台前还是台后,总感觉静不下来,两位老师一来就给我们带来了静气,心也不那么忙乱了。”

八年前,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在世博会第一次看到《听海之心》,当时他就深有感触,竟然有这样一群人能在纷繁的尘世中宁静创作,还能与外界有良好的沟通,“他们跳进跳出如此自如,这是城里人的福报,我们总觉得在大城市漂得很远,这部作品能把自己拉回来。”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